关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浅析论文_姚亮

关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浅析论文_姚亮

姚亮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221000

【摘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机加类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对学生识图、查表、计算、测量、检验及判断零件的合格与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如何搞好《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兴趣培养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许多理论和概念较抽象,对于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校学生来说,普遍不容易理解。如何做好这门课程教学,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归纳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树自信

虽然中职生相对来说学习基础差、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引导、耐心教育,给与他们信任与期待,这是每个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对这些在成长过程中受过打击挫折的中职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学生一旦得到了这种满足,就会得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了解一些高级技能人才的典型事例,广加宣传,成为他们学习的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路人,要做好情感的疏通,兴趣的激发,自信的树立,为知识的传授做好准备。

二、因材施教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离开学生的备课是盲目的,低效的,只有针对学生及其学习的具体情况去备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给新生上课时,教师要了解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机械制图》课学得好,有良好的识图能力,有多少学生识图能力很差。因为学习《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这门课,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图基础知识。掌握这些情况,在备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来调整教学的起点和速度,以及详略和拓展情况。对识图能力强的同学,教师要考虑加大深度和难度,对知识面作适当的拓展。对识图能力差的同学,学习内容要简单一些,首先要使其理解基本图形,使其能正确识读图上的有关公差标注,再引入图形零件加工合格的条件(因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以及如何才能使得零、部件合格;使其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加工出合格的零件,进而得到应得的报酬。这样,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因材施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具有多概念、多术语、多公式、多符号代号、多标准规定等特点,这样一门课程教师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讲,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难以激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如果教师把教材吃准吃透,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从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生活场景、身边熟知的事例作为突破口,把这些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和熟悉化,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改善教学效果。如讲互换性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次教学活动。首先拿一支圆珠笔到教室,然后对同学们说:“笔芯没了,现在征集笔芯。”经过多次尝试后,有很多的笔芯被淘汰,也有很多的笔芯入选。然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笔芯会被淘汰,而有些却入选?自然地引出互换性的概念,然后慢慢加以引申,讲解互换性的作用、种类。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觉得学得轻松,更贴近学生们的阅读心理。

四、改变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的实质在于它不仅是“教”或“学”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共同参与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其次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老师是教学的引领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所以教学方式要一改教师一讲就是45分钟,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讲授、自学、实践、讨论、归纳有机结合在一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提出问题后,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如在讲间隙配合前,先让学生寻找在日常生活中间隙配合的例子,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然后根据实物认识间隙配合的概念,分析产生原因,从而得出极限间隙计算公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去思考总结,老师适时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小组化学习

所谓小组学习,是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共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学生围绕某个问题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议,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体验中学习感悟,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满怀热望中获得成功。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团队意识。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随时提出或让学生独立寻找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集体解决问题。同时,小组间可进行学习成果、技能的比赛,增强竞争意识,提高集体荣誉感。最后由教师或小组之间进行总结评比,对小组和个人给予公正的评价。通过各小组成员在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积极性及正确率等各方面的表现,给每个小组适当分数。这样因相互竞争的存在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六、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有些需要实习实作的内容外,还有些理论的东西,更需要老师发挥教学的艺术性,提高学生学习《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的积极性。只有学生有了积极性。学生学习一些纯理论性的知识时,才能静下心来听课。由于学生想象力不够,又没有相关的一些社会实践,课堂上,如果单靠老师凭空讲解会很吃力,效果也不好。这就要求老师尽量利用多媒体的生动直观性,帮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尽量帮助学生拓展空间,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使得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比如:在公差配合的过盈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在事先让学生在一堆合格的螺栓,一堆合格的螺母中,找出他们中的过盈配合的一组零件,找出间隙配合的一组零件。然后才开始讲解理论时,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清晰逼真的显现了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都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克服了老师讲解单调乏味的缺点。学生亲自动了手,理解了三种配合的效果。

通过这样创设情景,使课本上难以理解的静态概念变成形象生动、直观的动态形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七、教学考核改革

我认为我们现在仍然仅凭一张试卷给学生评定一学期的成绩,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是很科学。中职学生应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如果将考核分为三部分:(1)平时表现:上课时的表现、作业等;(2)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操作考核:将公差配合与公差的确定、测量作为考核内容进行分组测量,在规定时间内得出测量结果,并确定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以测量结果与操作过程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考核出来的成绩才更加具备科学性和实践性,这种考核方式也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总结

总之,对于中职院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教师要重视课程,不断提高自己,对学生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很好的掌握将来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为美好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7,5.

[2]沈学勤.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吕卫华.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之我见[J]. 职业技术. 2011(05)

作者简介

姚亮 ,男,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研究方向:机电工程教学

论文作者:姚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  ;  ;  ;  ;  ;  ;  ;  

关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浅析论文_姚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