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天后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探讨论文_黄振杰

南沙天后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探讨论文_黄振杰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以南沙天后路为设计主干,面山理水,构建山水门户空间;临街设湾,构建休憩交流空间;穿林设道,构建运动游赏空间;依形就势,构建自然野趣空间,最终描绘出一副山水间的现代诗意画卷,满足人们“繁灯厌倦作闲游”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山水;生活;运动;自然

引言:

天后路整体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大角山天后宫北面,本次设计范围东起于港前大道南与天后路交叉口(蒲州花园西南角),西止于海港大道与天后路交叉口(南横村市场西北角),全长约1700米。现状道路北侧主要为已建楼盘及工业园区,南侧靠近山体及鱼塘,周边建有社区休闲公园、楼盘配建体育公园、休闲农庄及临时停车场。植物生长茂盛,自然风光优美,适当地改造设计可以有效提升此片区的总体景观层次。

1.道路现状问题分析及提升改造建议

1.1天后路现状问题分析

天后路两侧行道树长势良好,但地被生长杂乱,缺乏养护;现有路面破损严重,人行道被杂草覆盖且局部位置中断;道路沿线自然景观良好,但缺乏供人驻足休憩的配套设施;道路两侧现有的污水沟和截洪沟观感较差,需要重新设计。

1.2天后路提升改造建议

原有行道树保留,其余绿化重新梳理补种;原有路面重新铺设,两侧人行道修复并连通,局部位置增加慢跑道;因地制宜,合理布置景观节点和休闲活动设施;对原有不良景观进行改造和遮蔽,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2.总体设计构思

2.1设计原则

(1)人性化:优化交通流线,注重人与车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提供多种类型的街道设施,满足人居空间需求。

(2)精细化:营造精致的环境景观,对绿化、材料、铺装、小品、照明等各个方面进行品质化提升。

(3)人文化:针对南沙地域特色,提取景观设计元素,设计特色小品,形成具有人文气质的环境景观。

2.2总体景观设计布局:“一廊、两带、四点”

一廊:天后路车行系统落羽杉绿色长廊;两带:靠山一侧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和靠近居住区的生活游赏景观带;四点:沿天后路两侧分为【悦山水】景观节点、【悦生活】景观节点、【悦运动】景观节点、【悦自然】景观节点共4个节点。

3.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3.1【悦山水】节点--面山、近海、曲线语言

悦生活节点位于港前大道南与天后路的交叉口区域,紧临英东中学围墙,为进入天后路的门户位置。设计师提取山形曲线设计景观构架,结合现场高差设置阶梯式挡墙,优化交叉口人行空间,营造“山海筑梦”的景观空间,同时将原有杂乱绿地改造为周边人群可游赏、休憩的休闲空间。临近天后路的人行道段,原最窄位置为2.5米,局部扩宽为4米,并设置休息坐凳;同时根据现有局部低洼地势,设置生态植草沟,营造雨水花园的特色美景。

3.2【悦生活】节点--交流、艺术、场景融入

悦生活节点位于天后路与桥韵路交叉口区域,临近大型住宅社区组团,周围人口密集,但缺乏集中的活动场地。本节点结合现有的楼梯与河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生活要求,合理设置儿童游乐设施、成人健身器械及林下休憩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活动需求。

3.3【悦运动】节点--运动、健康、功能元素

悦运动节点位于已建体育公园和鹿颈村休闲公园之间,目前两个公园相对封闭,缺乏联系。设计师积极与两公园的权属单位沟通,争取将其原有围网打开,提升边界面绿化,并新建慢跑道连通现有的两个公园和建设中的景观湖栈道,沿线布置配套的运动器械和休息座椅,打造线性流动的运动空间,丰富附近居民的业余生活。

3.4【悦自然】节点--绿色、生态、基地元素

悦自然节点位于鹿颈村工业园主要出入口处,现状为水泥地面及破旧围墙。设计师考虑新建特色围栏及竹丛,对现有围墙进行遮挡,并改造地面铺装,增加入口标识,提升工业园整体形象。另外将工业园区对面的现状低洼绿地改造为雨水花园和休闲绿地,为工业园区的职工提供一个亲近山林,拥抱自然的生态空间;

4.道路精细化、品质化设计

4.1人行道铺装材料试验段设计

本项目应业主要求,采用了仿石PC砖、仿石透水砖、高性能混凝土、陶瓷透水砖、砂基滤水砖、现浇砂基透水路面等多种新型材料作为人行道铺装材料。结合道路沿线交叉口、小区楼盘出入口和各景观节点进行材料试验段的划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将南沙的特产抽象化,以石材雕花板或铜制浮雕板的形式嵌入人行道铺装中。浮雕板设置在各铺装试验段的起点和终点,便于识别和区分不同的铺装材料。

止车石采用C30混凝土预制,外包5厚不锈钢并暗藏LED灯带,盲道统一铺设不锈钢盲道砖,提升道路品质感和耐久度。

4.2原有截洪沟盖板及新建设备井盖的美化处理

靠山体一侧人行道边现有约1米宽的截洪沟,盖板材质为预制混凝土,且局部破损严重。为满足排洪及景观需求,统一将其更换为铸铁艺术盖板。其余位置新建排水沟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采用铸铁盖板,表面铺设黑色卵石。局部宽度受限位置选用整体预制的线性排水沟。本工程人行道范围的雨污水和电力井盖统一采用5厚以上镀锌钢板焊制装饰井盖,井盖内面砖铺装采用和井盖外相同的材质,井盖内的缝隙需与外部缝隙对齐,井盖内外衔接平顺,保证行人的通行顺畅。

4.3立面整饰改造

道路沿线现有许多厂房和民房,建筑立面多为实体围墙和破旧的围网,围墙形式不统一。部分厂房设备和设备电箱直接侵占人行道,整体观感较差,影响新建道路形象。本次设计对破旧的围网进行拆除并重新设计,围墙立面粉刷翻新后由专业公司进行墙体彩绘,彩绘主题以海洋文化结合森林主题,突出项目特色。现状外露的设备电箱就近迁入绿化带,立面彩绘涂装。侵占人行道部分的厂房设备则将其部分拆除或改造,外表采用茂密的竹篱进行遮蔽,减少噪音和异味的影响,恢复人行道使用功能。

4.4景观照明提升

天后路路灯光源为LED高杆路灯,车行道照度已经满足车辆通行要求。但由于行道树生长茂密,树枝对路灯有所遮挡,使人行道一定程度上存在照度不足的问题,本次设计通过在人行道沿线增加射树灯、跑道灯,景观节点位置设置庭院灯、芦苇灯和LED软体灯带等多种形式对整体照度进行改善和提升,满足周边居民夜间出行需求。

4.5其他品质化提升措施

对邻近居民区的路口进行小转弯半径改造,扩宽人行道,减缓行车速度,保证行人安全。

在人行横道前后的机动车路面设置不大于10%的坡道,人行横道抬高至平齐人行道标高,面层采用彩色防滑涂料,满足行人无障碍通行的需求。

将街区界面上的各类交通设施杆件、市政设施杆件以及信息服务牌等,以立地条件、杆件结构特性为依据,进行分类整合并移除废弃的和内容重复的杆牌,实现多杆合一,减少对行车视线的遮挡,保证街区界面的简洁。

5.海绵城市设计

5.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5.1道路排水现状

天后路现状人行道铺装为不透水材料,现状边沟杂草丛生,雨季雨水下渗速率缓慢,局部路段存在积水现象。现状临时停车场及农庄位置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硬化率高,地表径流系数高。部分山体雨水直接排入人行道外侧低洼绿地中,积水无法排走,形成黑臭污水沟。

5.2道路排水改造

天后路全线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现状临时停车场铺设生态植草砖,更换截洪沟盖板为透水盖板。人行道两侧新建排水边沟,雨水通过盲沟收集后排入边沟,机动车道雨水横向经过侧绿化带过滤后,由线性排水沟拦截、收集、排入边沟。将现状低洼积水的绿化改造为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利用现状鱼塘作为雨水调蓄塘和景观湖。

预计以上措施实施以后,可增加本工程范围内的透水铺装面积覆盖率,减小地表径流系数,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缓解路面积水情况。同时,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雨水下渗至土壤表层以下,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6.绿化景观设计

天后路绿化景观以营造出“季相分明、绿荫环绕、自然生态”的景观感受为目标。道路绿化以“绿色生态”为景观主体,充分考虑人群感受,运用自然、生态的理念和遵循园林植物景观美学原理,以“粗生、速生、易活、易养”为原则,运用适合南沙当地的树种,将道路建设成一条与周边环境协调,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生态功能健全、特色性强的城市绿色廊道。

本次设计中所采用主要苗木如下所示:

乔木:黄花风铃木、人面子、桃花心木、秋枫、细叶榄仁、凤凰木等;

灌木:桂花、灰莉球、黄榕球、七彩大红花、夹竹桃、红车等;

地被:龙船花、红背桂、花叶假连翘、葱兰、翠芦莉、日本星花等。

结语:

以上就是本人对南沙天后路景观提升改造的一些设计构想。因时间仓促,拙笔成文,权当抛砖引玉,请各位同行和前辈多提宝贵意见。

论文作者:黄振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

标签:;  ;  ;  ;  ;  ;  ;  ;  

南沙天后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探讨论文_黄振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