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早期识别及护理论文_刘侠,李缘,曲贝贝

沈阳军区总医院延安里卫生所 辽宁沈阳 110002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早期识别及护理对策。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1月108例老年C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高龄组(≥80岁)与非高龄组(60~80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护理效果。结果 与非高龄组患者相比,高龄组CAP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肺部体征明显,病变范围较广,临床上发热、咳嗽比较少见(p<0.05),而黄痰、气促、肺部湿罗音及神智改变多见(p<0.05)。高龄组患者的心脑血管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采取及时专业的护理措施可以收到显著临床效果。结论 重视高龄CAP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及特点,做到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对高龄老人进行更专业细致的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关键词:高龄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护理

高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多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且老年CAP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起病隐匿,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发展为重症肺炎,增加治疗护理难度,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临床上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尽早明确诊断,实施有效护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2月至2014年11月住我院的CAP患者108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68例,女性40例,年龄60~92岁,平均(72.68±17.23)岁。排除标准:住院时间不超过72小时。

1.2 方法 通过入院患者的病历获得研究的原始数据。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3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80~92岁,平均(82.52±8.66)岁。非高龄组7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60~80岁,平均(72.28±12.38)岁。所有患者住院后均给予抗感染、祛痰、补液等常规治疗。分析108例CAP患者既往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抗生素应用情况及预后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CAP患者常见基础疾病(见表1) 高龄组CAP患者基础疾病以冠心病及脑血管病最为常见,较非高龄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CAP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见表2)高龄组患者临床表现以咳黄痰、气促、乏力、厌食、神志改变为多见,与非高龄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高龄组患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与高龄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高龄组肺部罗音较非高龄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预后 高龄组有9例因呼吸衰竭而行有创机械通气,除3例患者死亡外,2例因反复肺部感染最后行气管切开术,其他均临床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均恢复正常)。非高龄组均临床治愈。

3 讨 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我国高龄老人越来越多,高龄老人居家护理逐渐为社会所关注。老年人由于呼吸道局部防御机制减弱及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易发生肺炎。老年人肺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具有典型三联征(咳嗽、脓痰、胸痛)表现的患者仅占30.2%,神志改变、意识障碍、突发的身体功能状态降低、代谢失调等都可能是老年患者的感染性症状[2]。因而早期容易忽视,且咳嗽反射减弱、发热或者饮食减少导致呼吸道分泌物黏稠,难以及时排出,起病急,进展快,易发展为重症肺炎,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病死率高。

本资料显示所有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比率较高,高龄组CAP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比率与非高龄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在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高龄患者中,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老年人,应高度重视早期对肺炎的诊断和治疗,避免诱发或加重基础疾病造成不良后果。

4 护理对策

由于患者高龄、机体抵抗力降低、病情危重等特点,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给予氧疗,对缩短病程及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4.1早期识别

认识到高龄老人患CAP 的危险性,从生活细节入手,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诊治。

4.2促进排痰

指导并鼓励病人有效地咳痰:让病人尽量取坐位或半坐位,先进行几次深呼吸,然后再深吸气后保持张口,用力进行2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必要时吸痰。如病情允许可指导病人采用体位引流法促进痰液排出,每日1-3次,每次15-30min,体位引流应在餐前或餐后1h进行,流时配合咳嗽,以利于引流。引流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严防窒息。

4.3 正确留取痰液标本

须在抗生素治疗前,至少在入院24小时内采集标本。指导病人先用洗必汰嗽口,再用温开水嗽口后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无痰病人可用10%高渗盐水雾化吸入导痰。真菌和分支杆菌检查应收集3次清晨痰标本,对于通常细菌要先将标本进行细胞学筛选,1次即可。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h。延迟送检或待处理标本应置于4℃保存,保存标本应在24h内处理。

4.4有效缓解呼吸困难

指导患者进行有规律的呼吸训练,尽量用鼻呼吸、避免用嘴呼吸,防止发生腹胀。动态观察呼吸状况,判断有无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可引起病人烦躁、恐惧,应做好心理护理,给病人有利于呼吸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吸氧、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呼吸兴奋剂等,并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的值,准备好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等急救用物。

4.5减轻疼痛

胸疼者如频繁的干咳,遵医嘱使用药物镇咳;胸痛时可取患侧卧位。因发热引起全身肌肉疼痛者,可给予按摩,并嘱多饮水,以利代谢产物的排泄。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4.6预防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面色、神志、肢体末端温度等,及时发现休克先兆,如有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并配合抢救:如放置休克体位、吸氧、补充血容量、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抗生素等;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血电解质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4.7加强营养支持,改善缺氧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清淡、易消化食物。适时氧疗,下列情况需持续吸氧:氧分压<8kPa;收缩压<100mmHg;代谢性酸中毒(碳酸氢根<18mmol/L);呼吸频率>24次/分;重症病例:非侵人性辅助通气。

4.8预防保健

4.8.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CAP的病因和诱因。

4.8.2.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8.3.避免受凉、淋雨、酗酒。吸烟者劝导戒烟。

总之,要重视高龄CAP患者的不典型临床症状,一旦确诊尽早“重锤猛击”,抗菌药物治疗应强调时机早、覆盖广、剂量足三原则,即“重锤猛击”与“降阶梯治疗”策略[4]。及时监测病原菌的变化,适时调整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加强护理工作,加强营养支持,以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5.

2.Gutierrez F,Masia M.Improving outcom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Drugs Aging,2008,25(7):585-610.

3.Mangtani P,Roberts JA,Hall AJ,et al.An economic analysis of a pneumococcal vaccine programme in people aged over 64 years in a developed country setting.Int J Epidemiol,2005,34(3);565-574.

4.Thiem U,Heppner HJ,Pientka L.Elderly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optimal treatment strategies[J].Drugs Aging,2011,28(7):519-537.

作者简介:

刘侠(1971-),女,山东菏泽人,主管护师,目前主要从事老年保健医学

论文作者:刘侠,李缘,曲贝贝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  ;  ;  ;  ;  ;  ;  ;  

高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早期识别及护理论文_刘侠,李缘,曲贝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