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人际价值观分析_自我价值论文

试析自我人际价值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论文,自我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自我人际价值感的意义

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是自我的重要方面,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对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1]。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特殊自我价值感包括人际价值感、心理价值感、道德价值感、生理价值感和家庭价值感5个方面。其中,自我人际价值感指“在人际交往方面,在同伴中的威信,有影响力方面的评价和感受”[1]。对这一概念的分析,将有利于理解社交中认知和行为的影响。Leary等(1995)[2]提出社会指示器理论,以阐释自我价值感的动机和本质问题。该理论超越了原先自我价值感受到他人评价简单影响的观察,而认为自我价值感系统像一个指示器,旨在对社交中他人行为(尤其社会接纳和排斥)进行监控并做出反应。

高自我价值感与积极社交结果间的相关[3]使人们关注自我人际价值感。自我价值感帮助人们产生“源于自我,维持适当自我的情感支持”(转引自Leary,1999)[4],该情感支持会影响随后的应对方式,那些自我人际价值感高的人往往会感到受关注和被认可。个体的心理特征和情境因素都会影响其在特定关系中所感知到的社会支持[5],而能力重要性差异和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又都会影响到自我价值感[6]。所以自我人际价值感既是社会交往中一种必要成分,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结果。对于渴求社会支持的人来说,自我人际价值感尤其重要。在自我肯定受到怀疑时,自我人际价值感能够缓冲伴随而来的消极情绪,促进人际关系。

二、因素结构

自我人际价值感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

(一)外显和内隐

从意识所占成分的维度可将自我人际价值感分为外显和内隐两类。外显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能够意识到、能以自我报告方式所测出的自我价值感。内隐自我价值感则是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或不能正确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尽管意识不到,但它却会自动化地对个体的许多外显评价、行为产生影响。内隐自我价值感易受即时的关于自我的情绪体验的影响,但即时环境的压力消除后,内隐自我价值感就回到原来的水平[7]。只有当被试在快速或在非认知参与的情况下评价自己时,内隐的自我评价与外显的自我评价才会一致[8]。

(二)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

从取向上可将自我人际价值感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社会取向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及社会对个人的认可,社会取向的自我人际价值感是个体因在群体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感。在社会群体内的角色行为,如反射性评价和社会比较与自我价值感关系密切,当个体从群体内的反馈中获得自我肯定时,会感到被接纳和受重视[9]。个人取向指内心的充实和自身潜能的发挥,个人取向的自我人际价值感是个体在人际关系方面以个人意愿为原动力而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往往受到自我归因的影响。

(三)情境和特质

从时间维度可将自我人际价值感分为情境和特质两类。情境自我价值感(state self-esteem),也叫自尊感,指个体在特定情景中负载感情的自我评价,反映个体在当前情境下被他人接纳或可能被接纳的程度。特质自我价值感(trait self-esteem)是个体长期的、典型的、负载感情的自我评价,“是每个人都有的自我感觉的平均品质”(James,1890)[10],它反映个体在一般情况下被期望群体或关系伙伴重视的程度。所以自我人际价值感不仅是个体在当前情景中关系评价的信号,还反映了对未来的关系预期和社会归属感的一般态度。

此外,还可根据来源将其分为家庭自我人际价值感,学校自我人际价值感和社会自我人际价值感。在家与父母、配偶或兄弟姐妹交往;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以及朋友交往;步入社会还有同事、上级、陌生人等等。与不同的人交往,我们的心理预期和感受各不相同,这些会对自我人际价值感产生不同影响。特别是来自重要他人的接受或拒绝往往对个体的自我人际价值感有更重要的影响。

三、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特点

1.自动性

人们希望得到关系欣赏(relational appreciation),即他人将其与个体的关系视为有价值的、重要的和亲密的。当关系评价低并体验到关系贬值(relational devaluation)时,自我人际价值感就会唤起忧伤的情绪,并激发行动以获得、维持和重建关系欣赏。有证据表明(转引自Leary,1999)[4],自我价值感系统拥有所有自动的认知机制,对关系欣赏/贬值信息的处理是自治的(其发生独立于其他认知过程),容易的(只需要少量的认知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偶然而无心的(自然而然地开始)。该自动性允许人们在将注意投注于其他事物时,能够监控他人的反应并得到与接纳和排斥相关的线索。所以,当这些潜意识觉察的线索暗示了对情景的评估时,人们会不自觉地相互影响。

2.情感伴随

自我价值感被认为是一种持久的、对建立在准确知觉基础上的个人价值的情感性体验。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威胁逼近时会产生焦虑,条件得到改善或结果有转机时会产生满足感;而多数积极(或消极的)情感是随着自我越来越靠近(或远离)理想而产生的。Pelhamhe和Swann(1989)曾指出,自我价值感与消极情感呈负相关,与积极情感呈正相关。Scheff等(1989)暗示羞耻感是低自我价值感的主要情绪,而高自我价值感是以自豪为特征的[11]。有效的情感反应与人们被包含于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程度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归属感可以缓和人们对消极情绪的体验。

(二)影响自我人际价值感发展的因素

1.主体因素

(1)自我知觉

自我价值感就是源于自我评估的结果的一种感觉[12],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将自己与个人标准或理想自我进行的比较[13],差距越大自我价值感越低。由于是一种主观判断,自我人际价值感未必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所以,有的人特质自我人际价值感高却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而有的人虽然有很多紧密的社会联系却仍感孤独。有时人们也会进行自我欺骗,通过膨胀的自我想象来夸大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以维持自我人际价值感。

(2)社会比较

在群体内与他人的比较是自发进行的,自我价值感不仅受到人们对其客观特征的评价的影响,还受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影响。社会比较选择性地增强了与标准一致的自我认知的可接受性,且该效应对于使用客观标准的比较同样存在[14]。H.W.Marsh(转引自张静,2002)[15]的“池塘蛙效应”(frog-pond effect)也说明了社会比较对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即人人倾向于愿做“小池塘里的一条大鱼”。Vohs等(2004)的研究[16]证明了这一假设,即自我价值感高的被试在进行向下比较时,情境自我价值感会增强。此外,实验还发现当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时,特质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更可能作向下的社会比较,而特质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则更可能作向上的社会比较。

(3)归因风格

Seligman(1990)认为归因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人格特征(转引自潘佳雁,2002)[17],有乐观和悲观两种。前者将坏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将好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后者则相反。显然,乐观的归因与悲观的归因对自我人际价值感有不同的作用。当个体的自我关注程度高时,会将成功和能够改进的失败归为内因,而将不能改进的失败归为外因,而这些归因都会影响情境自我价值感[18]。有研究发现,自我人际价值感受到威胁的人会优先进行自私归因(或自我报告的阻碍)来对可能的失败制造牵强的借口。失败之后,人们可能会贬损测试的结果或有效性,否定失败对其自我人际价值感的影响,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干扰,或通过增强对无关领域的自我评价来得到补偿[4]。

(4)社会行为

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取决于社会行为的维持效用。以往研究结果普遍支持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相关,攻击或破坏行为与同伴拒绝相关的假设。Coie等人(1990)从发展角度指出,在所有年龄组,那些热心、友好、遵守交往规则并积极参与同伴活动的青少年都是受欢迎的[19]。研究表明,自我报告的欺负行为与自我人际价值感相关[20],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能够增强精神病患者的自我价值感[21],而合作能力的提高也会增强自我价值感[22]。

此外,在面临可能损害其自我人际价值感的事件时,人们也会采取行动来减少威胁。这种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行为在威胁实际发生或对威胁做出反射性反应之前就会发生。低人际价值者倾向于用自我设限来保护自己,以避免可能的失败,而高人际价值者的自我设限主要是增强他们对成功的潜在信心。最近遭受了自我价值感下降的人会渴求他人的赞成并避免不赞成,而在特质自我价值感上得分低者比高者对于获得赞成有更强的需求并且害怕消极评价[23]。

2.客体因素

(1)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对自我价值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Cooley所提出的“镜中自我”(Look-glass self)认为他人评价好比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研究表明,个体所感受到的重要他人的接受程度与特质自我价值感有关[24],个体如果一再体验到关系贬值(包括直接的拒绝),就可能发展出相应的低特质自我价值感。那些在他们认为会影响社会赞成(或不赞成)的领域内对自己有积极评价的个体,比认为这方面不会影响接受性的个体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25]。

同时,自我价值感也会影响他人评价的作用效果。Felson(转引自Leary,2000)[3]对来自他人评价的纵向研究表明对他人评价的感知和人们的自我评价是相互影响的。而且那些自我概念一致的人,总是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更加自我肯定,其自我体验往往不易受他人的期望的影响[26],而自我价值感高者往往比低者对其中心自我概念更加确定[27]。

(2)家庭环境

在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价值感有直接影响。从婴儿起,个体不仅对生活早期的社会赞许很敏感,同时在与父母的交互行为中的社会赞许的特殊水平也非常敏感[28]。研究发现,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其所感受到的父母的关爱和理解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分保护,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父亲的过分干涉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正相关[29]。此外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环境、父母职业和家庭结构对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的发展都有影响[30][31]。也有研究认为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群体的孩子比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在社会能力方面得分更高[32],也就是说有更高的自我人际价值感。

(3)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包括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历史地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及信仰等方面。专属于特定文化的特征都会对该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①跨文化差异。研究预测亚洲人的自我价值感普遍低于其他人种,对韩裔美国人、白种人、非裔美国人或拉丁人的比较研究发现,韩裔美国人的自我价值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种族[33]。对北美和韩国被试的比较也发现,内部协调的个体在美国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评价比在韩国更为积极[26],而美国学生比印度学生有更高的自我评价[34]。跨文化的差异性可追溯到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质。②性别差异。有研究表明,亚裔美国男性和女性的自我价值感存在性别差异[35]。实验研究发现,女性会因社会交往中的拒绝暗示而更加律己严格,对于他人的接受暗示则变得自我放松[36],女性为了使自己更符合他人期望不惜降低对自身目标的追求,而男性则不会[37]。特定文化中的角色期待和接纳方式是形成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③城乡差异。由于农村和城市本身的差异,农村和城市中学生不仅在个体参照的评价体系上存在差异,而且在社会参照的评价体系上也存在差异[38]。

此外,社会文化的影响还包括社会地位、对特殊群体的偏见等等。已有研究表明有的弱势群体成员的自我价值感低于平均水平,比如,男同性恋、黑人群体、肥胖儿童[39][40]等等,他们可能是因为群体外成员的偏见而遭受到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4)公开事件的影响

公开事件(即他人知道的事情)对自我人际价值感的影响自然与隐秘事件(即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情)不同,因为他人知道的事情对于社会接受或拒绝的意义更重大。已有资料支持公开事件比隐秘事件对自我人际价值感有更强的作用:如果某自我威胁是公开的,人们对于该威胁的情绪反应会更强烈,而且更可能做出企图维护或增强自我价值感的行为[4]。关于自我障碍的资料也表明,作为维护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方式,自我障碍通常发生在行为公开的情况下[41]。高的私下自我意识与更精确和广泛的自我认识有关,而且还与更高水平的心理痛苦有关[42]。

四、自我人际价值感的作用机制

自我人际价值感在社会交往中是怎样发生影响和作用的呢?自我价值感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下面将对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和分析,以阐明自我人际价值感的作用机制。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动机和驱动系统在发现不足时会产生令人厌恶的感觉,而驱力被满足时则产生愉快的情感。伴随目标状态不足的消极感受能够提示个体威胁其满足感的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从而对情景及潜在威胁作出评估,并激发改变非期望状态的行为。根据社会指示器理论,自我人际价值感系统监控着个体实际的和潜在的人际关系的质量——特别是他人的关系评价。

附图

由图示可知,自我人际价值感中的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相互影响。认知成分在收到引起个体注意的刺激后会唤起情感反应,比如当人们感到自我价值感受威胁时就会对自己产生不满。真实或想象的关系贬值都会产生不直接与自我评价相联系的弥散的消极情感。人际交往中遭受的拒绝及伴随的自我价值感下降与焦虑、抑郁、受伤感和孤独感[43]等多种消极情感相关,这些都是对感知到的社会排斥(或低社会接纳)的情绪反应。一般来说,对自身缺点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减少消极情感。有实验表明,自我认知具有变通性的人,体验到的消极情感往往最少[44]。

而情绪又反过来影响认知,比如心境对认知具有弥散性的影响,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积极划分的个体只要思及自己的优点就很容易从消极情绪中恢复。当情境因素激活了自我中纯消极的方面时,分类似乎巩固了消极情绪。这些研究暗示,有积极分类自我的个体(那些经常报告有高自尊和积极情感的人)对于强烈的消极情境则有潜在的易感性。可评价的整体自我的优点在于对自我的积极和消极的信念提供了反思的机会[45]。此外,持续时间不同的情绪的评估,需要不同的自我认知资源[46]。

同时,认知和情感成分都会直接影响行为。Rhodes和Wood(1992)的分析表明[2],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很少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自我价值感低者对信息从注意到处理都显得心烦意乱,他们更关注能够增强关系欣赏的行为方式,往往倾向于服从社会规范。此外,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还与应对方式有密切关系,高社会支持者更多地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低社会支持者更多地采用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47]。

当然认知和情绪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与他人交往中,个体的行为会导致一定的结果,从而引起他人的关系评价,而关系评价又会改变和修正原有的认知。所以行为通过关系评价间接地影响到自我人际价值感中的认知和情感成分。他人的轻视、不喜欢或拒绝是导致自我人际价值感降低的主要原因;而他人的重视和接纳则与自我人际价值感增强相联系。越能证明自己是被接纳的,人们的自我人际价值感就越高,而且经常交流的稳定的、人道的、长期的关系也更利于幸福感的产生。

五、小结

现实自我可以分为,工具的自我(instrumental self),期望的自我(expectant self)和监控的自我(monitored self)[48]。社会指示器理论以监控的自我为其核心和出发点,超越了原先自我价值受到他人评价简单影响的观察。自我价值感已经成为为行为科学中一种主要的结构,以往研究对于自我价值感的本质、功能和来源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我们认为自我认知是自我人际价值感的核心,它体现了个体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中个人的推论。自我人际价值感反映了在社会交往中受他人重视的程度,具有自动性和情感伴随的特点。主体因素(诸如:自我知觉、社会比较、归因风格和社会行为等)和客体因素(如:文化环境和事件的公开程度)都会影响自我人际价值感的发展。而自我人际价值感中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成分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从而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发生作用。所以增强人们的自我人际价值感,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人际价值感不仅对个人有利,而且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有重要意义。后续研究还需开发评估自我人际价值感的有效工具,并探索培养和提高自我人际价值感的有效方法。

标签:;  ;  ;  ;  ;  

自我人际价值观分析_自我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