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我见论文_李春霞

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我见论文_李春霞

李春霞(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中心小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12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我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探索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怎样才能变“枯燥识字”为趣味识字”?我们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

一、游戏识字

《语文新课程标准》一年级下册指出“注重引导发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教学就会事半功倍。那么怎样让一年级学生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1)编儿歌。儿歌,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他们在玩游戏、跳皮筋等活动中,往往要背几段儿歌助兴。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就利用背儿歌这一方法帮助学生识字,取得较好的效果。生动有趣的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对一年级的孩子有着无穷的魅力。把一些字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编故事巧记字形。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识记

清”“请”“情”“睛”等字形的话,可能当初能记住,但过后非常容易将这几个字混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根据孩子们对故事感兴趣的心理,我采用了编故事记字形的方法。开课伊始,我让孩子们来认读“三点水”“虫子旁”“竖心旁”“言字旁”“日子旁”“目字旁”六个偏旁,比较了“日子旁”和“目字旁”的异同,然后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有个小朋友叫小“青”。有一天,爸爸妈妈不在家,他一个人呆在家里很寂寞,想出去找朋友。他找呀找呀,路上碰到了“三点水”,小“青”说:“三点水,咱们做个好朋友,好吗?煤三点水”说:“好呀。”于是,他们手拉着手,变成了“清”,(师板书:清)“清”说:“你们知道吗?我是最干净的,因为有了‘三点水可把东西洗得干干净净,非常清洁。”(板书:清洁)讲完了这个故事后,我说:“小青继续去找朋友,后来他找到了谁?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们能学着老师的样儿编一编故事吗?我们们来比一比,谁编的故事最有意思,能帮助大家记住这些字,谁就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大家先在自己位置上练一练,待会儿到讲台前来讲,由同学们担任评委,为他们评分。”

(3)猜字谜记字形。猜字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保存持久。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

二、方法识字

(1)归类识字。从我们的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笔画唱写。笔画唱写就是平时识字课堂中的书空(书空的意思: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右手食指指字书空,同时口中说笔画名称。这种方法通常都是针对有些比较特殊的字,笔画比较复杂,笔顺容易写错的字。笔画唱写,使一个个枯燥、呆板的汉字,都有了灵动的生命。

(3)加一加,减一减。为汉字做加减法。即让学生把算术中学到的加减法迁移到认字中来,对已学过的熟字进行加减得出要学的生字。

这种识字方法很让孩子们喜欢。如在学习“人、大、太、天”时,要将“人”作为字根,用添加笔画的方法记住“大”和“太天”。

(4)比较法。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也有许多同音字、音近字、多音字,这就使“比较”在识字学习中成了必不可少的方法,把相近或相关的汉字放在一起认,进行区别,找出不同的地方,加强记忆。比较识字是减少错别字的有效措施。“辩、辨、辫、瓣”这几个字除了“瓣”字读音特殊外,其他几个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学生很容易混淆。从这几个字的字义与字形的关系上来帮助识记。“辩”中间是言,肯定与说话有关。“辫”中间是“纟”,很像我们编的辫子,因此这是辫子的辫。“辨”中间是“忄”,是让大家分辨清楚。“带、代、戴”替人办事叫做“代”,随手拿着叫做“带”,东西放在胸以上,用上“戴”字不会错。

三、生活识字

(1)阅读课外书识字。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会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开始时,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则将“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了“分层要求,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不求快,但求读音准确;稍差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便引导他们“找朋友”,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包括“找朋友”的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日积月累,打点的字越来越多,学生便可以自由阅读了。这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2)在日常生活中识字。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奥妙”洗衣粉4……。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

总之,巧妙的教学方式,解决了识字教学的“枯燥无味”的问题。

通过转换学习角度,降低了识字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会越来越喜欢汉字,并能逐渐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进而提高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言文字知识、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李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我见论文_李春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