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中应用的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对3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合理评估吸痰时机,应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吸痰,以维持有效气道压力,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交叉感染。结果:3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均完全有效地维护了气道通畅,避免了交叉感染。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的发生率,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保护医务人员,提高安全性。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0-0322-02
吸痰是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有研究表明[1],吸痰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影响病人的康复。正确有效的吸痰不仅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还可避免或减少肺泡塌陷,低氧血症,医源性感染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并发症。
临床上常用的吸痰方法有开放式吸痰法与密闭式吸痰法。开放式吸痰法即暂停机械通气,将吸痰管伸入到气管插管内吸引。此时气道内正压和肺泡内正压消失,气道压力等于大气压,肺泡萎陷而引起肺容积下降,氧合面积减少,从而加重缺氧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2]。且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吸痰不能保证绝对无菌的操作。在稀释痰液时,稀释液直接注入呼吸道内,很容易引起患者呛咳,患者呼吸道的病菌能以120km/h的速度被咳出[3],由于痰液内含有各种致病菌,痰液喷射到医护人员身上、脸上,对医护人员产生职业伤害,也极易传染其他患者[4],增加了外源性感染的概率。针对开放式吸痰法所存在的弊端,我院ICU自2014年开始采用了密闭式吸痰法。将密闭式吸痰管置于患者气管内,既能按需吸痰又能通过留置吸痰管向患者气管内定时注入湿化液,增加患者舒适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3月至5月收治的30例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纳入标准:(1)均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的患者;(2)使用呼吸机时间超过5天;(3)首次痰培养结果阴性。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6~68岁,平均(42±12.5)岁;脑出血17例,颅脑外伤13例,有颅内压监测导管8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密闭式吸痰管由吸痰管管身、负压吸引控制阀、透明护套、旋转开关、湿化接口、冲洗接口以及五通接口组成。选择吸痰管时外径要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 1/2。吸痰前检查吸痰管完好密闭,将五通接口分别与患者端及呼吸机端、负压吸引器相连。湿化接口可注入湿化液湿化气道,冲洗接口可连接生理盐水和输液管冲洗吸痰管。吸痰前,按呼吸机纯氧供给键,打开旋转开关,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套管遇到阻力后回撤0.5~1.0cm,按压负压吸引控制阀旋转式吸引,转动吸痰管边吸边退出,如果痰液粘稠可注入稀释液湿化气道,加压吸氧后再次吸引,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吸痰结束松开负压吸引控制阀,吸痰管完全撤回至透明护套中,关闭旋转开关,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吸痰管,防止细菌定植。吸痰后保留吸痰管装置。吸痰时无需断呼吸机,整个吸痰操作是操作者不直接接触吸痰管。呼吸道与外界不相通,吸痰管被包在透明柔软的护套中。
2.讨论
2.1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
每次操作全过程密闭式吸痰平均耗时93s,而开放式吸痰为 1533s。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密闭式吸痰减少了打开一次性吸痰管,断开与呼吸机连接,重新连接呼吸机的操作步骤,操作过程明显缩短,节省了护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减少对心律血压的影响
采用密闭式吸痰时由于不断开呼吸机,患者肺容量降低少,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和防止出现反射性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王晓萍等[5]对ICU的7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密闭式吸痰前后患者的心律无明显差异,尹利华等[6]人对85名患者的研究也表明,密闭式吸痰可以明显地降低吸痰前后心律的改变及平均动脉压的变化。
2.3维持正常血氧
密闭式吸痰由于没有中断供氧和通气,没有出现肺泡萎陷,所以密闭式吸痰对患者血氧的影响要低于开放式吸痰。杨霞等 [7]研究报道,密闭式吸痰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能明显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的发生率。
2.4预防交叉性感染
密闭式吸痰使患者气道与外界相对隔离,可防止环境、患者及医务人员被污染,操作在密闭条件下进行,避免了分泌物对医务人员、患者、物品的污染,加强了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2.5减少颅内压波动
由于气管内吸引术刺激气管可引起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可能使重型颅脑伤病人处于颅内高压及脑缺血状态。但密闭式吸痰后脑灌注压略有升高,短暂的颅内压升高伴平均动脉压增加可引起脑血流量增加,从而维持足够的脑灌注压,不会造成脑部缺血缺氧,密闭式吸痰后继发于脑血流量增加的颅内压升高并不损害脑灌注。
3.结果
3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均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完全有效地维护了气道通畅,保证有效的通气,减少颅内压的增高。
论文作者:蔡思思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患者论文; 气管论文; 气道论文; 呼吸道论文; 呼吸机论文; 发生率论文; 机械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