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融合途径研究论文_卢语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融合途径研究论文_卢语彤

社会热点问题是指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引起广泛关注和社会反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具有社会关注度高、传播范围广、对社会影响较为深远的特征,其中传递出的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有部分社会事件被恶意曲解事实,扰乱大众思想,造成了负面的传播影响。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对社会充满求知欲和探索欲,热衷使用新媒体手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同时是非判断力和政治敏感度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如何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是当前形势下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社会热点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在教育方式上较为呆板生硬,与社会热点结合并不够紧密,造成工作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目标。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教育形式简单粗暴。高校在思政教育事例宣传方式上,往往采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下发式的单向灌输,形式单调机械,缺乏创新性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靠简单粗暴、流于表面的工作方法,强迫学生被动接受主流思想的灌输,不仅不利于实现教育目的,反而会让学生对思政教育形成单调乏味的刻板印象,挫伤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2、教育时机迟滞。当前很多社会影响较大的热点事件往往首先在网络上传播、发酵,甚至一些网络事件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热点。高校在面对这类新媒体传播的社会热点时的反应通常较为迟缓,没有及时发现,继而不能进行有效及时地进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有着很强的探究欲望,在新媒体发达的背景下,高校对社会热点反应不及时很有可能会衍生出学生的各类思想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陷入被动。

3、教育范围局限。传统思政教育往往以思政课堂为主,单纯将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地点局限于课堂上、校园内,思政教育的时间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但高校学生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未成年学生,他们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开放,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关注社会问题的范围更为宽泛。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就会错过部分教育案例和时机,同样也会造成思政教育在某个时间段或某个领域的“缺位”。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高校学生由于对社会认识不足、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在关注社会热点时,容易表现出敏感度高但理性思考、集体观念不足的特征,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思想引导工作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社会热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深化学习效果,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老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局限于课堂和校园活动的有限交流,并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大学生喜欢关注、评论、转发的各大社交平台和论坛贴吧等,收集大学生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具体看法和意见,更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困境。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思政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思政引导的实际效果。

2、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理论、教条灌输为主的思政教育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倦怠情绪,进而采取回避态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热点是思政教育的现实“案例”,感染力强,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对热点事件分析、讨论、参与的过程中,弱化教师的直接灌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切身体验的事物渗透其中蕴含的正向价值观。

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学生“知行合一”。在大部分思政宣传中,往往只有是非分明的榜样或是罪犯,但社会现实往往复杂得多,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常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并非事实清晰、是非分明,大学生容易出现价值观判断的无所适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社会热点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正向价值观,透过热点的表象,多角度认识、分析、揭示社会事件的本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关心国家现状、关注社会现实的热情,对提升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政治敏感度发挥着正向的作用。

4、引入社会热点有助于团结学生思想。社会热点事件具有大众性,能够通过广泛、快速传播的方式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集体力量。热点问题的发展和处理,不仅能够体现出当下社会民众的诉求与期待,也能体现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析、参与社会热点问题,更清楚地把握国情、社情和民情,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热点问题“粘合剂”的凝聚功能,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激发青年学生建功立业热情。

三、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在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基础上,提升自身素质建设,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完善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想教育网络,为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学生价值判断,激发学生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建立完善社会热点问题信息收集机制。首先高校应当建立起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社会热点问题信息库,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收集、分类和梳理,将其对应到思政教育的不同主题下,为思政教育提供真实的案例素材。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电子心愿墙等各种线上线下渠道,获得学生意见信息反馈,跟踪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具体思想特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制定具体的教育引导方案,并将过程、方法、学生意见和教育活动效果进行及时地总结和归档。通过不断地完善信息库,摸索、总结应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政教育规律,提升思政工作效率,将社会热点事件,变成思政教育的有力抓手。

 2、提升教师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热点的价值观讨论是“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已经不再占据主控地位,社会热点的思想辩论中,说得多不如说得“有理”、“有趣”。“有理”要求教师有知识的深度,充分掌握思政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并对社会热点事件及背景有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对社会热点给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评价。“有趣”要求教师有涉猎的广度,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特征,懂得如何从当下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切入,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将观点传递给学生。“有理又有趣”才能让正向的思想观念扎根在学生心里,进而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3、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思想引领作用。高校在新媒体平台的使用上,不能停留在校园通知的旧模式,例如简单发布学校科研和建设成果、考试选课信息,更应该充分发挥社交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官方微博和公众号等“流量”平台,拥有极高的学生关注率,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利战场。“官媒”发布对当下社会现象、热点新闻的如实报道和客观科学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想要了解社会新闻时第一时间看到准确的官方信息,从而有效避免各种社会谣言和虚假报道对学生的误导和影响。设置聚焦社会热点的板块,筛选学生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引导,积极回应学生关于重大社会问题的思想困惑,在学生中形成正向的思想共鸣。

4、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是是高校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相对于课堂教学,更能让学生沉浸在思政教育的现实环境里。社会实践的内容可以是献血、募捐等“固定动作”,同时也可以结合社会当下谈论的热点,鼓励学生亲自组织、策划社会实践类型的体验活动。例如社会上热议某些行为在公共场合下是否得体,那么可以让学生做一组社会观察试验,假装模仿这类不文明行为,观察一下路人反应,将过程记录成影像。这类社会事件体验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也能让在参与过程中学生认识社会、感受社会,自发形成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判断,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论文作者:卢语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融合途径研究论文_卢语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