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山东医疗教育事业研究论文_王艺群,付超, 高钰雯

近代山东医疗教育事业研究论文_王艺群,付超, 高钰雯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国门的打开,西方先进医疗技术逐渐传入山东,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所、医院以及医学院。近代山东医疗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第一批西医从业者,且极大的推动了山东社会的转型,是山东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推动剂。本文中将从近代山东医学院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近代山东地区的医疗教育。

关键字:医疗 教育 近代化

19世纪50年代左右,各地区开始开设诊所,并且还教授中医生理卫生知识或是带几个学生进行“学徒式”教育,这成为医科大学的发端。19世纪60年代医生开始用英文和中文介绍西医传播药物学。在此之后,西方在华各大医院都掀起了医学办学的热潮。进入20世纪后,西方创办的学校都有了自己的医学院,多数医院甚至有了自己的护理学校。但在20年代以后,受经费、师资问题、合并政策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医学院校的数量趋于减少。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探源近代山东医疗教育发展史,不仅对于理解山东社会、山东教育格局演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当今医疗教育发展与革新具有启发作用。

一、山东医学教育之经费筹措

彭益军在《齐鲁大学与近代山东医学教育》1一文中指出:齐鲁大学之所以在医学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发展医学教育对于资金、仪器等物质条件要求很高,而齐鲁大学作为多个差会合办的教会大学,经费充足稳定,教学需要都能得到满足。而对于经费的来源,杨科在《人文视角谈早期齐鲁医学的人才培养》一文中有了详尽的说明,经费主要来自国外基金会捐赠、教会通过向本国财团募捐后向大学拨款、对学生收取学费、校外捐赠、教会学校的附属医院收入这五个方面。通过这些经费来源,教会学校的医疗教育有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仪器、书籍等物质条件,这为齐鲁大学发展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山东地区医学院的经费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由差会拨款还是其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医疗教育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的研究,山东地区医疗教育的发展所需要的经费主要是各差会向本国的财团发起募捐,或是各基金会对其捐助而来。对于由多个差会负责管理的医科学校其资金更加雄厚,也就更有能力来开设课程、增添设备,教学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也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为医疗教育的大量资金由差会提供,所以在20年代后虽然教会医疗事业本土化明显,但即使是在非基督教运动时期,医学院还是不能与差会断了联系,因为差会为医疗教育提供大量的经费、药物以及设备。学生所交学费也为经费来源。其实在中国实际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只能请求奖学金或是自助来上学,医学教育不能收取很高的学费。但随着医学教育不断被认可,学费慢慢提高,后来学费成为山东地区医学院的资金来源仅次于差会的一大项。

二、山东医学教育之师资力量

19世纪60年代以后,山东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西方医疗卫生事业从业者及医疗传教士的鼎力支持。1864年狄考文来登州时,该地教会并没有医疗传教士和诊所。登州文会馆创立之后,向其母会去函,要求选派医疗教士来登州协助其开展医疗服务及医学教育。1883年医学传教士聂会东夫妇来到登州,续办了登州医院,开设专门的药房,培养医学学生,开启了其在中国大陆的的医学教育工作。可以说聂会东是国外教会较早派来中国从事医疗教育工作的重要师资力量之一。后来考虑到登州文会馆偏于胶东一隅,不利于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1890年聂会东率领学生来到济南。在济南,聂会东主持建立华美医院,并建立华美医学校。至此,济南成了山东差会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心。华美医院于1906年,与青州的医学堂合并更名为医道学堂,聂会东任校长;1917年,医道学堂又与潍县广文学堂、青州神道学堂合并为齐鲁大学。而齐鲁大学医学院的教师主要是由各差会从国外派来。

杨科在《人文视角谈早期齐鲁医学的人才培养》一文中指出:“齐鲁大学教职员系中、英、美、加(拿大)四国人士所组织而成,同时有旧教各宗派参列,其间共有13差会共同合作。医学院初期2/3是西方人”。

这些教师一般都在国外受到良好的医学高等教育,为齐鲁大学的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综合来看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起初医生教师还主要是传教士,因为医学教育也是传教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治病救人、传授医学将福音传给学员和病人,病人和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基督教的熏陶。

2、师资水平较高,医学院的老师主要是从国外引进而来。从英美来的老师大多都是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和美国外科学会会员,以及同等学术地位的其他国家的教授。

3、医学院的老师大多是外国人,究其原因是从外国聘请的教师都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和专业培训。而在当时的中国,不愿接受西方的教育是一部分;精通西医的教师简直是凤毛麟角。

4、在医学院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优秀的学员在毕业后,会留校任教,帮助培养更多的人才。这在前期医学院规模较小的时期表现明显。因为急缺掌握医学技术的人才,病患多于医生,使医院的工作开展较为艰难。因此,在引进大量西方医学人才的同时,也重视培养中国人成为优秀的医生和教员。

三、山东医学教育之管理制度

在教学管理体制上,台湾著名学者张玉法先生在其所著《中国现代化的研究:山东省(1860~1916)》2一书中即称文会馆主管为“监督”,谓“1900年,袁世凯就在省城创设大学堂,聘美人赫士(登州文会馆第二任监督)为总教习,次年正式开办”。郭大松3先生也曾在《晚清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若干史事考辨》中考证得出张玉法先生是读过《文会馆志》的,“监督”称呼正是《文会馆志》“赫士先生行年事略”一文中所用的称谓。而《文会馆志》中其他提到文会馆主管的行文也都是称为“监督”。而崔华杰在《登州文会馆与山东大学堂学缘述论》中指出该校监督的职责主要是料理学校事务并兼授课程,另外负责选聘中外教习讲授中西课程。

杨科在《人文视角谈早期齐鲁医学的人才培养》一文中更为详尽的指出:形成了西方教育与教会背景下的“英国联合委员会、北美联合会—区域委员会—校政委员会”的三级管理体制。从学校内部层面分析,校长是学校的代表,下设教务会、院长会、评议会、校委会等单位,具体行政科室有总务处、教务处、秘书室、会计室、图书馆等。同时,学校聘请名师主持工作,逐渐形成委员会管校、名师治校的校内制度。从教学活动的制度来看,随着“壬子癸丑学制”以及“壬戌学制”的颁布,中医被废除,西医教育纳入学校体系,20世纪初是医学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形成了由医学院或医科、医学预科以及护士学校组成的教育体系。在学校设置专门的编译机构,以帮助学生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李传斌在《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与近代中国社会(1835—1937)》便提到,齐鲁大学医学院曾设立编译部齐鲁大学“医学院各科主任、教授兼任编译委员会委员,参与或主译专业书籍和杂志,其它师生也可将译稿、论文、医案报告向该部自由投搞”。这不仅帮助医学生进行学术交流,而且在他们在中国传播医学的过程中,中国医学同时也在西方通过翻译中医典籍等方法被宣传、介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具体还制定学业成绩评定及补考停学制度、学分制度、导师制度、选课制度、奖学金制度等。

叶大深在《齐鲁大学早期医学教育史研究》中指出虽然头两年医学生人数较少,但仍然严格按照分科考试制度,对于没有通过毕业测试的学生需要进行补考。

1、教会医疗教育随着教会医院的发展而发展,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也陆续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2、教会医学院的教育体制逐渐完善,不仅要设置各项学科课程,还要兼顾学校的各项体制。将学校看做是一个公司制的个体和机构,除教学外,还要负责学校各项体制的制定和运行。如山东较早的登州文会馆,狄考文所著的《登郡文会馆典章》,涉及办学宗旨、学制、管理、课程、师资、教舍、设备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3、山东的教会医学院不仅仅重视西医的课程教育,而且亦非常重视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在我们看来,也许和山东的地理位置有关。山东地区号称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规章制度纪律严明,对于打架斗殴滋事者学校将不予接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山东地区的教会医科学校属于多差会联合主办,资金也要从差会处获取,因此学校的教育方式管理模式也以西方的模式为主。教会学校在内部采用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内部各职位以及机构的设立等慢慢完善。对于学生的教育制度,学生的学习、选课、学分、奖学金等制度都是引进西方的制度并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开辟了中国的现代大学制,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奠基。总体看来,学校内部朝向制度化体系化发展。而在学校外部的管理方面,则是引进教会的管理制度,形成不同的管理体制,分别负责自己所需要负责的部分。例如基金会和校友会,属于医学院的社会支持力量。通过为学校提供资金援助,进而参与到医学院的管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教会大学还继承了欧洲大学的自助传统,组织设立教授会以及一些学生团体组织,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师生参与的管理模式使得教会大学的管理更具开放性、公平性和现代性。

四、山东医学教育之人才培养

在办学宗旨上,《文会馆典章》中指出,其办学宗旨为“原欲学者洞识各种要学,……而为利世有用之士也”办学宗旨更重视实用。而在学生招收与培养上,根据彭益军在《齐鲁大学与近代山东医学教育》中所提,共合医道学堂于1914年开设护士班,培养专门的护理人才。1915年,护士班扩充为护士学校并且由英、美籍专业护理教师长期执教。1917年,齐鲁大学在济南成立,而共合医道学堂并入齐鲁大学成为其医科。1923年,齐鲁大学第一次试招女学生,但是招收范围仅限于医预科一、二年级。1924年,同为教会医学院校的华北女子协合医校的全部师生(五位美籍女教师和两班32名女生)自北京南下,并入齐鲁大学医科。华北女子协合医校的并入,不仅进一步增强了齐鲁大学医科的实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齐鲁大学男女同校之风。这在全国也能算的上是比较前卫的开明之举。

长期保持着严谨的学风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是一突出特点。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选拔和严格训练。崔华杰在《登州文会馆与山东大学堂学缘述论》中指出对于学生的选拔,十分重视品德教育。登州文会馆招收学生,要求品德为先,“必品行方端人也”;入学后,应守禁令条规、赏罚条规等德育培育之相关规定,使其言行有规、处事有据,如吸食烟酒者“一经查出,立即开除”;另若有言语撒谎、考试作弊、滋事斗殴者亦驱逐出校。4而对于学生的严格培训,杨科在《人文视角谈早期齐鲁医学的人才培养》一文中指出医学院以西医为主。因此,尤为重视临床实践,基础课学时多,重视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有诸如“三年级生暑假和寒假期间应分组在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规定。“经过七年苦读从医学院毕业是很不容易的。当时每年也就几十个毕业生,有时只有三、四人毕业,治学严谨可见一斑。”5随着教会医学院的发展,护理学校也开始兴起发展。朱晓俐曾在《基督教女传教士在山东活动述论(1860—1920)》中提到女传教士来到山东创建了近代山东最早的专业护士教育。并且对近代山东地区女子的启蒙教育和和女性解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美国学者包德威与陶飞亚合著的《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的历史分析》,分析了齐鲁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入学目的,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及对于学校的评价等问题。文章得出了齐鲁大学医学生求学主要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宗教因素很少被强调的结论。

医学教育逐渐发展成既注重专业培训,又注重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1.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根据当时现实的实际情况,中国不仅缺少大量的医生人才同时也缺少相当多的护士。在传统的中国,是不存在护士这一职业的。照顾病人护理病人的工作都是由婢女奴仆或是自己家人来承担。在女传教士进入山东后,为近代山东创立了最早的专业护士教育。而且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不再只注重男性,女性开始进入学校。护士学校的正规化较晚,以齐鲁医学院的护士学校为例,到20世纪30年代时,从山东地区护士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获得中国护士协会颁发的毕业文凭,这是护士学校正规化、体系化的重要表现。正式医科大学的主要教授内容为语言学、宗教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在语言学方面,较高的英语水平也成为入学的重要标准。而生物学作为专业课程,考核和评定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在实践课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才有可能投入实际工作和继续深造。

2.在学生的选拔和招收情况上也非常严格,对于入学的学生一定要品德端正。治病救人本为良善之举,学生在学习技能之前必须有向善之心,这也是后世的大学所秉承的原则。做学问先做人。3.各医科学校都非常重视理论与结合的培养方式。首先医科学校要大量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而后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习相结合。重视实验和临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医学素养。4.治学严谨,采取高淘汰率的严格选拔制度。医生这一职业的特性就必须要求从业人员是高素质的高能力的。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不管是在理论学习还是临床实习上,因此学生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医学素质。这也促进近代医科大学的精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2]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高时良.中国教会学校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5]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美)郭査理.齐鲁大学[M].陶飞亚,鲁娜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7]何小连.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刘远明.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体制化[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9]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11]尹倩.民国时期的医师群体研究(1912-1937)以上海为中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2]杜敦科.齐鲁大学教育转型与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13]樊波.民国卫生法制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14]广少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5]李传斌.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与近代中国社会(1835-1937)[D].苏州:苏州大学,2001.

[16]慕景强.民国西医髙等教育研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作者:王艺群,女,1998.6.9,山东,汉,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

项目: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810445067)

注释:

1彭益军:《齐鲁大学与近代山东医学教育》,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上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43),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3郭大松:晚清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若干史事考辨,史学月刊,2013.09。

4注:王元德、刘玉峰:《文会馆志》,第34、36页.

5注:王恩芹,束学山.重访齐鲁大学〔N〕.济南时报,2000-01-01(C41).

论文作者:王艺群,付超, 高钰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  ;  ;  ;  ;  ;  ;  ;  

近代山东医疗教育事业研究论文_王艺群,付超, 高钰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