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_物流规划论文

区域物流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_物流规划论文

区域物流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区域论文,理论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失灵状态下,政府在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通过组织编制物流发展规划,引导资源配置优化,可以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1]2006年3月,我国正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现代物流的发展纳入到国家总体规划纲要之中。当前,我国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面铺开,但是规划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新的规划实践对规划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驾驭区域物流发展趋势,构建区域物流规划理论框架,对于今后各地区编制区域物流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物流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区域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不断涌现,物流活动日趋频繁。如何减少物流距离、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区域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各国都十分重视区域物流的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各级政府、产业界和理论界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区域物流发展,促进商品及各种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优化。

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对区域物流进行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整体控制,实现区域物流各要素的系统最优目标。区域物流涉及物资在区域内的实体流动、区域间的货物集散过程,重点解决一个区域内的物流系统优化问题,保障整个区域的物流活动满足生产活动、消费生活的需要,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物流中的“区域”是具有特定经济意义的地区范围,也可称之为经济区域。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功能得以发挥的有力支柱,体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区域物流的价值取向是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涉及区域物资的运输配送、仓储保管、现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领域,其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社会分工协作和地区经济专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比重很小,地区间的联系很弱,一般只在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之间存在零星的、分散的物资流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手工业、矿业、小规模原材料工业、简单制造业等应运而生,商品生产和交换不断发展,但是受交通条件、运输条件等经济基础的制约,物资流通范围较小。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品交换向纵深发展,物资流通日趋频繁,一个或少数几个条件优越的地区与其他地区开始分化,产生了一个或几个区域性的、以条件优越地区为中心、周围地区为外围的二元结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心区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度扩张,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物流联系不断加强;外围地区也逐渐得到开发,成为区域的次级中心,形成主中心、次中心相互衔接的多核结构区域经济。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中心区之间的外围地区逐渐被纳入中心区的物资流通循环中,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实现一体化。区域物流被融入一个统一而又相互依赖的体系之中,区域物流发展呈现网络系统化态势,深刻影响着区域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基础

在区域物流规划实践过程中,国内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区域物流规划方法,研究区域物流规划模式,但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说服力的区域物流规划的基础理论。[2][3]笔者认为,区域物流将区域经济社会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能力和带动效应,区域物流规划需要运用物流学、经济学、战略学等理论和方法处理物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解决区域物流的各种问题。因此,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战略环境分析理论是区域物流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运用这些基础理论研究制定区域物流规划,能够促使区域物流规划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1.现代物流理论

现代物流理论是以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把物流看成一个整体,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由多个各不相同的结构、功能和要素有机组成的系统。现代物流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整合、局部系统化到80年代的共同化、系统化,再到90年代的信息化、系统化,最后进入21世纪的网络系统化,其目标从强调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动的最优化到追求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领域从销售物流、生产物流扩展到覆盖产品的采购、生产、流通、销售、消费和回收的整个管理过程;其功能从满足需求延伸到创造需求与整合物流。因此,现代物流是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功能之间的衔接,实现现代物流整体最优目标的过程。

现代物流是伴随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循环性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流通的物资、基本功能、设施设备、人员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物流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的大系统,是经济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具体地体现为一般系统所共有的特征,即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自身可构成子系统,而且各个子系统又分成下一层次的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时空上和资源利用方面的联系,也存在总目标、总费用以及总运行结果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实现物流系统总体目标。

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从侧重于对物流的线路结构、节点结构的研究,拓展到对产品流程网络、物流信息网络的研究,再深化到对不同层次的多元网络体系的研究。因此,现代物流理论对我们在研究制定区域物流规划时如何发挥节点与线的功能,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构建多层次的、多元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区域经济理论

(1)非均衡发展理论。以德裔学者艾伯特·赫希曼(A.O.Hirschman)等为代表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过程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如产业间不平衡、部门间不平衡等),理论上的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主张在资源与资本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发展有“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来实现经济增长。

(2)梯度理论。梯度理论是把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发展,认为区域间存在一种经济性梯度,区域经济发展依靠利润最大化原则按梯度由高向低推进,梯度推进过程有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程效应三种效应。梯度理论强调不同区域存在差距,应按综合经济实力选择适合的产业,不同区域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3)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是基于非均衡理论产生的,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区域要实现平衡发展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者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者地区传导。而这种传导是基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来实现的。

(4)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联合国布伦特兰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作了详尽阐述。可持续发展不单指经济持续不断地增长与发展,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增长需要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没有高效的物资流动,就不会有增长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梯度推移也就不会实现;没有物资的合理流动,就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理论可以应用于物流产业的定位分析,指导区域物流发展。例如,将增长极理论应用到区域物流规划,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资源增长极”、“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的诱发效应、极化效应、渗透效应和扩散效应;重点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核效应”。

3.战略环境分析理论

区域物流规划属于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范畴,经典战略环境分析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于区域物流规划。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波特钻石模型等都是常用的战略环境分析工具。因此,我们在研究制定区域物流规划过程中,需要正确应用战略环境分析理论,客观科学地分析评价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研究区域物流的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勾画区域物流发展前景,确定区域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总体定位、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等),建立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区域物流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总之,区域物流规划必须根据当地的区位、产业、交通、政府环境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能盲目照抄其他地区的相关规划,忽视本地的特殊性。与此同时,区域物流规划还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国家物流规划、本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商贸、交通、国土资源、城市发展等规划衔接。

三、区域物流规划的主要内容

区域物流规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内容多,涉及区域物流系统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冯耕中认为,区域物流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物流体系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它以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区域物流系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为依据,考虑区域物流系统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在掌握交通运输、仓储等物质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统一安排交通运输、仓储等设施,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4]程世东从城市物流规划角度提出,物流规划是指在一个区域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根据现有物流状况以及未来的物流发展需求,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区域经济、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合理配置城市物流资源,以最小的社会消耗完成区域物流。[5]王成金指出,区域物流规划重点是构筑物流网络,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培育物流基地,建设专业性物流节点。[6]王利等把区域物流规划的重点放在区域物流基础分析、物流市场容量预测、空间等级节点体系规划、物流支持资源规划、物流企业发展规划以及物流政策建议等方面。[7]

从上述对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解可知,研究制定区域物流规划,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站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物流活动,把握物流本质,驾驭物流发展趋势,研究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互动作用,以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为核心建设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具体地讲,区域物流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发展前景)分析、物流需求预测、发展思路(指导思想、总体定位、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等)确定、物流运输设施网络建设、物流运作设施网络建设、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物流业结构优化、物流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物流技术发展平台建设和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十大部分,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建设三大网络(物流运作设施网络、物流运输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构建两大体系(物流人才教育培养与物流技术发展体系、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优化物流业结构,促使物流业发展成为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1.物流运输设施网络建设

区域物流发展需要具有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运输网络,有效衔接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内河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综合运输网络系统,实现全程物流运输的无缝衔接。区域物流运输设施网络建设规划包括两个级别的规划;一是地域间物流运输系统,主要包括机场、港口、国道、省道、高速路、区域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和物流运输管理措施、政策环境建设规划;二是地域内物流运输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内各等级公路、立交桥、地铁、轻轨、内河、城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物流运输管理措施、政策环境建设规划。

2.物流运作设施网络建设

物流运作设施是办理物流管理业务和集中进行物流某些环节作业的场所,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物流服务设施等作业场所。物流运作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物流要素,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形成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与物流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运作设施网络体系。现代物流发展经验表明,流通中心(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构成现代物流规划的基本框架,现代物流是以大型区域物流园区、枢纽物流中心为神经中枢,城市配送中心为末端神经节点,彼此有机结合,构成了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作设施网络体系。

3.物流信息网络建设

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的指南,物流过程中所有的物流活动都是根据信息开展的,最终促使整个物流网络系统顺利地运转。现代物流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通过物流信息对物流网络系统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提高物流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与效益。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就是构筑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良好的物流市场信息交换环境,使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以及传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高效协调处理利用各种物流信息,实现现代物流的目标。

4.物流业结构优化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引导,发挥第三方物流优势,扩大物流有效需求,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提升现代物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成为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采用电子网络技术,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实现物流活动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和市场化;合理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形成由采购、仓储、运输到配送中心的物流产业群体;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群,发展物流装备制造产业,提升第三方物流量占全社会物流总量的比重,提高物流业的增加值,降低物流成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5.物流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企业需求,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加快物流人才教育培养工程建设;统筹规划物流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配置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包括正规物流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物流证书培训等多种层次互相结合、互为补充的物流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多元化的物流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取得国内外主要资格证书的人员占全体物流从业人员的比例,有效满足物流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6.物流技术发展平台建设

物流技术是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通过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调整物流经济结构,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提升物流竞争力;大力推进物流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物流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研究开发投入占物流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物流科技进步贡献率,降低物流对外技术依存度,增加物流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科学论文被引用量。

7.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建设

地方性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国家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区域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是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注重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定物流发展促进政策措施、物流活动规制政策措施,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交通运输政策措施和物流相关专项政策措施,为现代物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标签:;  ;  ;  ;  ;  ;  

区域物流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_物流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