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与政策选择_加工贸易论文

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方向及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方向论文,加工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主流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加工贸易出口也受到一定影响。据海关统计,1-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236.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其中,出口711.1亿美元,增长8.6%;进口525.8亿美元,增长1.5%。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57亿美元,同比增长6.5%,比上年的增速15.8%下降9.3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3.1%,比上年的比重52.2%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389亿美元,同比增长9.5%,比上年的增速18.1%下降8.6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4.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加工贸易进口269.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2.5%,5月份加工贸易进口出现6.1%的负增长,为近年来首次单月负增长(见表1)。

资源来源:海关统计

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的加工贸易出口大幅下降,1-5月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已下降到39%,比上年的54%下降15个百分点。对香港、日本出口增长幅度明显下降,1季度仅增长7.9%和1.9%,而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1%和6.9%;对韩国出口急剧下降,1季度下降26.9%,上年同期增长26%,下降幅度超过53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1季度增长11%,而上年同期则增长31.7%,下降幅度达22.7个百分点。②现行税收政策制约了加工贸易增长。由于进料加工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占较大比重,今年开始实施的针对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征收其加工生产增值部分8%增值税的政策对进料加工进出口带来不利影响。③某些加工贸易管理措施出台过快、过急以及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影响加工贸易的正常开展。如今年对进口食糖、植物油、棉花、羊毛等商品的加工贸易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而进口配额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下达或配额严重不足,使得上述4种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无法正常开展,造成大量的压港、压船现象,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并影响到整个加工贸易的出口。

今年我国要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的目标将主要通过扩大内需、增加投资来实现,但外贸出口也能发挥积极的拉动作用。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一般贸易出口1-5月仅达到298.7亿美元,增长4.9%,比出口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还低3.7个百分点,表明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下降要快,势必对全年外贸出口带来不利影响。而大多数国有企业自身实力较弱,低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很差,要在保持一定效益的基础上扩大一般贸易出口规模决非易事,这从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增长乏力(进料加工进口还出现了11.5%的负增长)中可见一斑。因此,当前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为外贸出口增长做贡献。

发展方向

(一)加工贸易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最主要贸易方式

目前,国际贸易方式正发生重大改变,即由过去主要使用本国相对便宜的要素资源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方式逐渐向大量进口资本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再加工成成品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这种加工贸易方式是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尽管目前亚洲金融危机仍未最终平息,给近期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会带来一定的阻力,但从中长期来看,当这些国家在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改革经济体制、加快结构调整之后,其经济发展有望重新恢复较快增长,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前景依然看好。未来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十分迅速,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已由1989年的6200亿美元增至目前的1.5-2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空前扩张,1995年各种金融期货与期权交易额达3275646亿美元,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国际资本流动在瞬间完成。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不仅使企业得以低成本地进行加工和交换更多的信息,还可以使企业对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生产与服务网络加强日常管理;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还大大缩短了贸易成交的时间,减少了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并促使贸易方式迅速从有形贸易向“无纸贸易”跨越。预计到下世纪初,通过“无纸贸易”达成的交易额将达到数千亿美元,生产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扩大。

1996年,全球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总量为3490亿美元,比1995年的3150亿美元增长近11%。1997年,国际直接投资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3940亿美元。同时,许多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也日渐增多。全世界现在共有4万家跨国公司,28万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不包括非股权联系的分支机构)。

随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生产国际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主要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将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母公司通过向国外子公司出口中间投入品然后再进口成品,或者通过从国外子公司进口上游产品再在其他国家子公司加工成成品销往世界各地。跨国公司及其国外子公司的贸易数据也表明,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4万多家跨国公司及其28万家国外子公司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形成的竞争、合作网络控制了世界产值的40%,国际贸易的50%以上,国际技术转让的60%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可以预见,从未来世界贸易发展趋势看,加工贸易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将继续进一步增加。

2.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运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前不久,WTO有关成员相继达成金融服务和电信服务自由化协议。当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正方兴未艾,其内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欧盟即将进入单一货币化进程,内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已基本拆除;亚太经合组织已提出发达成员在2010年、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要全面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北美自由贸易区进展较快,有可能扩展至整个美洲。据联合国统计,1991-1996年,各国有关投资的政策变化共发生599起,其中属于放松管理,朝着自由化方向发展的占95%以上,与此同时,有关国家还广泛地与其他国家缔结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促进国际直接投资。截至到1998年初,世界162个国家(地区)间共签订政府间双边投资保护协定1330个,其中,近5年来,这类投资保护协定增长了3倍。在这种环境中,加工贸易方式会被越来越广泛而普遍地采用,成为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二)加工贸易有利于发挥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结构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专家测算,1996年,在中国对世界的16类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有6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80%以上,这些商品分别是:光学及医疗器材(94.5%)、金属及其制品(90.2%)、珠宝贵金属(90.1%)、化学工业品及其相关产品(89.5%)、运输设备(87.7%)、木制品(86.7%)等。另外有3类商品的指数值在20%以下,它们分别是鞋帽伞类制品(10.1%)、艺术品(11.3%)、杂项制品(19.6%)等。从中可以看出,在我国对全世界的贸易中既存在一定的水平分工关系,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垂直分工关系。前者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输入必要的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然后生产出成品销往全球市场,或者国内企业通过大量进口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产品,加工成成品销往国外市场。但产业内贸易指数高并不能说明我国这些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因为,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是从国外进口的,而我国在国际水平分工上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土地,廉价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有一定基础、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等。加工贸易方式能够使我国尽快参与到国际水平分工的行列中去,以加快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深圳市一些外资高科技产业基本形成了成龙配套的现代化产业群,大大提高了国产品配套件本地化程度,平均比重为15%左右,有的产品达到80%-90%。如康柏电脑公司的计算机产品本地配套厂家23家,创华合作公司的无绳电话为37家,爱普生公司的打印机为23家,理光公司的复印机本地配套厂家为80家,本地配套件占其产品成本的比重高达68.15%。后者主要是利用我国自己的要素资源,并通过进口少量必需的设备、原辅材料加工成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比较优势集中的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专家测算,1996年在中国的21大类出口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共有14类,在工业制成品中鞋帽伞类、杂项制品、艺术品等的指数值接近100%,充分说明这些产品是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因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拥有绝对优势,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拥有相对优势,而加工贸易方式能够在积极利用国外各种要素资源的基础上将两者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步伐,促进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果在各种要素资源缺乏,或者由于国内政策不合理导致国内要素成本过高的条件下,片面强调发展一般贸易,不去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要素资源,就有可能贻误良好的经济发展机遇。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和冲突,关键是要使国内外的各种要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

顺应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今后我国加工贸易仍将继续获得进一步发展,单纯使用国内各种要素资源而很少或根本不采用国外要素资源(如资金、技术、中间产品、原材料等)的一般贸易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一些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除外)。首先,我国逐步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会使加工贸易赢得更广泛空间。一方面,大量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会使企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由于能够顺利地引进短缺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因而也会转向采购国外的各种中间投入品和原材料。只有当国内的中间投入替代品要素成本比国外的要素成本更加便宜,而且质量也符合要求,国内各类企业才会转向采购国内中间投入替代品和原材料。如果政策不到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就难以避免出现加工贸易在外贸出口中比重继续上升、而一般贸易比重下降的局面。其次,我国的产业政策决定了部分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将日趋活跃。如果外商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由于这些产业在国际上技术比较成熟、规模经济显著,因此必然导致大量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进口,从而形成企业内或产业内贸易;如果国内企业通过进口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再加工成成品出口,则会形成产业内贸易。预计这些产业的产业内贸易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第三,我国最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产业。从我国自身的条件来看,尽管我国有极少数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庞大的现代化高新科技产业群,经济发展仍然不能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

政策选择

(一)尽快改变目前加工贸易开放式的经营格局,而实行相对集中监管和银行担保相结合的混合监管模式

从国外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实行海关保税监管的做法。但不同国家在操作上有所差别。如日本是对指定区域(目前已指定500-600家保税工厂)实行保税监管,进口时不征税,出口时核销。欧盟则实行事先申请制度,由企业在进口前向海关提出申请。海关发给加工手册,企业凭手册保税,如果在期限内不出口,就要补税、补利息。二是实行担保制度。日本规定对加工企业进口的商品可在一年之内,担保缓税或免税,担保形式分为征全额保证金担保、银行担保和不动产抵押担保。三是实行先征后退办法。欧盟和日本规定企业可以进口后根据国际市场情况再决定何时出口,但要事先向海关提出申请。这种方式由于是含税进口,与一般贸易进口无异,因此丝毫不会引起一国的税收流失。根据我国国情,为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贸易走私、骗逃税,同时保证正常的加工贸易发展不受到任何影响,先征后退的方式在近期内似不可取。因为我国目前的关税水平仍然较高,如果采取实征的方式,会加重企业负担,严重影响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可以逐步采取相对集中和银行担保相结合的混合兼管模式。前者主要是对指定区域(如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指定企业(如保税工厂等)实行监管,后者是对部分企业实行银行提供担保的办法。

(二)及时制订和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条例,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加工贸易管理条例,给加工贸易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要尽快制定和及时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条例,规范加工贸易的概念和范围,明确加工贸易管理体制以及各有关部门在监管中的责任和义务。利用加工贸易走私和骗逃税的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与对违规违法案件处罚不力有关。因此,要加大惩罚力度。对保税加工非配额、许可证商品的内销行业,内销前主动申报的,除补交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外,还应处以不低于保税期银行贷款利息的税款利息滞纳金;对未经批准擅自内销的,一律按走私论处,并取消其加工贸易经营资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对保税加工配额、许可证商品的内销行为,内销前未补到证、但主动申请的,除补交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款利息滞纳金以外,还应重罚,罚款比例以有所亏损为原则;对未经批准擅自内销配额许可证商品的,一律按走私论处,要停止其加工贸易经营权并取消其工商注册,同时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和冲突,关键是要使国内外的各种要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

(三)尽快统一并完善加工贸易税收政策

对加工贸易实行出口免税或彻底退税政策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1994年实行财税体制的重大改革,在出口退税上曾参照国际惯例实行了彻底的退税制度,保证了企业以真实成本(中间消耗加要素报酬)参与国际竞争。这一措施对促进1994-1995年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在出口退税的操作上存在征少退多和出口骗退税的情况,我国从1996年开始先后两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增加了各类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利于出口的健康顺利发展。在当前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国家在年初上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又上调了船舶、钢材、纺机、煤炭、水泥等5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对促进这些行业的出口会起到积极作用。

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国家、地区与我国在加工贸易上存在激烈的竞争,对进料加工实行免抵退做法,实际上额外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使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相当一部分加工企业出现亏损或严重亏损,这势必会对进料加工贸易带来不利影响。要尽快考虑统一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税收政策,也就是要按照国际惯例对加工贸易实行彻底的免税或退税政策,同时对来料加工使用国产原辅材料出口退税问题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这涉及到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只有出口退税政策理顺了,一般贸易出口才有可能获得较快发展,加工贸易才能逐步向一般贸易转化,从而使国内的各种要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最佳配置。最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是对一般贸易也实行彻底退税政策,从而保证各类企业都以不含税的成本参与国际公平竞争。

标签:;  ;  ;  ;  ;  

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与政策选择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