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新视角-《语言与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述评论文

“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新视角-《语言与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述评论文

“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新视角*
——《语言与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述评

杭亚静1,赵蓉晖2

(1.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研究院 上海 200083;2.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上海 200083)

提 要 该书回应了一直以来语言研究的二分法倾向,以自我民族志这一强调研究者反思的研究方法,从多元视角阐释了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是如何与语言学、教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上的诸多社会变量进行互动的,以及这些互动给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多语多文化背景的15位作者打破了以往全球化研究的欧洲中心模式,以自身经历为叙事主线,探讨了英语传播、身份认同、语言濒危等多个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语言问题,呈现出全球化对语言和语言使用者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反应。

关键词 全球化;语言问题;自我民族志

《语言与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An Autoethnographic Approach ,M.Borjian 2017)是罗德里奇(Routledge)出版社继《全球化与语言教学》(Globaliz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D. Block & D. Cameron 2002)和《语言与全球化》(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N. Fairclough 2006)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以“语言与全球化”为主题的作品。该书由美国罗格斯大学知名语言学家Mayjam Borjian主编,收集了15位作者的文章。这些作者中,不仅有来自多个民族和国家的语言研究者,还有诗人、教师、公共活动策划者以及学生。在自我民族志这一新的研究范式下,本书从多个视角叙述了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者在全球化时代的生活和学术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全球语言问题的不同理解,即Bernard Spolsky在对该书评价中提到的“个体反应”,为语言和全球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者反思。

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对老师的阅读教学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然而过度使用不仅使老师在教学中依赖多媒体工具,学生也对它产生了依赖心理,多媒体功能的极大发挥减弱了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学习行为,它需要学生沉下心来进入文本构造的世界,这个过程是连续性的,学生的注意力也处在高度集中的状态。而多媒体的使用会分散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打破阅读的连续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行为。老师对阅读内容的讲解也是十分深刻的,而老师在教学中过度使用多媒体,用不严谨的图片和视频进行阅读教学使很多教学内容无法进行层次的拔高,缺乏教学的严肃性。

一、内容概述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书共有4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语言与全球化话题下的理论和方法论;第二部分从语言教育的视角探讨了英语扩张给全球不同区域带来的文化冲击以及对个体生活的影响;第三部分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身份认同;第四部分从语言衰亡和新语言变体产生两个方面阐述全球化给语言带来的挑战。

6.融入社会责任。开展“党旗领航·和谐共创”行动,围绕“爱心·宝胜”主题,群团部门相继开展“5.19慈善一日捐”、无偿献血、爱心帮扶、心灵驿站排忧解难等活动,创新救助帮扶机制和服务群众措施。

第一部分“理论和方法论框架:问题、挑战及变化”包括两章内容。第2章“全球化的别样图景:一次书籍和照片中的旅行”中,Mayjam Borjian叙述了自己前往墨西哥东海岸一个度假胜地的旅行经历,从乐观主义、悲观主义、怀疑论这3个对全球化的不同视角(Steger 2013)展示了迥然不同的图景,揭示全球化背景下的所谓真实的相对性。第3章“从乡村远眺到全球概观:关于社会语言学研究问题变化的自我民族志报告”中,德国实证主义社会语言学家Ulrich Ammon通过回顾自己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经历来反思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背景下自己的语言研究历程。他期待英语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和平,但他也关注德语等第二层次的国际语言的地位,以及这些语言使用者们在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

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住院的总天数、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晕迷分值、血肿水平、FIM评分;脑水肿。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语言与身份认同”,着重讨论移民群体在不同文化和生活环境中的自我身份、他者身份以及与原住民群体互动中的权力关系和能动性。第9章“我的姓名——一次自我民族志反思”的作者Joseph Sung-Yul Park以自己的名字为线索和框架,通过自己名字中的3个组成部分(英语名、韩语名、罗马化的韩国姓氏)带来的身份割裂感,揭示了韩国和美国在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的权力不对称现象及其对个体心理造成的影响。

第二部分题为“全球化与英语扩张”,共有5个章节,讨论课堂教学环境中英语的地位及其影响。第4章“英语之旅:全球化语言实用主义立场再审视”的作者Nigussie Negash Yadete回顾了他从埃塞俄比亚农村的放羊娃成长为英语教师和语言学者的经历,说明英语对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取得人生成就和实现理想的意义。作者认为,在后殖民国家中,英语是一门能够带来机会的语言,尤其在本土语言无法提供同等机会时,学习英语具有促进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他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不是语言帝国主义,而是英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第7章“成为‘反派角色’:全球化与英语母语者教师”的作者Elizabeth Erling也关注英语教育及母语者崇拜。与前两位作者不同的是,Erling以20世纪90年代自己在韩国从事英语教育的经历,反思了自己作为英语母语者教师(NET)在课堂内外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认为NET获得的所谓特权只是表面上的。

在第8章“关于跨语言——那些被教育者所忽视的”中,Ruhma Choudhury对全球英语教育中“英语唯一”(指将英语置于至上地位的语言态度以及在课堂中仅使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准则)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作为非英语母语者的孟加拉裔英语教师以及英语教育研究者,她反思了自己是如何在教育经历中逐渐形成这一意识形态并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的。基于这种反思,她开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母语,使母语成为外语学习的辅助资源。

第5章“语言大盗——英语”的作者Vaughan Rapatahana是新西兰诗人、存在主义哲学家、毛利语使用者、英语教育者,对英语的全球霸权持批判立场。他从自己教授来自不同国家背景学生英语的经历中,以及对自己在国外教授英语时享受特权的反思中发现,英语就像一个“窃贼”,盗走了其他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本土语言甚至是世界观。持相近观点的第6章“双读写能力的英语学习者:全球化英语教育的盲点”的作者Pauline Bounce,则通过自己多年来在亚洲从事英语教育的经历,批判了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者崇拜”(native speakerism,指以英语母语者为语言使用典范加以尊崇)。在英语教育中,推崇英语母语者的语言使用是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而这其实是和英语的全球化、学生需求及课堂实际状况不符的。英语教学基于拉丁字母表,预设学习者能根据拉丁字母建立发音方式,这对于使用表意文字的英语学习者是否合适是值得讨论的。

本项目研究将对无人船航线动态规划和自动避障算法优化,实现对无人船船体姿态、任务状态实时控制,实现自动化、全天候、高精度水文监测,实时提取被测数据,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对特定时段水文情况进行分析,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决策。

自我民族志方法为全球化社会语言学提供了来自研究者的反思,为“自下而上的全球化”增加了新的审视维度。著名语言政策学者James W. Tollefson对该书的评价是:该书是语言与全球化研究中重要而及时的一本著作;来自不同领域的作者们采用自我民族志方法,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个体经历是如何和语言研究者的学术生命交织在一起的。

文中涉及的记号与术语可参见[1,10-11]。若X是拓扑空间,F⊆X,F在X中的闭包记为clF,在涉及多个空间时,为区分起见也记作clXF。空间X的全体开集与全体闭集分别记为Ο(x)与Γ(x)。

第11章“人工语言的归化:世界语与语言多样性”的作者Humprey Tonkin是一位语言学家和世界语研究者。世界语的产生和传播可称为语言全球化的首波浪潮。1954年以来,对其褒贬不一的评价主要针对它对语言和言语社区的去领土化。Tonkin反思先天身份和后天身份,分析了个体能动性在语言身份认同的构建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部分题为“语言死亡和语言新生”。人们通常认为,全球化加剧了语言消失和濒危的速度。一直以来,关于语言濒危的研究多集中在偏远地带和少数族裔聚居区,但在第12章“让纽约的语言方舟永不沉没”中,Daniel Kaufman关注了国际大都市——纽约的语言濒危现象。作者指出,纽约的实际语言数量远多于官方统计数据,尽管多元化是这个城市的重要标签,然而语言和种族多样性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Kaufman的贡献还在于,他将语言研究带到了具体的公共领域,如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活动中心等。

第13章“一曲阿拉斯加的语言奥德赛:一个诗人的反思”中,作者Bob Holmanz和Sam O’Hana描述了他们在2015年9~10月在阿拉斯加学校、图书馆、艺术馆、监狱、教堂等许多场所举行的多语诗歌活动,让读者感受来自濒危语言使用者的声音,以此唤醒人们的多语意识,促进教育语言改革。

在静态防御体系中利用多个脆弱性入侵时,入侵路径上各脆弱性的Pi属性保持不变,下一步入侵可视为对上一步结果的扩展延伸.因此,文献[14]提出可利用攻击图的马尔可夫特性分析静态防御体系下的网络入侵过程,并指出入侵者“将来”攻击目标和入侵结果只与“当前”所处状态有关,而不受“过去”入侵过程的影响.

第14章“寻找语言合法性:西亚美尼亚语与新一代语言使用者”的作者Jennifer Manoukian是美籍西亚美尼亚后裔以及西亚美尼亚语新变体使用者,她讨论了如下问题:谁是语言的合法使用者?语言的合法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在濒危语言复兴运动中,人们往往从传统的语言资源中寻找合法材料,认为过去的语言才是纯正的,而现在的语言已经被污染了。作者却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语言合法性以及言语社区,正如García et al.(2013)所言,言语社区不再是一个同质化的整体,而是一个异质的场所,具有流动、混合以及动态的特征。因此,现代语言使用者也应该被视为合法的语言拥有者。

二、简 评

自从20世纪末关于英语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的讨论以来(Crystal 1997;Fishman et al. 1996;Kachru 1990;Phillipson 1992),社会语言学界关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扩展,逐渐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教育、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多个维度讨论了语言和全球化进程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全球语言产生的影响(Pennycook 2001,2012;Skutnabb-Kangas 2000;Ammon 2001;Block & Cameron 2002;Coupland 2013;Erling & Seargeant 2013;Fairclough 2006;Blommaert 2010;Bunce et al. 2016)。其中,Fairclough(2006)关注普通个体的语言社会实践和全球化之间的建构关系,Blommaert(2010)以民族志的形式深度探究了南非的移民和边缘群体的多个个案。

(一)从“他者”到“自我”: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者反思

第10章“语言与身份:一个跨文化穿行者的反思”的作者Birgit Brock-Utne回忆德裔母亲由于德国在二战后的地位而不得不在公开场合转用英语的往事,说明自己关注语言不平等问题的原因,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后殖民地区的语言教育研究,认为即使在独立多年以后,非洲许多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依然在剥夺当地儿童学习母语的权力,这依然是一种殖民主义的残留。

无论是自我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还是作者们呈现的多元叙事视野,本书都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

在以上研究中,研究者始终保持着局外人身份。全球化常常被比作不可阻挡的“压路机”,影响着每一个个体。而语言学者和语言教育者不仅是这一重大社会进程的亲身经历者,同时也是全球化的推进者和反思者。自我民族志方式从局内人的视角进行反思、观察和叙事,研究者通过描写和系统分析个人经历,以此来理解文化经历(Ellis et al. 2011:1)。这一研究者反思视角对于语言与全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2007)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变迁并关注“反思前之我思”的行为,如此能使研究者解开人类生活和行为之存在意义的整体网络。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摆脱长久以来语言研究中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倾向,清楚地看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说话人是如何做出自己的语言选择以及反思的。文中的作品让我们更加关注那些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者本身,并通过强调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反身关系、主观和客观、过程和结果、自我和他人,以及个体和社会(Komisarof & Zhu 2016:11),增加了语言与全球化研究中的观察维度,同时批判和抵制了目前学术标准中偏重科学实证式的研究、轻视个体反思方式写作的倾向。

(二)从“静止”到“移动”:多元叙事中的建构力量

“静止”的言语社区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形成以来重要的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人口的流动及其所带来的语言和文化流动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表征,因此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需要新的以“移动”为常态的范式(Blommaert & Dong 2010),重点关注移动的语言使用者和移动的语言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的移动性体现在内容的跨空间、跨时间、跨文化以及跨语言特征上。作者们都有着离开出生地,进入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经历,移动区域跨越了南北半球,既覆盖了全球大都市,也包含了少数族裔和濒危语言区;同时,作者的经历跨越了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该书将语言诸多方面的丰富话题融入到一本论文集中,跨出学院的象牙塔,将媒体、博物馆、图书馆、诗社等公共领域纳入了叙事视野中。本书通过多元视角下的自我民族志叙事,刻画了一个动态的全球化图景,书中提供的这些“移动的故事”为语言与全球化研究做了重要补充。

此外,该书作者们打破了领域和学科思维的限制,把自我作为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工具,通过反思自身经历达成对世界、他人以及社会现象的理解。故事不仅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还能对读者的思想产生强大的影响。谁的故事合法?什么是真实?这些问题将重新引发研究者和读者的思考,这正是自我民族志方法下多元叙事的解构力量。

全球化是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最重大的社会进程之一,而语言是建构社会的重要工具,因此始终是全球化的核心话题之一。《语言与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是对以往语言与全球化研究的重要补充,其意义不仅体现在自我民族志的运用上,还体现在它所包含故事的包容性和话题的可延展性上。例如:对西亚美尼亚语新变体的思考也适用于目前对英语变体的讨论,作为语言进化结果之一的新语言变体的产生也为研究濒危语言增加了新的维度。

全球化概念和相关研究始于欧美,相关的研究理论是基于西方语境而形成的。该书提供了全球化的多元叙事视角,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区域,包括亚洲。20世纪末以来,中国同样正在经受全球化带来的重大影响,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如何克服单一西方视角带来的偏见,如何结合本土经验与语言活动参与者自身的观察和体验,开展更加客观、多维度的研究,是国内学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自我民族志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

参考文献

Ammon, U. (ed.) 2001. 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of Science: Effects on Other Languages and Language Communities .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Block, D. & D. Cameron. (eds.) 2002. Globaliz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 London: Routledge.

Blommaert, J. 2010. The Sociolinguistic of Globalization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ommaert, J. & J. Dong. 2010. Language and movement in space. Keynote speech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Xining, July 2010.

Bunce, P., R. Phillipson, V. Rapatahana, et al. (eds.) 2016. Why English? Confronting the Hydra.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Coupland, N. (ed.) 2013.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Crystal, D. 1997.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is, C., T. E. Adams & A. P. Bochner. 2011. Autoethnography: an overview. Forum: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12(1), 1-14.

Erling, E. & P. Seargeant. (eds.) 2013. English and Development: Policy, Pedagogy and Globalization .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Fishman, J., A. Conrad & A. Rubal-Lopez. (eds.) 1996. Post-imperial English: Status Change in Former British and American Colonies, 1940 -1990 .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Fairclough, N. 2006.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 NY: Routledge.

García, O., Z. Zakharia & B. Otcu. 2013. Bilingual Community Education for American Children: Beyond Heritage Languages in a Global City . Bristol,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Kachru, B. 1990. The Alchemy of English: The Spread, Functions and Models of Non-Native Englishes. Champaign,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Komisarof, A. & H. Zhu. (ed.) 2016. Crossing Boundaries and Weaving Intercultural Work, Life, and Scholarship in Globalizing Universities . New York: Routledge.

Pennycook, A. 2001. 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Pennycook, A. 2012. Language and Mobility: Unexpected Places .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Phillipson, R. 1992. Linguistic Imperialis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rtre, J. 2007.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kutnabb-Kangas, T. 2000. Linguistic Genocide in Education, or Worldwide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Steger, M. 2013. Globaliz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 Review of the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An Autoethnographic Approach

Hang Yajing and Zhao Ronghui

Abstract In responds to the dichotomy of current language issue studies, and draws upon autoethnography as a research paradigm, which emphasizes on researchers’ introspection, this book endeavors to enunciate how language interacts with social variables such as linguistics, education, socio-culture, politics, economy, ideology and how these interactions and intersectionality in fl uence the world’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ming from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15 authors break the usual European-centered pattern of globalization studies, and discuss the expansion of English, identity, and language endangerment from their own experiences, thus presenting to readers holistically how globalization impacts languages and their users and how individuals react to the linguistic globalization in the 21stcentury.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language issues; autoethnography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19)05-0092-05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507

作者简介: 杭亚静,女,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理论与实践。电子邮箱:yajing.hang@shisu.edu.cn。赵蓉晖,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语言学史。电子邮箱:zrh@shisu.edu.cn。

*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语言政策综合资源库建设及比较研究》(15JZD047)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化城市的外语规划——上海与纽约、东京的比较研究》(13BYY057)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韩 畅

标签:;  ;  ;  ;  

“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新视角-《语言与全球化:自我民族志方法》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