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实践_地理论文

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实践_地理论文

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改革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地理论文,年代论文,世纪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地理教育取得伟大突破的重要时期。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地理教育。美国地理教育复兴运动的深入开展、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的颁布、中国学校地理素质教育的倡导与实施、指导和规范全球地理教育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隆重推出等,均标志着国际地理教育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地理教育的改革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特点、新趋势。

一、振兴地理教育,提升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地位偏低的状况,在90年代前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观。20世纪初,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形象地描述为:“象小媳妇似地受到歧视”;“难以同语文数学甚至历史及自然科学平起平坐,而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内,许多国家把地理设置在“社会科”内,被认为是社会科学、历史、公民学及经济学的副产品,只能重复其他学科的问题,地理知识的作用很小或没有作用。即使是把地理作为独立学科设置的国家,也往往被视为“小科”、“副科”,并无真正的地位。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地理问题都有很大的关系,如人口动态、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经济差异、动植物灭绝、伐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洞、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等。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地理学负有更大的责任。这样迫切需要使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因而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的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90年代的美国,发端于80年代中期的地理教育复兴运动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公民普遍接受了需要增加地理知识的主张,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决策层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一系列旨在改善美国基础地理教育的措施先后付诸实施。1991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其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纲要》中,首次把地理与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5门核心课程;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将地理及其他6门学科指定为必修课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一法案中破天荒地提出,2000年所有美国学生都要具备运用地理学的能力的教育目标,这使地理学科处于十分优越的地位;1994年,《地理为了生活:国家地理标准1994》正式颁布,在其272页的文本中,辟专章论述了地理作为一门课程的重要性,提出了18项国家地理标准,为美国基础地理教育制定了教学内容、地理技能与地理科学观念等方面的基本标准,使美国中小学地理教育走出了以往混乱不堪的状况。为使国家地理标准得到采纳和实施,美国教育部在国家地理标准正式颁布前,就已着手安排实施国家地理标准的人力和物力,并提出了要打下坚实的教材基础、利用地理内部服务网络和师资培训机构来培训使用这些教材的教师、提供实用的课程指南以确保使用这些教材等具体措施。目前,依据新的国家地理标准编制的教材已正式出版使用。

受美国地理教育复兴运动的影响,英国继美国之后也开展了地理教育复兴运动。其直接成果是,结束了英国没有统一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历史。1989年英国学校开始引入国家课程;1991年3月正式颁布了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把地理列为10门必修课程之一;1991年5月,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地理课程的指导文件,规定公立学校5-14岁的学生必修地理,课时数占总学时的10%。由此,地理已成为英国中小学课程中稳固的一部分。

在美、英地理教育复兴运动的刺激下,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及日本也都重新审视本国地理教育的现状,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来振兴本国的地理教育。例如瑞典,1993年地理从“社会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被列为学生的必修课。

日本地理学界与地理教育界十分关注美、英及欧洲大陆地理教育改革的进展。日本地理教育委员会曾在90年代初几次把“美国地理教育的复兴”作为会议主题,专门进行介绍和讨论,并呼吁日本政府顺应国际地理教育振兴的潮流,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改善日本的地理教育。在日本地理教育界的努力下,日本已把地理与历史从社会科中独立出来,设置“地理历史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提升地理学科地位的倾向。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指导、规范世界各国地理教育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也在90年代向全人类推介,它以法律形式制定了国际地理教育的标准与指导路线,这在国际地理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地理教育价值的共识。

二、更新地理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新的地理教育观认为,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地理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把提出地理问题到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需的地理技能作为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这是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目标更新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为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泛泛提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概括、预测等一般思维能力,而是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即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其中,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象地理学家那样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要求学生学会收集一手和二手资料的方法,具有从一手或二手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的能力。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整理地理信息的方法,《国家地理标准》具体规定培养如下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一是能够选取资料绘制成地图;二是选取资料制成图表、表格、模式图等;三是运用其他媒介手段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具体培养内容也有三项:一是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二是运用地图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三是从各种信息源中选择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思维活动。回答地理信息的技能,着眼培养学生在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基础上获得结论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能够从各种探究结果中得出有用的概念,作出明确表述,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检验与评价,采用恰当方式(如运用地理模型、概念等)总结和表达结论。可见,这五项地理技能与地理学家研究过程基本吻合,虽然没有提及地理思维、想象、观察等能力的培养要求,但这些能力已蕴含在五项技能中,这有利于提高地理能力培养的实效,很值得我国借鉴。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将地理技能列为五大目标之首,着重强调地图运用和野外技能两个方面。其他如辨认、观察、解释、综合、评价、预测等能力则渗透在这两项基本技能的培养之中,意在以这两项技能为地理能力培养的切入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其所列地理技能目标中,把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和困难、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价资料、发展通则、作出判断、作出决定、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以运用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表格、绘制地图、访问、调查、理解二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等技能训练为基础,要渗透在具体地理技能培养的内容与过程之中。

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目标更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学生地理科学兴趣、态度与地理科学观念的培养。在地理科学兴趣培养上,强调要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地理科学问题抱有兴趣,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以及地球上各种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产生兴趣。在科学态度的培养上,强调把学生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愿意接受不确定事物,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关心环境的质量等等。在地理科学观念的培养上,人地协调、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环境意识等均受到各国重视,被列为重要的地理教育目标。如美国要求地理教学要渗透全球教育内容,而全球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全球意识;英国把环境教育列为五大目标之一;德国把“具有生态保护行为”作为重要的地理教育目标;日本强调在地理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等等,都反映了这种趋势。

三、地理课程内容改革既保持传统又注重更新

保持传统,即在课程内容的架构上,仍由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组成,在这些内容中突出地理科学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如美国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强调围绕五大主题,即位置、地方、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运动、区域加以选择与编排;《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接受了美国以地理学五大主题为核心架构地理课程内容框架的思想,提出学习地理的主要概念是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这五个方面构成区域学习或专题学习内容的基本框架。

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地理科学素质的要求,注重在地理课程内容中融进现代地理科学观念。地理科学观念是地理科学素质的高层次素质。因此,地理教育关注的焦点,正由注重改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向强调地理科学观念培养的方向转变。世界各国的地理课程内容十分注重围绕现代地理科学观念加以选择,并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注意渗透地理科学观念。诸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环境意识,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等在地理课程内容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第二,注重联系实际,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这是地理课程内容注重适应社会需要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世界各国注意删除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相背离,难以形成学生兴趣与缺乏智力价值的内容。而把涉及个人、公众及日后职业生活的内容作为取材的范畴。例如,新近出版的《美国地理》的政治地理单元,以美国宪法前言的主题词作为该单元的章名,根据主题词的内涵,选择相应的地理内容,从而为学生从地理角度理解与遵守宪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持,建立了地理同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地理教材书中编入了垃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实用性很强的内容;日本初中地理则编入了“人们的生活与环境”、“日本人民的生活”等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内容。重视突出现实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课程内容更新的特点。有人从对16个发达国家和地区课程设置顺序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现实问题已成为同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并列的重要内容。

第三,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内容。如德国、美国等国的地理教材这种特点就很明显。

四、强调探究式的地理教学

重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地理教学是90年代国际地理教学改革的突出特点。

探究式地理教学发端于美国,目前它的影响已涉及到英国、德国、日本等世界许多国家,《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也受到了它的强烈影响。例如,在这份指导世界地理教育改革的文件里,有两次提到“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强调不论选择区域学习方向还是专题方向,都应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地理教学,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而是围绕一定地理课题组织教学的活动形式,它强调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用常规方法能够解答和有确切答案的“常规性问题”,也可以是需另辟蹊径才能解答(甚至不能确切回答)的“非常规性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没有确定的答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或向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创设提出地理问题的实际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等科学精神,也有利于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和刺激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的改革还有一些特点,如重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强调在地理教育中渗透一定的技术教育、地理课程微型化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论述。

标签:;  ;  ;  ;  ;  

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实践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