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伦理十大热点问题研究_伦理学论文

中国经济伦理十大热点问题研究_伦理学论文

中国经济伦理学十大热点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伦理学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热点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经济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文力作为支撑,其核心要素就是经济伦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经济发展中伦理的作用渐被关注,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伦理的话语权基本形成。不仅研究的问题涉及经济伦理学的各个层面,而且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机构、研究基地。部分研究成果被企业界采用,显示了经济伦理学巨大的应用价值。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特别是“以德治国”作为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为我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但是,经济伦理学研究在取得可观成果的同时,在涉及学科发展的许多重大甚至是关键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因此,认真审视和梳理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尚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对我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1、经济伦理学是什么

就国内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此问题的认识存在分岐。一方面基于不同的学科审视,另一方面即便同一学科对此问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就研究对象来说:第一,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伦理学。认为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道德价值体系,虽然强调道德调节在经济发展中是超越政府和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更多关注的是经济体制、产权制度和经济规律等对伦理的影响。如张维迎教授“坚信”,“许多看似道德的问题,实际上可以从产权制度上找到答案。”

第二,管理学视野中的经济伦理学。有学者把bussiness ethics译为“管理伦理学”。他们认为,经济伦理学是在工商管理领域内发展起来、在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开设的一门管理课程。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和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行为规范或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管理学视野中对经济伦理的关注主要侧重的是企业伦理问题。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几乎所有的管理学教科书都辟有专章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或管理伦理)”。

第三,伦理学视野中的经济伦理学。应该说来,对经济伦理学关注最早、最多的是伦理学界。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是经济伦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经济伦理学即企业伦理学,而广义的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决策、经济行为的伦理合理性,并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组织和个人的伦理规范的学科。以周中之等教授为代表;二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标准、要求的关系问题,决定了它的基本任务是发现、找到伦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结合点、重叠点,由此找到解决两者的基础和原则。陆晓禾研究员在分析了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是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科学。它的本质在于使人们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的行为规定。王小锡教授认为,经济伦理学的含义界定,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经济现象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并揭示经济现象中道德形成、发展及其作用的规律的科学;2.经济伦理学通过探究“经济人”和“道德人”的逻辑关联(有学者称之为“价值同构”),从而揭示经济活动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和作用;3.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经济活动的道德及价值论证的理论体系构建,又是经济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构架。这里的价值论证与规范构架是其学科的本质特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把经济伦理规范、经济伦理思想、经济哲学和经济伦理学等同起来是学界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实事上,对一门独立学科研究对象的定位,只有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才可能贴近学科本身,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从深层次上说,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对伦理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生活中失德、败德、缺德现象的存在使促人们进行伦理思考的产物。它以市场经济为平台,以伦理为价值引导。据此,夏伟东教授给了经济伦理学一个较为体切的定义:经济伦理学是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经济活动中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为社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确立道德价值准则和道德理想的科学。

就经济伦理学的学术背景来说:一是认为其母学科是经济学和伦理学。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其中斗勇的分析具有代表性:经济伦理学将伦理学应用于经济领域,因而它在理论上是一门伦理道德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之所以称其为经济伦理学而不称其为伦理经济学,那是由于其立足点为‘伦理学’所决定的,它要探索的是经济中的伦理问题,而不是探讨伦理中的经济问题。”而伦理中的经济问题,应是伦理经济学的任务。对此,美国著名的经济伦理学专家狄乔治曾比喻说:“作为一门学科,经济伦理学作为哲学与工商管理教育的联姻而令人瞩目。如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婚姻,双方的父母学科都不赞成它们的结合。但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它们的结合成功了,而且已生儿育女。双方的祖父母即便不赞成它们的结合,也容忍了这些第三代。”

二是认为其主要的学术背景是经济学、伦理学和管理学。在追溯、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的发展及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陈泽环研究员认为:“经济伦理学已成为当代经济学、伦理学和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同样,经济伦理学的这一特点,也充分体现在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学的主要成果中,即这些成果主要是在经济学、伦理学和管理学这三个学科领域中取得的。”

三是认为以经济学和伦理学为主干学科,但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如果从宏观上考察经济和伦理的关系,就会发现,经济和伦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的逻辑关联更为明显。首先,经济作为生产和生产过程,它是人的素质的物质体现,经济成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的物化;第二,经济行为是行为主体人生价值追求的物质表达方式;第三,所有经济成就都是人际协作的结晶;第四,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它不能独立存在,它反映着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因此,对任何一种经济行为的完整评价和理论分析都离不开对其进行应该不应该的确认,都需要作价值论证。同样,任何一种伦理道德观点的表述和伦理道德理论的阐释都离不开对人的逐利行为的深层次观察和分析。据此,王小锡教授提出,经济伦理学应以经济学和伦理学为主干学科,但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要通过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交流和补充而形成一个学科整体。

2、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经济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国外学者维拉斯科茨指出,“经济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它是关于道德对错的特殊研究,主要研究道德标准如何特殊地用于经济政策、制度和行为。是把我们关于善与正当的理解用于我们称作‘经济’的制度、技术交换、活动和追求。”不少学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经济伦理学从而认定其学科性质的。陆晓禾研究员说,“经济伦理问题是特殊伦理问题,用于这一新研究领域的伦理学仍然是一般伦理学,因此,经济伦理学应是应用伦理学。”

二是经济伦理学是实践伦理学但又不能绝对纳入应用伦理学的范畴。夏伟东教授主张将伦理学划分为理论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两大类,然后再在这两大部类中对伦理学学科作更具体的划分。理论伦理学的主体是道德哲学,其研究道德一般;实践伦理学的主体是应用伦理学,其研究道德特殊(具体)。在伦理学自身的学科分层意义上,经济伦理学属于实践伦理学的范畴,是相关的理论伦理学——道德哲学在经济领域的实际应用,其与政治伦理学、军事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环境伦理学、人口伦理学等应用伦理学,在学科分层上没有质的区别,它们均处在同一学科层次上,反映了不同行为领域的具体的道德问题。但从道德和广义的经济活动的特殊关系角度审视,无疑地经济伦理学带有经济哲学的色彩,甚至带有政治经济学的色彩,它需要回答道德的本质及功能问题。因此,经济伦理学又不能绝对纳入应用伦理学的范畴,而是占据了更高一层的位置。且经济伦理学本身也可以分为道德哲学的层次和应用伦理学的层次。那些属于探讨道德和经济相互关系一般规律的内容,也许可以纳入经济道德哲学的层次;那些属于探讨道德和经济相互关系特殊规律(经济活动本身)的内容,也许可以纳入经济应用伦理学的层次。当然,这些划分都是相对的。

三是经济伦理学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特性的学科。在对道德与经济关系,社会主义伦理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王小锡教授认为,经济伦理学应该从哲学高度审视社会经济行为的规律及其伦理性;从实践活动入手,揭示伦理道德与经济活动的耦合点、动力和目标与理想的一致点;从对人类经济活动主体结构的把握上,探讨人类经济伦理观念及其基本规范样式,揭示人的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基本目的,以及人的经济伦理情感和伦理理念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

3、关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经济伦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经济伦理观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伦理观念和规范也有所区别。而在我国争论也较多。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

一是“三层次说”。以许启贤、周中之等教授为代表。他们认为,经济伦理学的内容可分为三大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层面主要研究和阐述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伦理评价和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道德价值导向问题;中观层面上的伦理问题,其实质是企业的伦理问题,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内部的管理伦理和企业外部关系中的伦理问题;微观层面上的伦理问题,主要是个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承担的职业伦理角色的伦理问题和个体对消费的伦理评价及消费道德规范等。需要指出的是,陆晓禾研究员在对西方经济伦理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伦理学应在三个层次划分的基础上加上国际商务伦理。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尽管跨国公司也可以归为组织层次,但跨国经营提出的伦理问题更为复杂和严峻。

二是“四个环节说”。王小锡教授认为,经济伦理作为经济生活客观存在和运行规律的反映及引领、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道德价值准则,其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领域,因此,经济伦理学应当以这四个环节的道德现象确定学科的研究内容。刘光明博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四个环节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应当确立的伦理原则及贯彻这些原则必须实施的具体措施都作了分析和探索。

三是“三层次和四个环节的统一说”。夏伟东教授分析认为经济伦理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领域。因此,经济伦理学应当始终以这四个领域的道德现象为界说,确定学科的总框架。对经济伦理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划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三个领域中都包括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些最基本的经济行为要素。而且,对经济领域作宏观、中观、微观的划分,也只有相对的意义,实际反映了西方经济学流派在经济理论上的深刻分歧。因此,可以在四个环节的框架内,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经济领域中的道德现象,作为经济伦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要强调的是,围绕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而展开的经济道德问题,都是具体、相对和变化的,都与现实的经济制度特别是与现实的社会制度紧密相关。

四是“五环论与三层次说的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成为社会再生产的第一个过程。乔法容教授认为,科学技术不仅在生产开始之前就培植新生产力的“种子”,而且还塑造新的生产工具、孵化新型企业和产业、提升改造大量的传统产业。因此,科学研究和科技实验及其转化过程,已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使之由原来的四个环节变为五个环节,即科技创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科技改变经济过程,经济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呈螺旋式上升运动,这是当代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在五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根据新的经济活动形式的变化来分析经济运行的同时,也要深入地探讨“五环”中的三个层次的问题。“五环论”与“三层次”说的结合,使我们能更全面地把握现代经济活动,从立体的角度,来思考经济伦理问题。

应该说来,上述看法都有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在我国学界存在着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在研究中总把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混同起来。二是研究仅注重社会再生产过程和三个层次而不是从多种层面、多个领域拓展其研究内容。如生态经济伦理、工程伦理、传媒经济中的伦理问题、广告伦理等。因此,笔者认为,对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紧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膊,探讨经济生活中各个层面的伦理问题,唯此,经济伦理学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引领社会实践。

4、关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看其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而我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基于学科的性质定位、不同角度的审视等原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一是采取以规范为主,描述和元理论为辅的方法。陈泽环研究员这样分析,“在整个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中,可以说规范性的经济伦理学是原本的、有实质内容的经济伦理学,是经济伦理学的主体。”因此,可“采取以规范为主,描述和元理论为辅的方法,探讨和规范宏观层次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中观层次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微观层次的个人如何实现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的统一问题”。这是伦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在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也是许多专家的观点。

二是章海山教授认为,总的来说,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方法论为依据,融合西方的经济伦理方法论的积极因素”,从经济活动本身出发去研究经济伦理是根本方法之一;同时,“经济范畴人格化,蕴含着‘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互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经济范畴人格化去研究经济伦理也是一个根本方法。

三是运用实证分析、纯经济分析及数学方法等手段研究经济规律中的道德问题,说明道德现象,论证道德需要等。经济学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如韦森先生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等。

当然目前我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学者大多从自己原先所研究学科的方法出发,对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吸收和借鉴还尚欠缺;二是只习惯于学科研究方法的一般套路,注重理论推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全面地、系统地把握不够;三是有代表性和有说服力的个案分析还较为欠缺。正如王淑芹教授分析的:“目前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并没有“形成有关获得、整理和建立经济伦理学的科学事实及其科学理论的方法论体系”。因此,王小锡教授主张,在对研究方法的探索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第一,经济伦理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导向。第二,实证研究;社会经济活动是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又是新的历史现象,要创建符合时代经济特征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工作者必须深入经济活动之中,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并通过深入的个案剖析和综合概括,揭示伦理道德与经济活动的耦合点以及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第三,实验研究。在深入经济建设实践,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哲学论证,展示伦理道德发挥作用的基本操作程序和模式。第四,在从宏观上揭示人类经济伦理观念及其理论模式的同时,还要从微观上探究人的经济伦理情感和经济伦理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

5、道德是否生产力

道德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伦理学发展中探讨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从“无用论”、“相悖论”、“代价论”、“滑坡论”、“爬坡论”到市场经济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是双重的,讨论十分激烈。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已不再是分岐的焦点。“经济活动中的客观、自发的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人类的道德理性是把握这只“手”的向导。”葛晨虹教授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罗能生教授则强调“道德是现代经济之魂”。樊浩教授在《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提出了伦理——经济人文力生态的概念,认为通过人文力的作用,伦理与经济实现互动,经济获得价值合理性,伦理获得现实性,伦理——经济在人文力的整合中形成有机的生态。但道德能否纳入到动力生产力的范畴?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周荣华先生观点鲜明:道德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动力生产力。原因有三,一是如果把生产力中的人与物的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由此得出只能用道德来调节人的经济活动,这样就会出现用道德规范取代经济规则和无视经济规律,最终导致生产力发展的停滞。二是生产力系统是一个道德建构不了的动力系统。三是对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者来说,对生产力作用最大、最根本的素质是智力素质,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和核心地位的是科学技术素质。

道德是生产力。王小锡教授在20世纪90年初的《经济伦理学论纲》中就系统地论证了这一观点,在以后的研究中,他多角度地论证了道德是生产力并且是动力生产力。其理由是:一方面,作为意识形态和人的素质的道德,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直接决定着人的劳动和工作积极性。即使设备最好的机器、最丰富的物质资源,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觉悟,没有积极的价值取向,生产力水平不能体现,更谈不上提高,甚至作为“死的生产力”的机器,连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而存在的理由也没有;另一方面,生产力内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者之间关系,其表面上是人与物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劳动中,人与物之间结合的理性度和自由度,往往直接受制于财产所有制形式及其所形成的利益关系是否符合利益“应该”,并由此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劳动者既是个体,更是群体。而劳动者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

6、关于道德资本

资本就其属性来讲,有私有资本、公有资本等,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有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把道德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本形态却是近年来经济伦理学研究又一个新的重要成果。那么,道德作为一种资本形态从理论上能否成立?在实践环节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王小锡教授对“道德资本”范畴作了创造性的论证。在他看来,科学的伦理道德就其功能来说,不仅要求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而且要求人们珍惜和完善相互之间的生存关系,以理性生存样式不断创造和完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功能应用到生产领域,必然会因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和人际间和谐协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有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道德也是资本。就道德资本的内涵上说,是指投入经济运行过程,以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为主要手段,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从而实现经济物品保值、增值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号。就道德资本的外延来看,它既包括一切明文规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和制度条例,又包括一切无明文规定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民风民俗等。

不仅如此,在对道德资本的特点、二重性、价值功能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王小锡教授还系统论证了道德资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的实现机制。同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尚缺乏“经济德性”,因此,企业应该审时度势,“盘点”道德资产,充分发挥道德资本的作用。

7、公有资本人格化问题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在“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中,明确规定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那么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必然涉及到这样一个核心的问题,即公有资本必须不断地保值增值。而公有资本的健康运营,除了市场、政府的调节外,经济伦理在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公有资本人格化的道德力量。乔法容教授对此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看来,公有资本人格化就是个体的人对公有资本的命运和运行负责的一种特有机制,同资本家是私人资本的灵魂一样,它是公有资本的灵魂。并且,公有资本呈现一个链条结构,即从众多的所有者到所有者的代表人,再到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都必须对公有资本负责。其中,执行公有资本职能的经营者,则是关键环节。同时,从大量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搞得好的国有企业都有一个对国有资产铁心负责的领导者和领导班子。相反,被搞跨的企业大多同经营管理者的道德有关。

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产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信用”。“国有企业的经理从制度上就决定了他们只能进行的一锤子买卖,只会是短期行为。”张维迎教授对此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此外,改革开放以来,私有制经济在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增加就业岗位和国家税收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私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写进了宪法。因此,产权制度和政府管制的改革才是关键。

8、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是长期以来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界和伦理学界。一些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衡量经济发展与否的主要指标是价值、产值、利润、市场份额、GNP指数等,因此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并且坚持认为效率和公平不能兼顾。要效率必然牺牲公平,讲公平则肯定会降低效率。因此,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同时,一些管理学家也认为,首先将工作效率放在优先地位,有助于更好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平。再者,公平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没有绝对的公平。

与此相反的是,伦理学家的特点则是“蔑视效率考虑而集中思考对市场的道德评价”。万俊人教授对经济学与伦理学对这方面的分歧作了深刻的分析说:“经济学家把市场经济的效率看成天然的善,因此忽略了效率作为道德善的伦理学论证,而伦理学家却又把囿于单纯的道义立场看待效率,乃至所有人类的经济现象,以至忽略了经济效率之于人类善(好)生活的和目的性价值,造成以单纯的道义论尺度,即:由伦理主义所表达的社会道义要求,来衡量和评判市场经济效率的片面性。事实是,经济学不可能完全无视道德的考量,而伦理学也不可能只有道义论的评价尺度。”

经济伦理学视野中的公平效率观则是独特的。夏伟东、焦国成教授认为,在道德领域,提高效率,做大物质财富的“蛋糕”,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维护公平;维护公平,使物质财富的分配更加公正、合理,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加更强劲的推动力。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来观察效率与公平相互关系的动态轨迹,可以断言,没有效率归根到底就没有公平,没有公平归根到底也就没有效率,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在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这一原则已得到了体现。

9、诚信问题

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把“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并提。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诚信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这是不同学科专家们的共识。失信的原因是什么?焦国成教授认为,从制度来找原因,是解决社会诚信问题的一个基本点。徐大建教授则认为,诚信问题的出现有制度原因,也有非制度的因素即还没有适合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体系。张维迎教授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认为诚信危机源于过多的政府管制搅乱了人们的预期,人们自然就只能搞“一锤子买卖”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因素外,以特权为背景的市场主体、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市场主体、不合法律规定的实事市场主体等对市场秩序的破坏,从根本上动摇着人们对市场的信任和影响着社会风气。同时,大量的腐败现象、地方保护主义都对失信起到了保护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如何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郭建新教授强调,信用制度的建立需要新的道德理念作为支撑,以道德责任法制化作为保障,以政府职能道德化作为管理机制;龙静云教授认为,必须标本兼治。首先,应该优化讲诚信的社会法治环境;其次,要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制度,通过自由竞争淘汰那些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是用严密的法律、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各种信用关系;二是打造信用政府;三是在全社会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教育,营造浓厚的信用氛围;四是企业要视信用为企业道德的底线和把信誉当作资本来经营。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很发达、信用制度和法律都很完备的美国,为什么会出现安然和安达信等公司的欺诈事件呢?此外,大约有25%的美国企业的会计账目都有造假的问题。对此,夏伟东教授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安然现象的根源要从美国制度性中去寻找。资本主义私有制——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还是资本主义的股份制企业,资本追逐最大利润的本性和社会信用制度提供的用社会财产去冒险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得资本的所有者及其代理人,总会出于本能去钻社会信用制度的漏洞,逃避社会的监督,以至于亵渎诚信,冒欺骗公众、坑蒙拐骗的天下之大不韪。因此,安然现象的出现,至少说明我们今天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信用制度及诚信道德规范体系时,并不能全盘照抄美国以及西方社会的模式。

10、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伦理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大趋势、大潮流。面对21世纪,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而孤立地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我们加入WTO完全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也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但问题是,已有的全球化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尺度是否当和合乎全人类性,从而能否获得在内部支撑起自己的名副其实的全球性品格?我们的态度是什么?学界对此有二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有专家认为,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属市场经济,二者必有某些共性。如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趋利原则、开放原则、法制原则等,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同国际接轨,同时吸取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否则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市场淘汰出局。也有专家的看法则不完全相同。刘可风教授认为,一是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都不存在伦理中立的全球化,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有鲜明而强烈的西方伦理价值取向。表面看它不是借助于战争、侵略、掠夺来渗透,而是以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为载体,变得更加难以抵御和抗拒。三是当代经济全球化,不可能使全球普惠,这已被富国与穷国、富人与穷人越拉越大的差距所证明。

那么,如何应对全球化对我国经济伦理的挑战?王小锡教授认为,应当重视和培养经济德性。具体说来,要从政府职能道德化、培养道德资产、树立企业形象、培养人的品性等方面入手。

经济全球化可能对我国经济伦理带来哪些挑战?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去应对?笔者认为,要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点、运行过程、方式等多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的现状和走势,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答案。应该说来,这是一个需要我国经济伦理学界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以上概述分析的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的十大问题,是近年来经济伦理学发展过程中学者们论及较多的和争论较大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一方面许多的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如“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一样,经济伦理学的核心命题是什么?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等等,这些涉及经济伦理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二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生活中的伦理问题将更加复杂化,需要讨论的问题会更多,这就给经济伦理学研究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也是中国经济伦理学走向成熟的指导原则。在争论中创新,在争鸣中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经济伦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路径。

标签:;  ;  ;  ;  ;  ;  ;  ;  ;  

中国经济伦理十大热点问题研究_伦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