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_少子化论文

少数民族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_少子化论文

少子化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子论文,机遇论文,我国论文,学校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00(2015)05-388-05

       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5.05.004

       少子化问题已逐步演变为全球性问题,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因历史的独特性和特殊时期的国家人口政策,少子化不可阻挡地来到中国。应对少子化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当前政府决策机构和学术界关心关注的焦点,也是难点。而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全力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放眼世界,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与人才资源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与构成要素,其作为国家第一战略资源的特征、作用与地位更加突出。学校体育是关乎国民整体身体素质,特别是青少年体质的重要场域,直接影响国家人力与人才资源质量。因此,研究学校体育面临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人口“少子化”问题及趋势日益显现的情况下,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少子化问题及成因进行区别和归纳,提出中国少子化现象的特殊性,并分析了在此人口模式下给我国学校体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对此的应对建议,以期为我国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提升国家竞争力。

       1 国内外面临的少子化问题与成因

       1.1 少子化概念的界定

       “少子化”是指出生婴儿减少,无法保持现有人口正常更替需要数量的现象。该词最早出现于日本1992年出台的《国民生活白皮书》中,后被广泛引用与使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长时间内低于维持人口长期稳定发展的更替水平(2.1),被称为少子化(或低生育水平);而长时间内低于1.3,则被称为超少子化(或极低生育水平)[1]。少子化意味着生育率下降、未来人口将逐渐减少。当前,少子化现象作为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之一,其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直接影响人口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冲击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

       1.2 国外少子化问题成因及其影响

       当今少子化现象已成为国外部分国家的重大社会问题,并已导致东南亚及东欧等地区消费低迷、老龄化加剧、可劳动人口减少、需求减少,对其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冲击。学界对国外少子化问题进行了归因,认为主要源于如下3方面因素:(1)人口学因素,由于适龄青年独身、晚婚、晚育与不育现象,导致少子化问题;(2)经济学因素,在国民经济收入不稳定时,养育子女的投入远远大于产出,期望子女数减少;(3)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时,人们更倾向于少生子女以促使生活质量提高[2]。面对少子化问题,在早期尽管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弥补劳动力的削弱,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仅能维持在低速增长的水平。随着少子化问题加剧及劳动人口的持续下降,将会造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甚至下降,其直接社会后果是导致老龄化急速加剧,影响并阻碍整体社会的快速发展。

       1.3 我国少子化问题成因及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受几千年来“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影响,少子化问题在10余年前属于阴谋论调。但当前社科院《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少子化在中国已经引起政府、专家和普通民众的关注,且其附带的潜在的或显在的影响,在社会、经济、教育等领域也逐步显露出来。

       究其原因,我国少子化问题既有同于国外的一般缘由,也有我国国情、民情带来的独特因素。国外少子化现象的产生是自然的、分散的,我国少子化现象的出现是具有非自然的、大量的和整体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有2点。(1)“计划生育”的国家政策为中国迈进少子化时代埋下了伏笔。“计划生育”是我国最重要的基本国策,其核心精神是通过晚婚、晚育、优生和少生,对人口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国家计划政策的推行也并非一开始就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而是划分了几个阶段逐步实施紧缩政策,尽管国家的总体人口数量规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此政策历经近三、四代人,无形中已促使民众对积极生育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少生甚至不生成为不少已婚人员的选择。(2)个体生育态度的鲜明化、多样化已剥离与生育政策的调控与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2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然至2014年底,全国106.9万对单独夫妇申请再生育,仅完成国家预期数的一半[5]。实际生育数受到生育家庭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将会更少。

       据国家“六普”数据显示,2000-2010年比1990-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5%。而当前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181,特别是城市仅为0.882[4],均低于国际公认维持人口正常更替需要的总和生育率2.1。数据表明,1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未来将持续处于低生育陷阱,中国将步入少子化人口阶段。

       2 少子化人口模式给我国学校体育带来的困境

       2.1 少子化加速了学校体育良性生态的失衡

       学校体育异于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与其他体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工作对象及受益群体的不同。学校体育面向的直接对象是学生群体或者是处于学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少子化问题带来的人口数量的减少,在本质上其实就是学校体育对象数量规模的急剧下滑。

       2000-2010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减少4700多万,其中农村基础教育缩减尤为严重。由于生源减少导致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和3所初中。近2年,全国基础教育缩减又步入历史峰值。2014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40万所,比上年减少1.23万所,中小学招生减少36.93万人,初中招生减少48.27万人[5]。

       上述数字直接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快速萎缩,充分证明少子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已经强烈冲击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使得生源数量的急剧减少和教学规模的大幅缩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校体育也随之面临尴尬的局面和良性生态失衡的困境。

       2.2 少子化加速了学校体育精英人才的减少或流失

       从行业或专业自身的角度看,少子化对学校体育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进一步加速精英人才资源减少或流失,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1)优质人才资源的输入减少。如东北三省作为我国体育大省和重要的体育人才输出基地,目前在少子化的冲击下,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将面临体育人才匮乏的严峻形势。据“六普”数据显示,东三省的总和生育率已低至1.03,打破了日本、韩国等低生育率,“人口断崖”已严重威胁到社会发展。生育率的降低致使正常人口资源数量下降,无法保证优质体育人才资源的输出。

       (2)优秀体育人才跨行业流失。学生数减少,班级合并,超额问题进一步凸显,造成师资力量过剩。学校自身调整政策出现遇缺不补的现象,教师岗位需求减少,老教师面临失业、新教师求职门槛提升等问题,加速体育人才的流失或转行。有统计显示,2014年国内公开招聘体育教师岗位约有5287个,远不能满足体育师范类学生及体育类研究生的岗位需求,造成大量优秀体育专业人才毕业后流失。

       (3)优秀精英人才跨国界流动。少子化是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现象,在人才市场全球化及中国对外开放背景下,国外因受少子化的严重影响,将人才的竞争瞄准了中国这个人力资源超级大国。通过出台各种优厚的政策吸引国内精英人才赴国外求学、就业或参加职业联赛,无形中加速了国内精英人才的流失。

       2.3 面对来自家庭教育观念冲突的压力日趋加剧

       少子化的今天,独子家庭成为我国家庭的主体,孩子成为家庭传宗接代的唯一载体,在他的身上寄托着整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希望。在此背景下,加之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呈现出过度疼爱和溺爱,严重淡化了对孩子身体和意志的锻炼与磨炼,特别是对带有运动损伤风险的学校体育项目,更多家长持抵制态度,宁愿不运动,绝不可有丝毫的受伤风险。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安全保持高度警觉,表现为过度保护。事实证明,多起学校体育受伤事件引起的法律纠纷使学校处境尴尬,因此学校为规避责任,以及在家庭过度安全教育观念的干扰下,不得不停止一些有健身价值的体育项目开展。其直接后果是,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不敢做要求,体育教师不敢教授具有健身价值的危险动作,体育课程变为“组织散漫化,课程放羊化”的边缘化课程。

       现代体育项目其训练和竞赛是紧张激烈的,是对人体极限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利用,是在激烈的拼搏和对抗中进行的,存在运动伤害的风险。在保险业中,大都将运动员,特别是对抗性项目的运动员保险列入高风险率等级行列[6]。虽然,体育课不如竞技场那么激烈,但是由于学生对技能掌握不足,以及受伤自我保护能力欠缺,其伤害事故依然非常高,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不仅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健身性兼具危险性体育项目受到排挤,在高等教育中,体育师范教育已经取消了吊环等危险项目,使未来体育教师体育技能愈来愈差,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2.4 面对来自社会应试教育影响的挑战逐步加大

       首先,体育人才过早地被应试教育所同化。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占据主导。郑也夫先生[7]认为,“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中国教育形态。郑先生以历史脉络对从古代科举制度到现行高考制度进行纵向剖析发现,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每个家庭都希望子女出人头地,但是如果子女过多时,对子女的期望“因材而异”,教育每个孩子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当下,家庭独子化程度很高,无论子女是否适合“应试考试”,全家都将希望倾注其身,逼其参与“千军万马”勇闯独木桥的战役,将一部分体育人才过早的湮没于应试教育的大潮中。

       其次,体育教学被应试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尴尬之地。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就是在高考的体制下,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将重点放在了文化学习上,以文化学习论“英雄”。家长对此的态度早已变为“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而体育与高考无关,这就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生应有的体育活动被挤占,学校也被全社会的期望所绑架,不得不把全部力量投入到应试教育之中,其结果也直接影响学生对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参与[8]。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就不难看出,在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被不断弱化,走向边缘化是必然的结果。

       最后,学校体育的试图改观,却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将考试的权威性推崇到极致的标准化考核理念,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是应试的表现形式[9],少子化现象更会加深这种对极致标准化的推进。在实际学校体育工作中,学校体育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套路。从培养目标看,忽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和培养;从评价标准看,急功近利忽略终身效益,重视运动竞赛弱化群体工作,竞技成绩成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硬性指标。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统一标准,把体育课改造成因考而教,因测而练的课程,忽视甚至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的发展[10]。使得体育和应试的功能和地位发生根本错位,“手段”变为“目的”,这样下去,体育的应试必将变为应试的体育,逐渐吞噬体育的原有价值,最终消磨体育应有的样子。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体育教育功能的忽视,结果是影响学校体育自我完善与协调发展。

       3 少子化人口模式下为我国学校体育提供的发展机遇

       面临困扰与挑战的同时,少子化也给学校体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生源数量及办学规模的减少,人们对文化层面中体育锻炼诉求的提高,以及这种诉求对青少年学生体育内在渴望的影响,为学校体育优化教育资源、实施开展体育精英教育模式以及提升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提供了驱动。

       3.1 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体育教育资源

       根据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公报》)显示,从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学生入学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学校体育场馆器材呈上升趋势,体育师资配备越来越趋于合理。这是少子化驱动下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为学校体育资源的优化提供了契机。《公报》还显示,体育器械配备方面,义务教育较高中还显薄弱,但是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此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校园内体育设施的建设受到挤占。但是在少子化的当下,教育资源的缩减造成教室出现空置,而这几年来各级学校建设均已达最高峰,空余教室将会继续增加,学校合并及废校之后,空教室大面积出现。而这时,可以将空余的教室改造为乒乓球房、瑜伽房、健身房和武术房等,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丰富开展提供硬件保障。这是对学校体育利好的信号,学校体育场馆的增加、体育器械设备的完善成为学校体育开展的基础保障。

       3.2 有利于实施开展体育精英教育模式

       个性化教学和小班教学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及世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实施精英教育模式的基础,少子化为个性化教学和小班教学提供了条件。

       首先,少子化促使了教学的个性化,使教师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此时,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学生的身体动作呈现和情感变化,并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和交流。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神秘感和威严感,提高了学生学习、运动的兴趣,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双方的高频率互动利于师生情感交流、教学相长,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协调一致地实现因材施教。

       其次,少子化促使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学场地。传统的体育授课方式大部分是在室外操场上进行的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减少使得向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选择体育教学场地可以更加灵活自如,在教室内、操场上、体育馆内等都可以因教学目标、天气等因素进行设计,为体育课的开展提供了场地保障。

       最后,少子化促使学生增强身体练习密度。小班化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可以顾及到更多的学生,增加其个体练习的强度、密度和时间。孩子们可以在有限的课程中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符合当今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体育工作要求。对于教师,也会有精力组织教学,降低体育课程的安全事故,提高课堂实效性。

       3.3 有利于加速提升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

       少子化态势下,我国在兵源、劳动力来源等方面显露出新入伍士兵和新生劳动力体质欠佳、综合身体素质健康指标偏低等缺陷。因此,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及目标将是持续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

       受到学生体质健康连续下滑的影响,国家对招收的兵员在视力、耐力和爆发力等多项指标进行了微调。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紧急爆发战争之时,我们的青少年可否背起数十千克的武器和辎重,并在严寒和酷暑中生存,去取得战争的胜利?当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时,身体孱弱的青少年学生能否实现自救?纵观历史,民族和国家的兴亡与青少年身体健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古罗马战胜古希腊,宋元交替,明清交接,无不是武力征服了文明。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步入了一个文明病高发的时代。各种非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如营养过剩)引起的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高发呈现出低龄化的态势,对国家的医疗和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11-16]。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体健康是国家的安全根基,少年体弱不堪即是国家安全的潜在隐患。因此,必须将发展学校体育提升到事关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充分考虑。少子化引发的青少年体弱现象,已经引发来自国家高层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势必将发展学校体育作为改变这一困局的根本途径,促使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跃升。

       4 学校体育应对少子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4.1 以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少子化带来新形势、新问题,学校体育当前情况如何破解新问题、顺应新形势,急需大力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工作。通过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推动学校体育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53号]文件精神,以狠抓青少年的健康体质提升为突破口,深入研究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和公示制度,研究构建学校体育和学校综合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导引学校体育向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方向转变,研究开展有益于学生综合身体素质水平的、有效的、功能性强的学校体育项目。

       4.2 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改革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张文鹏[17]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一直围绕学校体育教学展开,224件学校体育政策文本涉及体育教学的占32.1%,成为历届政府部门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很多成功的改革,非顶层设计之功,而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得来的。

       结合当前的人口结构和生源类型,在遵从学校体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树立新的学校体育理念,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从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上下工夫、要成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既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指导与引领,也可采取自下而上的实行与推动。基层创造了好的经验做法,倘若得到顶层的认可,予以合法化及完善推广,就会成为成功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要积极鼓励基层的革新与创造,善于把基层创造上升到顶层设计层面[18]。

       因此,在当下比较严峻的人口模式下,应该结合基层创造辅以顶层设计,发挥利用基层群众的力量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借以全面提升体育教育的品质。从体育教学改革这一重要突破口入手,改变教育对体育的忽视和体育对教育的双向游离的局面。

       4.3 科学规划学校体育基本设施建设

       (1)对于即将闲置或空置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应该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精力对其进行科学改造、设计与规划。可以考虑将其设计改造为室内体育场馆,使校园体育课程可以开展的更加丰富;也可设计改造为面向社会体育服务的基本设施设备,吻合国家《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宗旨和要求,缓和学校周边居民与学生争夺体育场地的矛盾。即便是这些学校或者教学点被撤销,其体育场馆及设施也可供周边居民使用,避免国家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复建设。

       (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农村教学规模缩减,而一、二线城市的基础教育却在扩大规模,大力扩建学校教育基础设施。随着少子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上国家“全面二胎”生育政策即将放开,学龄人口的规模必将进入一个不断动荡的波动期。因此,针对城乡等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建设,做好预先的科学规划与设计,切实避免基础设施资源的浪费。

       4.4 加强学校体育长远协调发展的统筹与领导

       学校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又与全民体育千丝万缕,还关联着国家安全大局等。因此,做好少子化背景下学校体育的长远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统筹与协调。少子化带来问题的整体性和跨界性超越了既有的条块分割体制的承载能力和作用范围,导致对我国多方面领域发生冲击。因此,我国需要将分割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跨界关联,纠正条块分割带来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的障碍[19]。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为例,体育工作者还是需要将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教育制度改革、体育制度改革、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素质的总体提升相联系来协调对待。

       但是在现阶段,作为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做好积极的应对,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宏伟的、系统的工程而等候。学校体育工作不进则退,这是必然的事实,因此,需要在自身的微观局面做好改革和规划,因少子化对学校体育的冲击进行主动应对和调整。

       5 结语

       研究从少子化对学校体育带来的问题与冲击入手,深入分析少子化背景下学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结果表明,少子化对学校体育的困扰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正常良性生态的失衡、精英人才的流失、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以及社会应试教育的挑战,都成为学校体育未来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紧迫问题。挑战与机遇并存,少子化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实施开展个性化的精英教育和优化调整学校体育资源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如何破解困局、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系统解决少子化背景下的学校体育问题,建议以提升青少年体质为突破口,加强基础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科学规划学校体育基本设施和强化领导与统筹协调方面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些都是在宏观方面进行了建言,但就目前而言,如何在其微观有所实际进展,亟须学界和一线学校体育工作者展开进一步的理论及实践探索,借以从容应对少子化态势对学校体育挑战。

       收稿日期:2015-07-13;修回日期:2015-09-04;录用日期:2015-09-05

标签:;  ;  ;  ;  ;  ;  

少数民族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_少子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