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_幼儿教育论文

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_幼儿教育论文

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教育论文,首要论文,培养孩子论文,人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我国目前及今后发展趋势来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但在对幼儿应施加什么教育的问题上,许多人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他们对幼儿强化的是智力教育,却忽略了幼儿人格的培养,因而造成幼儿教育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实,幼儿教育除智育外,还应包括体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尤其人格培养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本文就此谈些粗浅认识。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其原意为舞台上用的假面具。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呈现出的行为;二是指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人格”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为心理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所广泛地使用。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格,与伦理学所讲的道德人格相近,就是指做人的资格、人的基本品质、人的健康心理等,也即指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它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每个人不论其文化程度的高低、相貌的美丑、财富的多寡、健康状况的好坏,都有自己做人的尊严和品格。任何人都不得蔑视或侮辱别人的人格。不过,对不同的人来说,其为人的品格,却有正常与异常、健全与病态、高尚与卑下之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处于自相矛盾之中,表里不一,出尔反尔,阳奉阴违,不能自我控制、自我克服,这种人的人格其实就是一种病态人格。另外,那些自暴自弃、奴颜媚骨、出卖灵魂的人,则丧失了人格。这些都是我们要引以为戒的。我们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就是要尽量避免或消除儿童人格朝这些方向发展的可能,以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和表现。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身强力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有多种情趣与爱好,他固守着某一特定的地位或职业,而以自身的能力,适应各种社会角色变化的需要。不仅如此,他还能经历心灵内部各种矛盾冲突。但不管他变换什么社会角色,经历什么心灵的冲突与磨难,他始终是他自己,他的本质不会改变。唯有这种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承担者,才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性。因而,健全人格是我们这个社会所要努力塑造的人格。

我们强调幼儿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基于如下事实与认识:

世界上已有许多实验研究表明,智力正常的人能否取得成就,主要原因不在智力水平,而在于人格特点。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做过一项长期追踪研究。他和助手从25万名儿童中挑选出智力超常儿童1500名。经过30年的追踪研究,他发现这1500名超常儿童中,有的成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有的却穷困潦倒、乞讨街头。推孟对这些人的智力和人格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他们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而在于人格特点的不同。可见,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在幼儿教育中,只注重智力的做法,是弊大于利,益小于害。美国精神病学家凡林特发现,用唯智力型的方法培养的孩子,往往小时候能表现出中上水平的智力,有的甚至被称为“神童”。但以后就慢慢黯然失色,悄无声息了。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健全的个性品质,影响了他们的全面成长。我国的墨子曾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一个人要想在智力方面取得成就,没有健全的人格是不行的。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重视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就智育、体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而言,体育是前提,智育虽然是必须的,但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占第一位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对此,我们作如下论证:一个人的一生,活得有无作为、价值大小、幸福与否,主要体现在他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上。做人与做事相比较,首先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而健全人格的培养,正是教育幼儿将来如何做人的。智力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则侧重于教育幼儿将来如何做事。我们知道,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在智力方面人们必须接受终身教育,这就意味着,智力教育对幼儿的一生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儿童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奠基作用。这是因为婴幼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善于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意识单纯,加之,在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与爱恋,使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对其幼小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通过父母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观念,学会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知道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等等。因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非常强调幼儿时期的人格培养,他指出:“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地决定于你们在他五岁以前把他造就成一种什么样子。假如你们在五岁以前没有按照需要的那样去进行教育,那么,以后就得进行‘再教育’。”〔1 〕他还说:“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你们在五岁以前所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2 〕我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为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真正需要的人,做父母的应把健全人格的培养放在整个幼儿教育的首位。

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下一代,使其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这是70年代人们提出的人的素质培养目标,强调儿童要“学会生存”。现在的儿童,是未来21世纪的主人,他们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素质,才能适应具有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等特点的21世纪的要求呢?1986年9月25日, 世界儿童代表在美国纽约签署的《儿童和平条约》里写道:“我们世界的儿童,宣告未来的和平……我们要共同欢笑,共同游玩,共同工作,互相学习、探索和提高大家的生活。”这就向我们昭示了21世纪儿童人格发展趋向:儿童不仅要学会生存,而且要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不仅具有开拓的竞争精神,而且要善于与人合作。总之,可以肯定,21世纪对人的人格要求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现实怎样呢?现实是一些家长对幼儿只强化智力教育,忽略人格培养,结果就造成了一些幼儿教育中令人担忧的问题。据报道,北京幼教专家曾到朝阳区某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的第一个题目是:“如果你在路边见到一只要死的小猫,会怎么办?”孩子大多数抢答遭:“踢死它!”“拿砖头砸死它!”“踩死它!”只有个别孩子主张救活小猫。专家接着问:“假设你玩得好好的,这时有个小朋友打你一下,你会怎么样?”孩子们纷纷表示:“打他”“揍他”。专家的第三个题目是:“要是有个小妹妹发烧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小妹妹吗?”半数以上孩子都不愿意。测试结果表明,孩子们缺乏爱心,缺乏同情心。〔3〕 这不符合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是极其令人担忧的。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人格培养问题。所以,我们应认识幼教中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人格发展趋向对孩子施加教育。

怎样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呢?由于健全人格内涵的丰富多彩性,受篇幅所限,我们仅从以下几点探讨。

首先,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关系。历史发展到今天,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的家长可能没有了。但大量地存在着这样的父母:他们往往以为孩子小、不太懂事,因而总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小玩艺儿”来看待,不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于是,高兴了把孩子捧到头上去,不高兴了就拿孩子当“出气筒”,等等。总之,孩子是没有个性的,一切都以父母的个性为个性。鲁迅曾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施加教育时,应改变错误的认识,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允许孩子独立思考,造成一种民主、和谐、友好的家庭气氛,以获得孩子的信赖。当然,儿童不同于成人,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又要避免把孩子成人化,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他。而造成家庭民主、和谐、友好气氛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相互信赖地闲谈心事与家常。这要求家长要倾听孩子的谈话或感受。有时候,在大人看来可能是很幼稚、天真而不值得一提的事,孩子却非常感兴趣,呜哩哇啦,说个不停。这时,做父母的最好要耐着性子认真地倾听孩子说些什么。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听清孩子在说些什么,更主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他的话有道理,他是受父母关心的,受父母尊重的。这种关心和尊重使孩子感到自己在大人面前是有地位有价值的,从而产生一种自重感。长此以往,不仅有助于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关系,还能磨练出孩子的自尊人格。可是现实中,家长们往往由于忙于工作、累于家务而忽略了与孩子拉家常。这是应当改进的。

其次,对孩子要进行正面教育,即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诱导,而不要一味地禁止或消极地恐吓。儿童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就是喜欢称赞、嘉许、奖励,而不喜欢禁止或其它消极的刺激。有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意识到了却不知运用。“这些人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孩子听话了,就是好孩子,就意味着教育的成功;孩子不听话了,就是坏孩子,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但孩子常常是不听话的,喜欢做些恶作剧的。于是这些家长就一再重申“不许这样”或“不许那样”,甚而打骂孩子。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它不仅可能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而且可能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孩子确实听话,但全然没有个性,发展下去,只会看别人的眼色、按别人的意图行事,遇事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将来肯定不会有什么开拓进取的竞争精神;二是造成孩子病态人格,那就是口蜜腹剑,阳奉阴违。所以,我们主张对孩子要尽量避免使用禁止、责骂、殴打的办法管教。发现孩子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最好用积极的暗示去引导他。同时,家长对是非善恶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使孩子在无形中受到积极的影响。

再次,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父母不要太“小家子气”了。孩子长到两三岁的时候,非常希望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这时应尽量让孩子走出家门广交小朋友,使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虽知道这样做,但对孩子照顾太多,尤其当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争执时,表现出极大的“小家子气”,或站在自己孩子一边训斥别的孩子,或者把孩子拉回家私下交待:“他再打你,你也打他。”“他打你一下,你打他两下。”“以后不跟他玩了。”等等。总之,自己的孩子是不能吃亏的。这种“小家子气”的教育方法,看似爱护孩子,最终将会造成孩子心理脆弱,缺乏合作精神,难以与人相处。家长应切忌这样做。

最后,对孩子不要娇惯溺爱,而要严格要求,施以正确的爱。如何爱孩子可以说是当前幼教中最尖锐,最迫切的问题。“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和心血。”然而,“中国的孩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对着如此多的批评:自私、任性、好吃懒做、没有理想……”〔4〕其所以如此,我们的分析是,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社会家庭的主体,在城市尤其是这样。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关注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往往超过了有益的范围,有些甚至会出现某种神经质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自觉地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也很不容易把握自己的爱和关注,有意无意地把孩子教育成自私、任性的“小皇帝”。所以,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惯也惯,不娇也娇,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正因如此,许多家庭里,似乎有教育,可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教育,许多儿童的个性受到了扭曲。因而,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正确的父母之爱以及如何爱孩子。

我们反对对孩子娇惯溺爱。被溺爱的孩子必定是要怎样就怎样,要什么,他就能得到。当遭到拒绝时,他的性情将更加乖戾,他就要哭。他对他人的殷勤照顾不仅不感谢,而且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因此,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养成任性、为所欲为的毛病,会使孩子变成暴君。这样,就把孩子的个性扭曲了。待他长大以后,将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这是因为孩子平时习惯了别人对他的顺从,可一踏入社会就会觉得所有的人都在与他过不去。他的傲慢与虚荣必然招来许多屈辱、轻蔑和嘲弄。他受侮辱时,只好像喝药水一样把它吞下去。残酷的现实让他怀疑自己的地位和力量,当他什么也不能办的时候,便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溺爱孩子,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主张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属不行,就禁止他行;合理的要求,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即使他以哭来要挟,也不能满足(如果他一哭你就满足他,那就等于在鼓励他哭泣,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他会如法炮制),而且一经表示拒绝,就不要再回头表示答应。总之,不能随意迁就,要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并非可以为所欲为,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理智的爱。为了孩子的幸福,做家长的应施以这种爱。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幼儿教育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也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但不管怎样,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我们责无旁贷。只要我们努力了,就能找到恰当的成功的教育方法。

注释:

〔1〕〔2〕《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第492、510页

〔3〕《文摘报》1996年9月12日

〔4〕《光明日报》1996年11月29日

标签:;  ;  ;  ;  ;  

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_幼儿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