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学排名--英国教师课堂教学记录的启示_逻辑顺序论文

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路径:教学排序——从英国教师课堂教学实录中得到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教学目标论文,路径论文,启示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它统领整节课的各项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教学目标就是从既定目标开始,到达成预期的结果为止,即从目标抵达结果。那么,怎样才能准确而迅速地从目标抵达结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德鲁克告诫我们: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1]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正确的路径至关重要,这一步是确保你不走错路和不走冤枉路的关键,这个路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排序。

教学排序是一种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方法,排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把学习目标转变为现实,促进学生的发展。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学排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杂乱无章的学习顺序往往影响人们认知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知识的长期保持和迁移。[2]因此,教学内容设计的最终任务,就是决定所教内容的顺序以及教学的顺序,使其结构化和序列化。

笔者在参加由北京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实验和课程资源建设”活动中,有幸旁听了19节英国教师为中方学生的现场授课,从中发现,无论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每一节课都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拾级而上,为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提供了可能,为实现高效课堂创造了条件。所以,教学排序是一种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方法,排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把学习目标转变为现实,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路径。

一、什么是排序

排序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逻辑顺序的程序。教师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和组织连续的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前后活动顺序,从而使每一个教学活动目标明确,并且与课程总目标相联系,帮助学生一步步按计划掌握课程内容,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来有效掌握一系列知识或规律。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排序设计,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排列顺序本身,也是学生学习工具性/程序性知识的范例,可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法论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排序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身心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是不同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价值诉求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教。

从现实的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了实现课堂的教育价值,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排序。由于我们所教的内容不同,针对的学习对象也不同,每节课所涉及的具体的排序方法也不同,但是,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排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是展现教师的博学和风采,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掌握今后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各类知识、技能和方法,尤其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培养在离开学校之后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排序的终极目标。

三、排序的首选动作——传递学习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马杰(Robert F.Mager)指出:“假如你不清楚要去的目的地,那么,很可能你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且还不知道已经走错了地方。……除非你知道你的目的地,否则你就无法选择通向目的地的最有效的途径。”[3]从19节课例分析来看,英国教师在教学的启动阶段,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始教学,首先是向学生传递学习目标,并解释本节课学生要理解和运用的核心概念(关键词),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呈现学习目标,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有意注意,容易引起学生迫切的学习期待。学生对学习内容、目标和程序做到心中有数,不仅便于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我控制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担负的责任,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及时把握目标实施进度、质量和存在的问题,自行矫正偏差,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因此,把传递学习目标作为教学排序的首选环节,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态度,同时也影响学习的最终效果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基本条件。

反观我们的教学,常常会发这样一种现象:教学目标仅仅是师教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中,藏在教师的心中,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学生的课堂学习只能依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到哪里,学生走到哪里,学生根本不知道本节课的落脚点在哪里,目标不明确,被动跟着教师的步伐前行,很难保证课堂的学习效果。英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第一项指标是“有效地计划教学,制定可理解的清晰目标”,其中一项的具体指标是“开始上课时清晰传递目标”。英国以国家教学管理条文的方式界定了“清晰传递教学目标”的排序位置,这足以唤起我们对清晰传递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中需要弥补的重要环节。

四、排序的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内容的逻辑性

当我们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排序的目标时,我们依据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进行教学排序;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科知识内在的知识、技能的逻辑排列规律,由此作为学生的学习顺序。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排序,在师生的互动中,把教材的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逻辑,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体系,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逻辑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是排序的两个关键性因素,是我们排序的重要依据。

(一)解读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顺序

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学,都有自己的课程定位和课程标准。教师只有明确了本学科课程的性质和总体目标,以及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而依据目标确定年级、单元乃至一堂课的课程目标顺序,并且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发展需要,排列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和自己的教学实际,运用知识树的方式,对所授学科的一个学段或一册书,一个单元(章)、一课(节)或一个专题(一类知识)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明确某一学段、一册书、一个单元、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知识结构,确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活动内容的目标取向,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的发展点,确定学生所能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然后进行科学有序的教学排序。

(二)理清知识逻辑与认知目标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始于知识逻辑止于认知逻辑的教学过程。在我国,知识逻辑是以教材为载体呈现出来的文本内容,它是教材的编者依据教育的宗旨和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一定的逻辑顺序,从浩瀚的人类文化中精选出来的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精华,它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学科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通过教材、学案、教学媒体和问题等形式传递给学生。为此,需要教师做到:

第一,认真阅读课程标准。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确定本学科的独特性,找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然后要阅读教材,了解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明确本学段学科教学的总体内容和学生学习的一般要求。最后,根据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课时目标,并把课时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具体目标,保证正确的教学方向。

第二,认真思考具体教学内容的认知层次。根据布卢姆提出的目标分类法,认知领域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在吴疆、陈瑛等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2级)》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用下图表示:

这个图形表达了学习内容在不同阶段中所能达到的认知层。“事实”的学习只需达到“记忆”层次,“概念”的学习需要达到“理解”层次,“技能”的学习需要达到“应用”的层次,“原理”的学习应达到“分析”的层次,而“问题解决”的学习则要达到“综合”与“评价”的认知层次。15个小格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不能遗漏,后一步的学习都是以前一步为基础,前一步的学习没有掌握好,后一步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它不仅表达了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认知层次逐级提高的特点。

根据此模型,教师可以按学习内容设计学科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层次,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的层级目标,更可以依据此模型把讲述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然后再把各类中的知识点进行分层,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进行科学排序。

(三)把知识逻辑纳入学生的认知逻辑,使“促学生发展”由理念转化为现实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基于知识逻辑的目标性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分清学习目标的层次,理顺学习步骤,才能按照逻辑顺序、程序设计来组织连续的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使每一个教学活动目标明确,并且与课程总目标相联系。因此,需要教师做到:

第一,要从自己认知的高起点退还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上,重新进行认知过程的梳理。第二,理清学科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知识逻辑)后,把抽象目标结果分解成一步步的、具体的认知活动,使认知过程步骤化。第三,确定学生的认知起点。这既是我们排序的起始点,也是我们确定学生发展点和困难点的基础。第四,按照学生的认知逻辑进行教学排序。按照“简单→复杂”“个别→一般”“现象→本质”“感性→理性→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感知→理解→巩固→提高”等顺序进行排序。第五,为学生搭建提升认知的桥梁,为学生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层次的跨越。

五、教学排序的原则

教学排列一般有四个原则,贯穿所有类型的教学设计中:

第一,从易于学生掌握的简单步骤开始,这与我们常说的“低起点”吻合。“低起点”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顺利进入课程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第二,运用具体例子阐述课程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运用教学资源来阐述课程内容——事实、概念、原理、定义等,以实现教学目标。第三,逐渐增加课程学习难度。伴随着教学的进行,课程的难度越来越大,教师教学活动的难度逐渐上升。第四,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思维、抽象概念,增加课程难度的复杂性与抽象性,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排序的四个原则的好处在于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逻辑进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以上排序原则,并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有时体现在一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有时体现在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计划,取决于每个阶段(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排序的注意事项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进行教学排序时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必须十分清楚目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范围和水平在整个课程计划、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以便制定难度适当的教学目标。第二,清晰知道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各层级的必要技能。较高级的学习依赖于在较低级层面上获得的知识和技巧。第三,教师的重要功课是细分这些技能的学习顺序——把教学目标具体化、操作化。第四,按照逻辑顺序设计和组织连续的教学步骤——教学活动,使每一个教学活动目标明确,并且与课程总目标相联系,从而使学生按计划掌握课程内容。第五,遵循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帮助学生为具体的学习任务排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把“促进学生的发展”确定为排序的终极目标后,首选动作就是向学生传递学习目标,这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抵达结果创造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逻辑性为依据,遵循一定的排序原则对教学活动进行排序,在师生互动中,把教材的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逻辑,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体系,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逻辑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抵达结果。由此可见,教学排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路径。

标签:;  ;  ;  

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学排名--英国教师课堂教学记录的启示_逻辑顺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