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鲜花:礼赞劳动论文

五月的鲜花:礼赞劳动

郑州鹤立中等专业学校 丛培业

进入五月,叶绿禾青,莺歌燕舞,让人们沉醉于夏初的欢愉中。而此时,一个为我们熟悉的国际性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如期而至。它源于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目前,它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这个节日是对劳动者的奖赏,是对平日劳作的报偿,是对劳动者最好的赞美!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朱为群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秘书长宋姬芳、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周德明、上海市高校图工委常务副秘书长杜夏明先后致辞。与会领导专家对于论坛的国际化视野及主题内容给予高度评价,对论坛的成功举办及其对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审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甚或从人类进化开始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劳动一直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不仅基本的生存生理需要,而且高级心理活动及其产品,如生产工具、思维、语言、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的出现都与劳动息息相关,劳动也因此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基本方式。

千百年来,劳动是人们念兹在兹的主题。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高度概括“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由此,“勇敢”“勤劳”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勇敢与勤劳两者之间也是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的。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人问我:“你看《西游记》吗?”我说看,我说我是看哲学,说有佛的地方必有魔,战胜了魔,才可能成佛。你战胜不了魔,就只好被魔吃掉。有本事就要战胜魔,唐僧战胜魔,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最终成了佛。学界、政界、商界、军界等,各界的道理是一样的。

早在远古时代,如《白虎通》的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神农氏发明耒耜、种植五谷的事迹,已在考古发现中都得到了证实。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种田人因受感化,在田界处都能互相谦让,让对方多占点土地;舜到雷泽打鱼,雷泽的渔人受感化都能互相推让居住的地方;舜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当地出产的陶器从此不再粗制滥造。他住的地方,一年就成了村落,两年就成了市镇,三年就成了都城。舜年轻时,家境清贫,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

还有《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反映了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责问。这些诗歌都深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疾苦真挚的关怀、悲悯与由衷的同情。

式(7)为t阶段船舶贝内任意列的积载强度必须得到保障的约束,其中,STi为船舶贝第i列最大允许的积载强度。

帝尧时代的歌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为我们诠释了远古先民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随顺自然的生存哲学,“凿井”“耕田”为我们描述了远古先民的生存状况——劳动生活。这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先民对劳动生活的赞美,展现出先民因劳动而过上幸福生活的场景,道出原始的自由安闲与简单快乐。其中“帝力于我何有哉”一句,更是彰显了远古先民内心深处所享有的自由、自得与自豪!

“万世师表”孔子也是如此,“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墨家同样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赖其力着生,不赖其力着不生”,也就是说,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靠勤劳努力就能生存,否则就难以生存。不论是舜帝还是孔子、墨子,这些古圣先贤都能躬身实践,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再如《诗经》中的《噫嘻》写耕种:“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绵》写建筑场面:“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代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几乎成为一种宿命。唐朝诗人李绅把劳动者的勤苦写到了极致,他的《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还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妇孺皆知。那一滴滴汗珠掉在灼热的土地上,告诉了人们粮食是如此来之不易。因此,有人发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倡议,教人懂得爱物、惜物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中有许多描述女性参加生产劳动的诗篇,如《卷耳》《采蘩》《采蘋》《采苓》《采薇》《采芑》等篇。

传统社会,农耕生活,古人的生产劳动为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素材和精神资源。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描写劳动生活的作品。《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耕图。它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叙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一年四季多层次、高强度的劳动,历历在目。

而且,在笔者看来,《诗经》中歌咏爱情的《关雎》也对女性参与劳动给予极高的赞美。“窈窕淑女”之美,不只是在身形体态,更重要的在她的勤劳能干,她的美就在“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中浮现了。《诗经》中欢快、热闹的劳动场面和对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鞭挞,体现了古人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生命意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东晋诗人陶渊明则为我们抒写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闲适。唐代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则描写和歌颂了冶炼工人的艰辛劳动,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重视劳动,尊重劳动,愿意劳动,参与劳动,赞美劳动,应当成为今天社会生活的风向标,更应该是学校教育生活的重要内容。针对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我服务等生活技能的意识和能力,更应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参与劳动是健全人格、获得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提升学生的耐受力和承受力,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山东省《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力争到2018年天然气发电装机实现零的突破;到2020年,天然气发电装机达到400万千瓦左右,天然气发电用气规模达到40亿立方米左右。建议结合山东能源政策调整,在有供热需求的城市和工业园区加快前期布局并适时稳妥推进。

标签:;  ;  ;  

五月的鲜花:礼赞劳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