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与研究

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与研究

李莉[1]2010年在《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3年,法国Bouygues实验室以Pierre Richard为首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了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它是由级配石英砂、水泥、活性矿物掺合料、高效减水剂、钢纤维以及水按一定级配搅拌成型后在一定养护条件下结硬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它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等优点,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由于活性粉末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成分有很大差别,其力学性能必存在不同于普通混凝土的自身特点。由于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有其自身特点,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以及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板的刚度及裂缝计算也一定不同于普通混凝土构件,超静定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板的塑性内力重分布性能也会不同于超静定普通混凝土梁板。因此,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的优化配比及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探索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及连续梁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是必要的。为此本文开展了如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完成了59组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探索了各组分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和流动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胶比是影响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和流动度的最关键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强度随水胶比增大而降低,流动度随水胶比增大而提高;活性粉末混凝土中掺加的石英砂、硅灰、钢纤维越多,流动度越差,而在一定限度内矿渣粉掺量增多会提高其流动度;石英砂、硅灰、矿渣粉掺量与强度的关系存在饱和点;钢纤维掺量在1%~4%范围内时,强度随其掺量的增加而提高;由于活性粉末混凝土中掺有大量硅灰、矿渣等活性掺合料,温度为200oC压力为1.5MPa的高压高温养护可以激发掺合料的活性,因此较其他养护方式更容易获得较高强度。以59组RPC配合比试验结果为基础并参考鲍罗米公式,初步提出了活性粉末混凝土优化配合比设计建议公式,可供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考使用。其次,通过对100mm×100mm×300mm的轴心抗压强度为100MPa左右的活性粉末混凝土棱柱体的轴心抗压试验和40mm×40mm×160mm棱柱体的轴心抗拉试验,得到所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峰值应力点对应的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性能指标,获得了所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轴心受压和轴心受拉应力-应变关系全曲线,并以此为基础拟合得到了所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轴向受压和轴向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方程。试验结果表明,所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为4.12×104 N/mm 2,泊松比为0.22,峰值压应力对应的应变为3560με,峰值拉应力对应的应变为249με,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下降段对应于0.5 f c的压应变为5500με~7300με。其峰值压应力对应的应变明显高于普通混凝土峰值压应力对应的应变(相同抗压强度的普通高强混凝土峰值压应力对应的应变约为2440με),在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下降段对应于0.5 f c的极限压应变也明显高于普通高强混凝土的压应变(约为3800με);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在应力为0.6~0.7 fc之前为弹性工作阶段。第叁,完成了6根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受力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配筋率不大于4.3%时,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随配筋率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参照国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截面高度对塑性系数影响的考虑方法,提出了所考察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截面抵抗矩塑性系数随配筋率和截面高度变化的计算公式。基于所考察活性粉末混凝土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方程,计算得到试验梁截面受拉区活性粉末混凝土拉应力对正截面承载力的贡献后(随着配筋率不同,拉区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拉应力对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贡献约为15%~40%),假定拉应力在截面受拉区均匀分布,且合力作用点在受拉区正中,拟合得到了所考察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所需的受拉区活性粉末混凝土拉应力折减系数取值。通过纯弯区段受压区活性粉末混凝土压应变实测值和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方程,以及裂缝所在截面受拉钢筋应变实测值,拟合得到了使用荷载作用下钢筋拉应变和受压边缘活性粉末混凝土压应变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刚度和裂缝计算公式。最后,制备了5根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两跨连续梁,完成了每跨跨中单点集中加载试验。考察了试验梁从开裂、中支座控制截面受拉纵筋屈服、跨中控制截面受拉纵筋屈服直至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全过程。由于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压边缘极限压应变不低于5500με,明显高于普通混凝土梁受压边缘的极限压应变3300με,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塑性铰所经历的塑性过程相对于普通混凝土梁长,塑性转角要大,弯矩调幅幅度明显增大。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中支座两侧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分别提出了以中支座控制截面相对塑性转角和中支座相对受压区高度为自变量的弯矩调幅计算公式。为活性粉末混凝土连续梁塑性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余清河[2]2008年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为RPC)作为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与常规混凝土相比,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等特点。已有一些实际结构证实了该种材料的优越性,同时也证明该种材料的应用价值。到目前为止,RPC的制备技术相对还不是很完善,其基本力学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推广。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其基本力学特征及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1.在国内外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了砂的细度模数、硅粉、钢纤维及减水剂掺量对RPC强度等指标的影响,提出适合于本地原材料的最优配合比。2.根据最优配比通过试验研究了RPC棱柱体抗压强度、静弹性模量的特征。3.根据最优配比对RPC素梁及配筋梁抗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总结出了破坏形态特征。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了矩形截面配筋梁承载力计算式和任意形状对称截面配筋梁拉压合力大小的求法及合力作用点的位置,为活性粉末混凝土在公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4.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王月[3]2016年在《氯盐冻融循环与侵蚀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失效问题越来越严重,活性粉末混凝土作为一种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超高的力学性能和优异的耐久性能,适用于恶劣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主体或防护材料。本文针对氯盐冻融循环与侵蚀耦合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展开了研究,分别通过氯离子侵蚀单因素作用试验、氯盐冻融循环与侵蚀耦合作用(以下简称耦合作用)试验、毛细吸入试验、氯离子含量测定试验、水中再水化试验等,测定了耦合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耦合作用下寿命预测,分析了耦合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劣化机理。论文首先研究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在氯离子侵蚀以及耦合作用下物理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耦合循环过程中,质量损失率随着耦合循环次数的增加略微增大,相对动弹性模量几乎不变,抗压强度的变化分为叁个阶段:初始快速下降段-稳定段-加速下降段;自然浸泡过程中,抗压强度随着自然浸泡时间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可能是再水化的影响。采用质量损失率来评价耦合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不科学的,且相对动弹性模量不宜单独用作评价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的指标。基于自然浸泡以及耦合循环后试样内氯离子含量测定结果,提出考虑冻融损伤影响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计算方法,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着耦合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分别考虑冻融损伤破坏、氯离子侵蚀破坏、耦合作用破坏叁种情况建立寿命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对自然浸泡、冻融循环条件下氯离子扩散进行模拟,可为复杂环境下侵蚀介质扩散模拟提供参考。通过活性粉末混凝土毛细吸入试验,考虑钢纤维掺量、溶液浓度等因素对溶液吸入量和毛细吸液系数的影响,分析了自然浸泡和耦合作用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毛细吸入特性变化。结果表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溶液吸入量随着时间的增加前期增长较快,后期增长缓慢,溶液吸入量在15~180 min和180-540 min两阶段均与t1/2成正比;浸泡720d溶液吸入量略大于未浸泡试件,耦合作用后溶液吸入量显着降低,可能是再水化的影响。通过水中再水化试验,分析再水化作用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自然浸泡以及耦合作用过程中发生了再水化反应,有絮状、片状、针棒状、无定型产物以及钙矾石类侵蚀产物生成;再水化作用可以对致密的混凝土结构造成损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损伤。在水泥基水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再水化模型,模型模拟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可以为后续再水化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根据Gibbs-Thomson方程,分析孔径以及NaCl浓度对孔隙结冰温度的影响;测定NaCl浓度和温度对体积结冰膨胀率的影响。根据上述结果,分析耦合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变化的原因。活性粉末混凝土内部结构致密是其在氯盐冻融循环与侵蚀耦合作用下具有良好耐久性的主要原因。

柯开展[4]2006年在《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和纤维混凝土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使用福州地区的原材料,在进行了碳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素RPC外包碳纤维、配筋RPC、配筋钢纤维RPC和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四种检查井盖的实际工作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对碳纤维RPC共进行了46组边长70.7mm立方体试件、52组边长100mm立方体试件、14组100mm×100mm×300mm棱柱体试件和37组40mm×40mm×160mm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碳纤维的掺量、养护制度(标准养护、热水养护、蒸汽养护)对碳纤维RPC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碳纤维RPC的基本力学指标(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横向变形系数等):分析了碳纤维RPC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的尺寸效应;建立了碳纤维RPC的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方程:定性的分析了碳纤维RPC的破坏机理和碳纤维对RPC的增强机理。制作了八个加肋型配筋纤维RPC井盖,五块做静载试验,叁块做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它们的受力性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对照规范确定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通过本文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 1.碳纤维对提高RPC的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弯折强度有明显的效果。 2.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纤维RPC力学性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和养护制度相关。对于轴心抗压强度而言碳纤维掺量的最优值1%。 3.龄期对碳纤维RPC力学性能的影响跟养护制度有关。标准养护下其后期强度发展能力大于热水养护和蒸汽养护;蒸汽养护下,素RPC和碳纤维RPC强度随龄期增长存在强度倒缩的现象;其中热水养护对提高碳纤维RPC力学性能效果最好。 4.素RPC在破坏时呈现明显的脆性。在加入碳纤维后,RPC脆性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延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5.根据本文试验结果建立的纤维(碳纤维、钢纤维、聚丙烯纤维及混杂纤维)增强RPC几种基本力学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可供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参考。 6.TS20、FG24、SG20、GG24四种井盖的承载力高,构件的刚度大,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们分别可以满足有关规范D、C、B、A四个不同等级的力学性能指标与工作实际状态的要求。 7.FG24、GG24通过加入钢纤维改善了它们的破坏形态,也大大提高了它们的极限承载能力,表现出很强的延性、耐磨性能、抗冲击性能和抗疲劳性能。 8.从反复加载试验可知,FG24、SG20、GG24的位移延性系数高,安全储备较大,构件的恢复能力很强,残余挠度都比较小。单调静力加载时FG24、SG20、GG24p-f关系曲线与反复加载时的p-f关系骨架线基本重合,耗能E较小。

王志伟[5]2017年在《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原理及其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其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以及优异的耐久性,在我国未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学者对RPC的制备和力学性能进行一定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制配方法不统一,试件尺寸范围跨度较大,高强度需要通过高温养护来实现,不便于工程应用。2015年国家标准《活性粉末混凝土》GBT31387-2015对RPC的制配以及试验方法进行了统一规定,本文基于新的国家标准,对RPC的制配、抗压和抗弯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所得结论可为RPC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基于本地区原材料,按照紧密堆积理论,通过大量试配试验,不断优化配合比设计;总结制配方法,优化制配工艺和养护制度,提出RPC最优配合比和通用制备方法。(2)通过立方体抗压试验,研究养护制度、龄期、水胶比、钢纤维掺量、硅灰掺量、石英粉掺量、砂胶比等因素对RPC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基于鲍罗米公式,提出RPC抗压强度计算模型;研究RPC轴心受压破坏特征,建立其在不同配合比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不同因素对RPC峰值应变、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影响规律。(3)进行了RPC抗弯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了其破坏特征和抗折强度,探讨不同因素的影响规律;通过试件在不同钢纤维掺量下的荷载-挠度曲线,研究RPC受弯韧性和耗能能力,对评价混凝土弯曲韧性的两种方法(弯曲韧度法和剩余强度法)进行了分析比较。(4)基于试验数据,分析RPC变异系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对RPC的抗压强度等级进行了划分,建立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等相关指标参数的函数关系,并由目标可靠度得到材料分项系数,提出不同强度等级下各类指标参数的取值。

康佩[6]2012年在《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在受弯、受剪、受压状态下的设计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活性粉末混凝土作为一种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的新型材料,其特殊的材料组成和力学性能使得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的破坏形态和承载能力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将这种新型材料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有必要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在常见受弯、受剪、受压状态下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在构件正截面受弯计算过程中采取等效原则,利用直线分布的弹性应力图代替曲线分布的弹塑性应力图,通过截面的平衡条件得到构件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并参考各相关规范提出了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建议式。本文采用软化桁架模型进行了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受剪承载力的理论分析,通过编制计算程序来分析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剪跨比、配箍率、纵筋率、翼缘宽度对构件极限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并参考各相关规范提出抗剪承载力建议式。在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压构件分析方面,本文采用与受弯构件相同的等效原则,利用平衡条件得到构件的极限承载力,推导出判别大小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方法,并参考各相关规范提出轴心受压构件和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建议式。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分别对上述叁类构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将公式计算结果、试验数据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本文建议式可以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提供参考。

谭彬[7]2007年在《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是RPC最基本的物理力学性能,是研究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和变形的主要依据,也是分析构件极限承载力和进行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时必不可少的材料本构模型的基础,通过单轴受压试验可以为RPC结构设计提供基本的力学参数。针对国内目前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不多的情况,同时配合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对其应力应变全曲线进行了研究。为了成功地测得RPC受压的应力应变全曲线,首先分析了已有试验方法的优劣,在试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用的试验方法,制作了刚性辅助架、变形测量架等试验装置,采用数据采集仪,在试验过程中不断总结压力试验机的操作方法,成功地测出了RPC受压的应力应变曲线。根据水胶比和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变化设计了多种配合比,并测得其应力应变全曲线。计算出全曲线的特征值,分析了特征值随水胶比和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变化规律,从而根据水胶比和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变化总结出不同配合比的RPC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关系。对全曲线的上升段和下降段进行了分段拟合,提出了一个形式较为简单、物理意义明显且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数学表达式。对试验数据的拟合结果表明,该公式参数求解简便,拟合结果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测得了RPC在反复加载作用下的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并与单调加载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反复加载曲线的包络线与单调加载曲线的形状基本一致,即加载方式对全曲线的形状影响不大。

郑文忠, 吕雪源[8]2015年在《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原则和技术,全面总结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构件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耐高温性能。分析表明,钢筋在活性粉末混凝土中黏结锚固长度计算时,钢筋外形系数比在普通混凝土中的大;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弯曲开裂应变为705×10-6~864×10-6,大于普通混凝土梁的80×10-6~120×10-6;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压边缘极限压应变4 100×10-6~5 500×10-6,高于普通混凝土梁的3 300×10-6;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截面抵抗矩塑性系数随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的增加而增大;由于斜裂缝两侧无粗骨料相互咬合,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试验值较预估值低;活性粉末混凝土相对于普通混凝土具有较强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碳化性能、抗冻融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在活性粉末混凝土中合理掺加纤维可有效预防高温爆裂。扼要介绍了活性粉末试点工程,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贾占坤[9]2014年在《RPC-NC迭合结构结合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活性粉末混凝土RPC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更加适应当代工程结构向大跨、高耸、重载和承受恶劣使用环境条件的发展需求。鉴于RPC材料较高的生产成本,本文提出了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迭合结构。对于RPC-NC迭合结构来说,两种材料能否合二为一良好地工作是此种结构推广使用的关键,二者结合面处的抗剪性能对这种新型构件的整体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RPC-NC迭合结构结合面为研究对象,对其抗剪性能进行探究性试验研究。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得到相关的结论:(1)本文对9块无侧压RPC-NC及27块有侧压RPC-NC迭合试件进行了推出试验,详细观察记录了试验现象,分析了RPC-NC迭合试件双面剪切试验破坏机理。并通过试验数据获得了试件剪应力-位移曲线,表明侧压力对推出试验有明显影响,有侧压试件第一破坏点的荷载值远高于无侧压试件,且在试件破坏后剪应力-位移曲线呈现加强上升段,与无侧压试件有明显区别。(2)通过对试验现象与数据的分析,发现无侧压力试件结合面抗剪强度随混凝土强度提升而增大,尤其是混凝土抗拉强度影响更为显着。(3)侧向压力对结合面抗剪强度具有显着影响,可使其大幅度提高。但随着侧压力的提升,结合面抗剪强度的提升逐渐减缓,因此推测侧压力对结合面抗剪性能的影响存在某一限值,超过该限值之后增加侧压力可能不会使其抗剪强度继续增加,但这一限值还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确定。(4)本文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RPC-NC迭合试件推出试验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将所得有限元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进行对比,发现总体吻合状况良好,但存在个别试件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出现偏差。造成这些偏差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原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差,离散性大,试件加载时存在一定的偏心,试验条件的影响等。

徐力斌[10]2018年在《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超高的力学性能和优异的耐久性能。RPC中钢纤维的掺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混凝土的延性,所以使RPC在众多工程领域中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钢纤维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下会发生腐蚀,从而会进一步导致内部钢筋的腐蚀,严重影响结构使用寿命和承载能力。因此,寻找其他种类高性能纤维代替钢纤维进行研究已成为时代所需。近年来玄武岩、聚丙烯纤维RPC作为一种新型材料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的出现提高了RPC增韧和阻裂的特性。目前对于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RPC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其本构关系还鲜有研究。因此,本文对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RPC的基本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成果如下:(1)以纤维掺量及混杂方式为影响因素,对单掺及混掺玄武岩纤维、聚丙烯纤维RPC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抗折强度试验及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RPC中单掺及混杂掺入玄武岩、聚丙烯两种纤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RPC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及抗折强度。玄武岩、聚丙烯纤维的加入对RPC抗压强度提高效果并不显着,但对劈裂抗拉强度及抗折强度的提升效果很显着。与不掺纤维RPC相比,当玄武岩纤维含量为0.15%,聚丙烯纤维含量为0.033%时,对RPC抗压强度提高作用最大为14.1%;当玄武岩纤维含量为0.15%,聚丙烯纤维含量为0.025%时,对RPC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提高作用最大分别为52.1%和26.14%。同时结合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对混杂纤维产生的作用进行了混杂效应分析,得出了最佳的纤维混杂方式。(2)对9组混杂纤维RPC试件进行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得到各组混杂纤维RPC试件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基于试验测得应力-应变全曲线,经过数学推导及分析拟合建立了混杂纤维RPC受压本构关系方程。同时对各组混杂纤维RPC试件的轴心抗压强度、峰值应变、泊松比、弹性模量等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了混杂纤维对各参数的影响规律。(3)对6组混杂纤维RPC变截面试件进行了轴心受拉性能试验,得到了各组混杂纤维RPC试件的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基于试验测得应力-应变全曲线,经过数学推导及分析拟合建立了混杂纤维RPC受拉本构关系方程。依据轴心受拉试验得到的结果着重分析了混杂纤维对轴心抗拉强度、断裂位置、峰值应变的影响规律。同时确定了劈裂抗拉强度及抗折强度与轴心抗拉强度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 李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性能研究[D]. 余清河. 长沙理工大学. 2008

[3]. 氯盐冻融循环与侵蚀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D]. 王月.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4]. 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应用研究[D]. 柯开展. 福州大学. 2006

[5]. 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原理及其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 王志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6]. 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在受弯、受剪、受压状态下的设计计算方法[D]. 康佩.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7]. 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研究[D]. 谭彬. 湖南大学. 2007

[8]. 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进展[J]. 郑文忠, 吕雪源. 建筑结构学报. 2015

[9]. RPC-NC迭合结构结合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 贾占坤.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10]. 玄武岩—聚丙烯混杂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徐力斌. 东北电力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  

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