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及其模型构建初探_隐性知识论文

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及其模型建构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能力论文,知识论文,企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知识管理杂志》(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主编Rory L Chase(2004)认为:“网络是所有知识驱动的战略的核心(Heart)……,网络是知识创造和扩散的引擎(Engines)。”[1]Rory L Chase所指网络是企业内外普遍存在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也称人际网络),他充分肯定了社会网络在企业知识战略和知识创造与扩散中的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因为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社会网络中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战略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建立在企业内外各种社会网络基础上的知识网络(如,知识社区、实践社区、特别兴趣小组、非正式网络、专家网络、战略知识联盟等)不仅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知识资源,更是企业挖掘其自身拥有的社会网络中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一项基本能力。

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研究是对企业知识网络问题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从社会经济视角研究情报学问题、特别是情报交流问题的深入和推进。因为情报是用来解决问题和指导行动的知识,人的隐性知识(如经验、技能、思想、直觉、判断等)更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情报。情报是(特殊的)组织通过(特殊的)行动而追求的(特定的)知识。知识性是情报的“自性”(Identity),情报的最本质内容是知识[2],是“激活了的知识”[3]。同时,社会网络也是情报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手段和媒介,因此,包昌火研究员(2006)认为,建立在社会网络基础上的人际情报网络是情报从业者获取、分析和传播非公开信息和隐性知识的重要平台[4],人际情报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网络,更是一种知识网络,它借助于社会网络传播、交流知识与情报。本文认为,企业知识网络能力也是企业的一项情报能力,是一种通过社会网络获取、交流知识,创造新知识并提供战略情报的能力。所以,把知识网络视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一项基本能力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企业情报力的扩张和提升。那么,什么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怎样构建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模型,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模型有哪些具体内容,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企业知识网络

要探求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企业知识网络的概念。本文在对国内外知识网络相关研究[5~7]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认为,知识是嵌入在各种社会网络中的基本要素,知识在社会网络中的流动和交易会加速其价值的开发和实现。知识网络不仅是企业的一种宝贵的、具有战略价值的知识资源,更是企业挖掘其自身拥有的社会网络中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一项基本能力。本文将其界定为:知识网络(Knowledge Networks)是一种获取、共享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资源,以创造新知识为目的的网络。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挖掘人的隐性知识的社会网络。相应地,企业知识网络(Enterprise Knowledge Networks)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获取、共享嵌入在企业内外各种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资源,以创造新知识为目的的网络。其本质是,利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挖掘寓于人的头脑中的、富于价值的隐性知识资源。

2 企业知识网络能力

本文认为,能力层面是知识网络的本质所在,本文将其称为知识网络能力(Knowledge Networks Capabilities)并将其界定为,知识网络能力是“建立在社会网络基础上,以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并创造新知识为内容,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动态能力集合”。相应地,企业知识网络能力(Enterprise Knowledge Networks Capabilities)是“建立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基础上,以企业内外的隐性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并创造新知识为内容,以创造企业价值为核心,以提升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的动态能力集合”。

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是一个战略层面的概念;是一个建立在社会网络基础上,以整个知识流程为核心的概念;是一个开发利用企业知识资源,特别是隐性知识资源,实现企业知识管理人本化战略(The Personalization Strategy)的概念。需明确的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是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8]的集合,是企业整合、建立、重新配置内外社会网络,充分、高效开发隐性知识资源,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动态能力。

这里需要区别的另一个概念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Andrew H Gold、余利明等就知识管理能力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建立了相关模型[9,10]。本文认为,知识管理能力和知识网络能力还是有区别的。知识管理能力论述了企业如何管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能力,但其侧重点更多地是管理显性知识,如知识收集、存储、融合、保护、扩散等。而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是从社会网络和知识交流、共享和创造的视角,探讨企业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问题。虽然知识网络能力包括对非公开(内部)资料等少数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利用,但主要还是论述建立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基础上获取、交流隐性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3 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模型

本文建构的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模型是一个概念性框架,如图1所示。图1表明,从内容上讲,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由企业知识网络基本要素(人、知识、社会网络和能力场)、企业基础结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信息网络)和企业知识流程(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等3个层面构成。3个层面是一个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层面,企业知识网络能力都不能形成和运行。其中,企业知识网络基本构成要素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基础,企业基础结构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保障条件,企业知识流程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核心。3个层面共同维系着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模型3个层面互为依托,共生共存的关系。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是企业知识网络的延伸和升华,是对企业知识网络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图1 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概念模型

在图1中,最里面的圆代表企业内部知识网络,包括决策层、研发部、市场部、员工等彼此之间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知识网络。在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中,员工个人之间、团队之间、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社会网络或者信息网络(内联网、QQ、MSN等),充分交流和分享企业和员工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最里面的圆之外和其外面的圆之内的部分是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供应商、消费者、其他企业或者竞争对手等组成的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而形成的企业外部知识网络。中间的圆之外和最外面的圆之内的部分是在整合企业内外知识网络资源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及其组成部分。

4 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模型的内容构成

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模型的内容由企业知识网络基本构成要素、企业基础结构和企业知识流程三个层面构成,每个层面又由各自不同的基本元素组成,本文将分别就模型的具体构成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4.1 企业知识网络基本构成要素

企业知识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知识网络的主体(人)、知识网络的客体(知识)、知识网络的骨架(社会网络)和知识网络发生作用的环境(能力场)四个部分。本文认为,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基本构成元素,建立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基础上挖掘和利用知识资源的网络才能称为企业知识网络,这是由四个基本构成元素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4.1.1 企业知识网络的主体:人

人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同样也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的主体。知识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网络[11],人也应该是知识网络的主体。人的合理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 (拥有知识的多少及知识的分布状况)、人的积极的、乐于学习和主动交流知识的心智模式(理解与看待“知识”的思维模式)以及人在社会网络中复杂的角色和位置(如“中心连接者(Central Connector)”、“边界扳手(Boundary Spanner)”、“信息经纪人(Information Broker)”以及“外围专家(Peripheral Specialist)”)[12]等主体特征都在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知识网络存在的结构和形式以及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形成和运行、有无与强弱。所以,人在企业知识网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1.2 企业知识网络的客体:知识

知识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3],它们是企业知识网络的客体,是人在社会网络中交流、共享和创造的客观对象。知识具有社会性,因为知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离开人类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知识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归于消亡。可以说,知识是嵌入在社会网络关系中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知识网络则是建立在社会网络基础上挖掘知识资源,特别是隐性知识资源的网络,知识的社会性是解释知识网络社会性的重要依据。另外,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特征。知识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因为知识是在个人和组织的社会化相互作用中产生的[14]。除社会性和动态性外,知识是有效行动的能力(The Capacity for Effective Action/to Act)[15,16],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知识更是一种行动能力,这种行动能力借助企业内外的社会网络,共同促成了企业的知识网络能力的形成。知识的社会性、动态性和行动性等性质在社会网络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些特性有利于知识在社会网络中进行获取、共享和创造。

4.1.3 企业知识网络的骨架: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由社会关系或某一特定类型的关系连接起来的节点(Nodes)或行动者(Actors)(个人或组织)的集合[17]。相关研究表明,“相对于数据库、文档柜等非人性的资源(Impersonal Sources)而言,人们更依赖于他们的网络获取信息,从事工作。”[18]实证调查也显示,“经理人面对困难的决策时,往往先咨询地位崇高的人士,利用他们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而非去数据库找答案。经理人利用文件所获得的知识只占1/3,其他2/3是从面对面的沟通和电话讨论而来。”[19]这些研究都表明,社会网络在人进行知识获取、共享等活动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企业内外的社会网络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知识的重要纽带,本文把社会网络形象化地比喻为企业知识网络的骨架。这是因为,企业知识网络是建立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基础上的,社会网络有力地支撑着企业知识网络这个躯体,如果没有社会网络,企业知识网络只能是一盘散沙,是由人及知识组成的零散的、无规则的、软弱的东西。离开社会网络,企业知识网络也就不能称之为企业的一种网络了,知识网络也就不可能形成动态的能力。

4.1.4 企业知识网络环境:能力场

虽然企业具备了主体(人)、客体(知识)和骨架(社会网络)等基本元素,但企业知识网络的最终形成,还需要另外一个元素,那就是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情境,促使上述三个要素发生关系,本文称之为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场。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场是建立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基础上,进行知识获取、共享、创造等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空间和环境。该空间和环境是与相应的知识网络相生相伴的,通过这个空间和环境,挖掘和利用嵌入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资源,特别是隐性知识资源,开发、培育和提升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本文认为,“Ba”[20]和“Cynefin”[21]这两个有关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概念是认识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场的基础,同时,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场要比“Ba”和“Cynefin”的概念更为宽泛。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场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个人间、团队之间、机构之间组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基础上的共同语境和空间,也包括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在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之上的知识获取、共享、创造和应用的空间和环境,见图2。

4.2 企业基础结构

企业知识网络基本构成要素要真正有机地整合起来,发挥作用,产生效力,还受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企业文化以及信息网络等基础结构因素的制约。国外对知识管理的调查显示,企业知识管理的五大关键成功要素中,企业文化排在第一位,占被调查总数的47.1%,组织结构与流程占29.8%,信息技术占27.9%[22]。本文认为,作为企业知识管理一项基本能力的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形成和运行也必然受到这些基础结构的影响,因为它们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4.2.1 组织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层级结构逐渐向扁平化、虚拟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s)结构应运而生。网络组织结构是一种知识密集型(Knowledge-Intensive)的组织结构[23]。网络组织结构将组织内外的人和知识彼此联系起来,有利于企业内外个人间、小组间、机构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的知识交流、共享、创造等知识管理活动的展开,从而形成基于网络组织结构的企业知识网络[24]。基于这种知识网络的企业知识交流活动就是一种企业知识网络活动,基于知识交流、共享和创造等企业知识网络活动而产生的企业能力就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所以,企业的网络组织结构是构成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基础结构之一。随着网络型组织结构的进化和发展,它演化出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球形结构组织(Spherical Structure)[25]、细胞组织(Cellar Organization)[26]、想象型组织(Imaginary Organization)[27]、无边界组织(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28]等。不管网络组织结构采用哪种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抓住“网络”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利用和开发在网络组织结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网络,利用这样的社会网络,促进知识资源(主要是隐性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和创造,培育企业自身的知识网络能力。

图2 “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场”示意图

4.2.2 组织文化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埃德加·H.沙因(Edgar H.Schein)认为,组织文化是某一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这一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运行良好且行之有效的模式,这一模式是组织新成员认识、思考和感受上述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式[29]。同时,他认为组织文化由“表象(Artifacts,人造物)”层(如,衣着、共同语言、办公室布置、礼仪等)、“宣扬的价值(Espoused Values)”层(如,公司共享的、清楚表述的信念、规范、人的行为准则等)、“基本假设(Basic Assumptions)”层(深层次的、共享的、隐性的假设,如,“公司荣我荣,公司兴我兴”等)三个层次组成,如图3所示。

本文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知识网络能力产生影响的过程也是企业知识文化形成的过程,见图4。该过程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指导和促成企业知识文化(企业文化的亚文化)的生成,而企业知识文化又是服从于企业整体文化的。企业知识文化的特性(诚信、乐于分享、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团队精神、工作热情、善于交往等)和企业文化的社会性共同为企业内外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获取、共享和创造等活动创造和提供了相应的知识文化情境。这种情境有利于企业内外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创造等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进行,进而有利于挖掘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特别是隐性知识资源,达到提升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目的。在上述过程中,企业文化是基础推动力,在企业文化的推动下,形成企业知识文化,进而推动企业建立在社会网络上的知识获取、共享和创造活动,所以,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基础结构之一。同时,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又会反作用于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完善和发展,这样在企业文化和企业知识网络能力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个良性的循环中,企业知识文化为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形成和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情境。

图3 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

资料来源:Schein,Edgar H.The Cor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Sense and Nonsense about Culture Change.Jossey-Bass,Inc..San Francisco,CA.1999

图4 企业文化与企业知识网络能力

4.2.3 信息网络

国外对知识管理的调查表明,对于知识传递来讲,调查对象掌握的最好方法是内联网(访问数据库、新闻组),占60.8%[30]。这说明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共享知识的基本工具。微软、IBM、毕马威公司、Bain & Company、Andersen咨询公司以及我国的联想等国内外大公司早已成功地通过互联网、内联网、在线数据库、客户讨论区、聊天室等信息网络实现了在线交流、获取企业内外的知识和经验。本文认为,信息网络(互联网、内联网、BBS、在线即时通信工具(如,MSN、QQ)、在线视频交流工具等)为企业知识网络的构建和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提升搭建了重要的平台。因为知识网络是建立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基础上挖掘知识资源的网络,而信息网络又是反映、连接和拓展社会网络的媒介和工具。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将企业内外的知识资源、特别是人的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资源,有机地联结起来,为企业知识网络中的成员提供即时地获取、共享和利用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平台。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的“虚拟团队计划(Virtual Teamwork Program)”[31]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建立一个跨越地理和组织边界的虚拟组织,达到将需要分享经验、技能和协同工作的员工、合作伙伴、承包商等内外关系联结起来,更快、更方便地共享知识,提高公司通过网络利用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4.3 企业知识流程

国内外部分研究者[32~34]从社会交流和人际网络的角度认识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他们把知识管理视为一个社会交流的过程(Social Communication Process)。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与其拥有者紧密相连,并主要是通过人与人的联系,获取、共享和创造知识。本文认为,企业知识获取、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造等与社会网络密切关联的知识流程或环节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核心,因为企业知识获取、共享和创造等知识管理环节是嵌入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之中的活动,这是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社会属性的重要反映和体现。

4.3.1 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首要能力,该项能力就是企业利用其内外社会网络获取知识资源的能力。知识获取是企业内部员工个人之间、团队之间、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获取知识能力的集合。

企业通过内外社会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受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35],特别是通过社会网络的学习能力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其学习能力正相关。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其自身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这是因为企业的学习能力与企业获取知识的能力源于企业的学习过程和企业知识获取过程的统一。

企业内外社会网络的强弱[36]也对企业的知识获取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的弱关系和强关系在获取知识方面各有其适用性和相应的优势。一般地讲,弱关系有助于发现新的知识点,强关系则有利于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知识拥有方所拥有知识的价值与所拥有知识的可获得性是影响知识获取的又一重要因素。从所要获取知识的价值和可获取性的关系来看,企业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在所要获取知识的价值性与所要获取知识的可获得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协调好所要获取知识的价值和可获得性这两者的关系,才能通过企业内外的社会网络有效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企业才具备较好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4.3.2 知识共享

与企业知识获取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是企业通过社会网络共享知识的能力。说两者密切相关,是由于两者都是以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传递活动和过程为基础;说两者有所区别,是因为知识获取主要是在知识拥有方到知识需求方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力,而知识共享则是在知识拥有方和知识需求方即时双向交流和传递彼此感兴趣的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能力。所以,知识共享与知识获取相比,范围更广一些,程度更深一些。本文认为,企业知识共享是企业内部员工个人之间、团队之间、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共享彼此感兴趣的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的能力。

知识拥有方对知识的不健康的心智模式,如习惯性防卫心理[37]、囤积和垄断知识的私欲[38]以及“非此地发明(Not Invented Here)”综合征[39]等,都不利于知识共享能力的生成;同时,知识拥有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助于知识网络能力的形成,因为信任是社会网络中的一种“润滑剂(Lubricant)”[40]和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的“粘合剂(Glue)”[41],它能够使知识拥有方和知识需求方之间的社会网络更加平和、亲善,在相互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共享彼此的隐性知识、提高双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另外,企业内外社会网络的强弱[42]、网络路径的长短与网络中的联系是直接联系[43]还是间接联系等社会网络的实际存在状态也对知识共享产生重要影响。

4.3.3 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是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社会互动过程,是在人与人的思想不断碰撞、震荡和摩擦中,产生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利用社会网络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是企业知识网络的核心。所以,企业知识创造是指企业内部员工个人之间、团队之间、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在交流、转换和共享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人是企业知识网络的主体,人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大小和强弱,特别是那些既有广泛联系、又对企业知识管理活动非常热心的知识活动家(Knowledge Activists)。知识活动家又被称为“知识网络的奋斗者(斗士)(Champions for Knowledge Networks)”[44],他们能够帮助建立隐性知识得以释放的必要的空间和关系,同时,对知识创造的过程有所助益。这些人就像“蜘蛛”一样游走于企业内外存在的各种社会网络中,并且能够把这些社会网络重新协调成一个有机的、具有强度的创造新知识的网络。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见解、观点和问题,促使这些不同的思想相互摩擦,产生创新的火花,使网络成为创造新知识的发源地。

知识创造是一个社会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谈(Conversation)和对话(Dialogue)是人们之间知识创造活动的“触发器”,是实现交流思想、分享隐性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最好、最有效的机制之一。这是因为,一方面,交谈和对话是“共同学习的交互过程(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Learning Together)”[45]。在共同学习的交互过程中,企业成员的隐性知识在高度信任的氛围中为其他成员相互分享,成员间进一步运用隐喻、类推和语言等方法,提出新的观念、思想,形成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交谈和对话可以释放个体参与者的创造力,并能激起超出个人智力范围的知识创造活动[46]。

知识创造还受社会网络密度大小的影响,紧密型网络有利于渐进性知识创造(Incremental Innovations),而激进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s)往往产生于松散的网络(Sparse Networks)[47]。因为在松散的网络中有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新奇的创新思想和观点,这样的观点会为企业知识创造带来意外的收获,从不同的视角激发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从本文构建的企业知识网络能力模型看,一方面,该模型是一个较为粗糙、不很严谨的、概念性的、定性的框架模型,尚需进一步推敲、锤炼和验证,特别是定量分析与验证。同时,也需要我们从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出发,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该模型。另一方面,该模型是对企业知识网络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推进。该模型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认识企业知识网络,有助于我们从能力视角看待企业的知识网络问题,通过企业内外普遍存在的知识网络更好地挖掘重要的知识资源,特别是隐性知识资源,构筑企业的知识竞争优势。

收稿日期:2007年7月4日

标签:;  ;  ;  ;  ;  ;  ;  ;  ;  ;  ;  ;  

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及其模型构建初探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