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初探--基于对广西8所高校的调查_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问题初探——基于广西8所高校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社会工作论文,所高校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3)03-0130-08

一、引言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纷纷暴露出来,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迫切。特别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①的决定以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政策、意见和措施,极大优化了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当然也促进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广西区内,由于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所以相关研究成果非常罕见,尚未有人对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对广西8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普通高校的调查为依据,描述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概况,在此基础上发现主要问题,探明基本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二、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目前广西全区拥有各类高校74所,但普通本科院校仅占28所,只有10所本科院校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或之前,其它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本世纪初由各地市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从2000年至今,广西共已有8所普通院校以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或公共管理学为依托,陆续成立了社会工作系或专业(见表1),发展速度应该说是比较快的。

但是,由于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不多,生源状况不太理想,所以招生规模也较小。从表1可以看到,实际招生人数基本上都小于计划招生人数。而且,在所录取的学生中,第一志愿报考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数很少,绝大多数都是第二至第五志愿或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以广西大学为例,从2006~2012年,每年录取人数与第一志愿考生人数的比例依次为36∶1、51∶3、52∶5、54∶4、49∶5、45∶4和44∶8,只有两个年度超过10%,直至近三年来第二、第三志愿报考人数才有所增长。

(一)教学条件和设施方面

1.师资队伍人数少,专业不太对口,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任教师只有75人,每校平均不到10人,其中有47人来自社会学、社会工作、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另有28人是从其他非相关专业转行的。而且,学历方面,只有26人具有博士学历,43人是硕士学历、6人是学士学位;职称方面,只有教授9人,副教授23人,讲师36人、助教7人。

2.研究基础薄弱,实务经验普遍欠缺。促进社会工作学科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研究相长。从表2可以看到,近5年来全区8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任教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项目很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虽然发表了130篇论文,但其中多数都是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而非CSSCI期刊上,影响力相当有限。另外,这些项目和成果的分布很不均匀,而且绝大部分与社会工作缺乏直接的关系。

3.教学设施不齐全,实习基地难以满足专业化的需要。目前虽然已有5所院校陆续建立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其余3所也正在筹建实验室中,但是由于每个实验室一般只投入20~30万元,所以大都存在设施不完备、不配套的问题,致使使用率偏低。

4.专业图书普遍缺乏。迄今为止,各高校的资料购置费都是统一划拨给学校图书馆和各二级学院资料室,致使社会工作专业资料建设缺乏专项经费支撑,积累速度很慢。

(二)教学、培养与就业状况

从教学方案上看,全区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都强调要以规范合理、求实拓新为原则,以锻造特色专业为目标,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就广西而言,虽然各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都各有侧重,但总体方案相差无几,与国内多数院校也大同小异,这种情形实际上是由国内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制度环境所致。所以,如何在满足合法性要求的前提下,突出“中国—东盟”概念,彰显民族区域特征,强化理论基础,拓展实务领域,创新工作方法,仍是全区各院校社会工作专业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从培养过程上看,各个院校一是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活教学过程。二是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实务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分别以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实务能力,既要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实务工作的时间超过800小时,又要定期总结分享,尽量提高实习内容和过程的专业化程度。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从2008~2012年,全区8所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共获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4个,自治区级项目12个,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4篇(见表2)。四是注重思想品格教育,培植社工精神。区内各院校都以专业教育为切入点,把学生人格教育与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结合起来,尽力促使二者相得益彰。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可谓喜忧参半。近三年来,大部分院校毕业生升学人数逐年有所增加,一次就业率(每年8月31日前)也基本达到90%以上,但大多数都不是从事专业社会工作。而且,那些以社会工作为职业的毕业生普遍出现两种形式的“流失”现象:一是地域性流失,即广西高校培养的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向外省,特别是广东。除了地缘因素,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广东的区域现代化水平远高于广西,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也居于国内前列,薪酬水平较高,职业声望较好,故而对广西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形成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转业性流失,即放弃社会工作职位,转入其他行业谋生。这种情形多发生于一线社工队伍中,主要原因是不少从业者认为工作强度太大,发展空间太小,所以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转行的机会。

(三)良好的发展趋向

1.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主动。为了开阔师生视野,提高学术品味,区内各院校社会工作专业都越来越重视同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主要形式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系讲学、举办学术会议、选派教师外出进修、攻读博士或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等。以广西大学为例,五年来分别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近20所国内外著名高校邀请知名学者来系讲学;几乎每年都主办或联合主办一次中等规模的学术会议,如“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在北部湾规划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08年8月)、“新形势下的社会学理论创新暨中国—东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2009年11月)、“桂台社会工作论坛”(2010年7月)和“中欧社会工作发展论坛”(与欧洲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2011年11月)等;每年选派一名青年教师到外校攻读博士研究生,大部分青年教师每年有一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明爱社会工作服务部开展持续性的合作研究等等。此外,从2011年开始,每年还选派10名本科生、3~4名研究生赴香港进行短期学习与交流。除了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这方面工作也开展得较好,如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就成功举办了“华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年会”。

2.区内同行联动机制逐步形成。2008年以前,区内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之间联系不多,现在情况已有较大改观。无论在教学科研方面还是社会服务方面,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都逐步增多,这在驻南宁市高校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

3.研究生教育的出现,把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率先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MSW)授予权,次年开始招生;2010年,广西师范学院也获得MSW授予权,2011年开始招生。迄今为止,两校总共已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五十余人,其中近二十人已毕业,这是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一个较大的突破。

三、当前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十年来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速,但同国内很多省区相比却明显落后,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既有一些普遍性问题,如“后生快发”、“师资滞后”和“拿来即用”的问题(文军,2009),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的关系问题(向德平,2008),理论研究滞后问题、实务培养能力较弱问题、区域差别问题、民间参与不足问题和专业认同问题(文军,2009)等等;也有广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共同面临的区域性问题,还有各个院校面临的不同具体问题。这里主要讨论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政策支持和执行力度问题

当前广西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就是实践推进速度很快,理论研究和教育水平却非常滞后,致使“社会工作泛化”现象相当普遍,长远上很不利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理论上讲,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既要努力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在各个领域的开展,又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扩大培养规模,改善培养结构,提高培养质量。问题是,目前直接参与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18个党政部门之间不仅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且基本职能也各不相同,各部门一般都倾向于把资源尽可能多地投入到与自身工作范围有关的实务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部门之间虽然也会产生一些横向沟通关系,却难以形成一种比较紧密的、直接的分工合作关系。这也意味着区内高校时下从横向获取促进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资源的渠道仍然相当有限并且狭窄。从纵向政策支持方面看,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民政厅、教育厅等18个部门虽然于2012年9月联合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②,但具体如何操作仍存在不少障碍。另外,作为高校业务主管部门,教育厅为保证各个学科和专业制度环境的一致性,至今没有出台任何旨在促进某一学科或专业发展的专门文件,只是规定新设专业三年内可以申请一笔数额不等的学科建设经费。可见,如何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和执行的力度,分别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仍是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之一。

(二)群众基础问题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公众的普遍认同度和积极参与度。但从广西的实际情况上看,这种社会氛围不仅尚未形成,而且还存在一些相互关联的不利因素。首先,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度普遍较低。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近几年来录取的大多数新生及其家长对本专业性质、课程体系、就业方向和前景等等都很不了解,因此很多学生入学后都感到迷惑不安。其次,对一线社工的职业认同度不高。由于对本专业不太了解,加之受传统文化和现行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体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机关单位内设置的专业社会工作职位的认同不会存在大的障碍,但对那些难以进入体制内的、需求量最大的一线社工的认同度却非常低。第三,“搭便车”的心态相当严重。笔者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向一些熟人简单介绍社会工作的功能、理念和方法,绝大多数人听后都表示应该大力推展这项事业,但问及将来愿否让自己的子女或亲友从事这项工作,大部分人都作出否定的回答,不少人还表示要“把机会让给别人”,很值得玩味。第四,志愿者规模小,结构单一,服务范围比较狭窄。近年来广西区内志愿服务活动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有的活动如“八桂义工”还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但总体上看,参与的人数相当有限,大多是来自高校的青年志愿者,而且主要是参与党团系统或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项目,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专业社会工作缺乏直接联系。

(三)民间组织参与问题

国外和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的经验都表明,民间组织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积极参与,会间接刺激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但从广西目前的情况看,民间组织的数量相对不多,规模普遍很小,服务对象范围窄、人数少,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也普遍不高。更重要的是,虽然政府政策层面上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工作的发展,但双方都没有找到一种规范、稳定和高效的参与机制。这就使民间组织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大,与高校开展有关合作的冲动不强。

(四)高校内部资源配置问题

目前区内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基本特点是“扶强不扶弱”,因为这样能够更好地体现效率的原则,结果就形成了高校内部学科、专业发展的“马太效应”。尽管高校有关决策者基于合法性的考虑而不愿直接、公开地承认这一点,但它的确是高校内部资源分配的真正机制。客观地说,这种做法包含相当大合理性,但问题也非常明显。首先,一个学科、专业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跟它的办学历史有关,一般是历史越长,各方面积累也越多,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反之情况亦反。其次,衡量一个学科、专业的强弱,主要应该采取同类比较的方式,不应该一味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比较。再次,一个学科、专业的重要性程度的高低及其影响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所以,对于像社会学、社会工作这样一些已被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和影响力的学科、专业的发展,有必要打破常规办学思路。

(五)师资队伍职业素养问题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学科建设的水平取决于学人队伍的素养。由于广西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校内学科、专业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吸纳资源的能力不强,所以教师职位升迁速度较慢,声誉等级较低,生活待遇也普遍不高,很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懈怠的现象。同时,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训练,所以专业教学和科研能力都普遍较弱。正因为如此,学人队伍内部必须形成一种专业自觉的氛围,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积极奉献的精神克服职业懈怠,以刻苦钻研和团结互助的方式提高业务水平。

四、促进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

从理论上讲,要妥善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必须对这个问题的性质及其缘由作出准确的判断。尽管当前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十分错综复杂,但总的来看,这些问题可以归为两大类:一是源于制度环境的问题;二是源于高校内部的问题。与此相应,目前应该分别从两个层面着手去解决问题:

(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层面的工作

1.加强统一领导,避免各自为政,抑制社会工作泛化情况的发展。尽管广西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但在具体落实《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相当高,衔接工作难度比较大,真正做到步调一致十分困难。降低管理和协调的成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把培养指标直接下达到各有关部门,并且由其具体负责社会工作实务在相关领域的拓展。但这种做法难以保证各部门不自行其是,更难以控制实务领域中社会工作泛化的倾向。因此,我们固然应该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但更应该看到社会工作是一项整体性的社会事业,应该进一步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实施和管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参照广东经验,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对全区社会工作事业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夯实群众基础。鉴于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知晓率低、对一线社工职业认同度低的实际情况,有必要采取诸如案例分析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现代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方法和功能,努力营造一种“人人关心社工,个个支持社工”的良好社会氛围。从现阶段以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参与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应该加强与宣传部门合作,最好能够联合成立一个对外宣传小组,一方面及时报道全区各地社会人才队伍建设与实务工作的进展和经验,另一方面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辟社会工作专栏,以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为主要媒介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

3.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步伐,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按照有关部门的部署,到2020年,广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要达到8.5万人,其中30%以上要经过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取得社会工作者水平证书③。要真正培养出这样一支大规模的人才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就必须相应建立一套比较合理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广西过去在这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效果不太显著。究其原因,除了区内财政比较困难、投入不足之外,主要是因为对社会工作岗位的定位比较模糊,对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类别和数量缺乏比较精确的估计。为此,应该改变按一定数量人口配备若干社会工作者的做法,首先应该对目标人群进行细分,以确定其基本需求的类别和数量,并按轻重缓急排序。其次是确定各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数量和开发的顺序,出台岗位聘任标准,建立包括薪酬、福利待遇、奖惩在内的激励机制。再次是编制投入预算,从财力上确保相关制度的运作。

4.推动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化进程,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的运作模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明确提出了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化,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的运作模式。为此,政府应确定一条基本的思路,即在购买服务或提供财政支持的时候,向服务机构提出各种制度化的要求,引导它们逐步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轨道。具体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根据需求评估的结果编制投入预算,然后按照需求类别、目标人群数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立项并公开招标。二是设置投标门槛,重点考量投标单位是否具备法律上的合法性,是否按照职业标准设置一定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并将人员落实到位,是否具备维持机构日常运作的资金、物资设备及其它必要条件,是否拥有一个富于热情、善于合作的志愿者团队。三是由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审委员会,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项目评审制度,规范评审程序,引入竞争机制,淡化行政色彩,防范投机行为,降低决策风险。

5.切实加大对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投入,改善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条件。虽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支持区内相关高校开展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具体目标和投入方法,但在整个文件中既看不到这些投入何时兑现,也没有说明投向各高校的份额。本来,地方政府对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整体投入就相对不足,如果不切实追加投入,各高校将很难在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不仅要给高校压任务、下指标,而且还要在政策和资金设备上提供必要的保障。眼下当务之急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开展一次比较科学的调研活动,对全区未来10年乃至20年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趋势及相应投入的变化进行预测,然后尽快在此基础上拿出一套比较可行的投入预算方案。

(二)高校及其业务主管部门层面的工作

1.加强对社会工作学科的规划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

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科独立发展的进程。应该支持有条件的院校成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院(系),为学科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二是准确领会《社工意见》的精神,参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围绕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制定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学科发展的稳定性和有序化。三是调整培养层次,改进培养方式,扩大培养规模。鉴于目前区内有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式单一、培养规模较小的现状,应该尽快启动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恢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的评审工作(此项工作在广西已暂停两年,原因不详),鼓励有关高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四是创新师资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业务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要出台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中青年社会工作高层人才来校工作。尤其是对那些有所成就的特殊人才,应该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允许他们在完成必要工作量的前提下有充分的自主性。

2.改革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凸显民族区域特色

全区各高校应该在与国内通则接轨的前提下,根据本区域的特点和本校的优势确定一些主要的专业方向,并循着这些方向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突出实践环节,注重民族特色。为了确保这项任务的完成,各高校应该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需求的主要领域及其特点,积极探索适合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为本区域社会建设服务。

3.倡导新型成就理念,培植社工精神,提高专业认同

社会工作者只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不能从服务对象身上谋求利益或未来的回报。这就意味着以社会工作为职业的人既不可能拥有公共行政权力,也不可能通过职业行为获得很高的经济报酬。因此,在很多人看来,社会工作可以成为一种高尚的职业,但很难成为一种给人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的职业。也因为如此,各高校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进行人道主义教育,倡导“助人就是成功,博爱乃为快乐”的新理念;另一方面应该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现代社会职业体系的类型和特点,客观分析社会工作职业的性质、地位和发展趋势,逐步提高他们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程度。

4.加大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除了努力向外争取资源,各有关高校首先应该充分意识到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是实务性很强学科,所以应该按有别于一般文科专业的方式编制经费预算。其次应该充分考虑到广西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科起步晚、基础差的历史特点,组织一定量的专项资金,重点解决现有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引进、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再次是对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进行分解,然后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投入相应的经费,以确保完成各项具体任务。

当然,要把以上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仍然存在着不少更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但笔者深信,社会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精神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无论如何都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扎扎实实地开展相关工作,逐步消解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促进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广西社会建设输送大批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

注释:

①参见中共中央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

②参见桂组发[2012]5号“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第8页。

③参见桂组发[2012]5号“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第8页。

标签:;  ;  ;  ;  

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初探--基于对广西8所高校的调查_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