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论文_王朝颖,杨仲坤(通讯作者)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201700

摘要:目的:在对急性脑梗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时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的方式,对其扩散与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对缺血半暗带治疗的时间窗进行推断,并通过DTT的技术对皮质脊髓束同肌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共计142例,对其进行常规的MRI、DTI检验以及扩散加权成像的检验方式,并对各期患者病灶平均的扩散系数,相对各向异性系数,部分各向异性系数以及容积比的值进行测量,并对其中的20例患者应用三维白质纤维重建的方式。结果:在不同的梗死时期,患者DCavg的均值分别表现为:(0.275±0.022、0.349±0.019、0.465±0.023以及0.538±0.035)×10-3mm2/s,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地降低、逐步地回升 并趋向假正常化,其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01);FA、1-VR以及RA的值在超急性期呈现出轻度的升高,并在之后呈现出不可复性的降低,急性期与超急性期患者的病灶中心同边缘区在DCavg、FA、1-VR以及RA的差异方面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的DCavg、FA、1-VR以及RA值具有着特征性的演变规律,急性期以及超急性期患者病灶的边缘区可能是缺血的半暗带组织,对患者治疗的时间窗可以延长成为24小时,DTT技术对于临床以及判断的预后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MR扩散张量成像;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治疗时间窗

在全部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之中,有75%为脑梗死患者,其具有着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严重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情况造成了危险,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如果能够在早期将疾病检查出来并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通过对142例患者应用DTI的检验方式,并对其临床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共计142例,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与研究,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性的DTI以及MRI检查。142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8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年龄在44岁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2.5)岁,对临床影像学的表现以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4期,16例患者为超急性期,患病时间在12小时以内,42例患者为急性期,患病时间在12小时至24小时之间,60例患者为亚急性早期,患病时间在1天至3天之间,24例患者为亚急性晚期,患病时间在3天至7天之间,其中有12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进行复查。

1.2方法

常规的MR检测:所有的患者均进行MR的检查,主要包括轴面以及矢状面液体衰减的反转恢复,冠状面与轴面快速的自旋回波以及扩散加权成像,层间隔为1.5mm,层厚为6mm,视野为24 cm×24 cm[1]。

DTI:所有的患者进行进行DTI检测,对患者进行13个方向扩散的权重采集,激励次数为2,层间隔为1.5mm,层厚为6mm,视野为24 cm×24 cm。DTI图像在经过处理之后应用相应软件对平均扩散系数图、相对各向异性系数图、各向异性系数图以及容积比图进行重建[2]。

对20例病变的患者应用三维白质纤维重建的方式,并将采集到的DTI数据传送至相应的处理工作室,应用纤维束成像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对于本次研究应用SPSS统计学的软件对健侧同病侧、边缘区同病灶中心区的一系列参数应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于不同时期的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应用方差进行分析,当P<0.01时可认定组间的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3]。

2.结果

2.1病侧同健侧各项参数值的变化情况

84个缺血病灶灰质的ROI以及78个缺血病灶白质的ROI同健侧正常组织在各项参数方面的对比具体如下表1、2所示。灰白质患者病侧的DCavg值较之于健侧具有着一定的降低,其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01);白质的缺血病灶较之于灰质的缺血病灶DCavg值也出现将其,其差异也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1)。

2.4 20例进行三维白质纤维重建的患者

经过治疗,结果表明,10例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并未出现中断或受压的情况,临床中也并未出现肌力缩减等症状,4例患者仅具有着皮质脊髓束受无破坏或者中断的情况,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肌力出现了较为理想的恢复情况,6例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出现破坏或中断的现象,经治疗,其肢体的症状并无恢复。

3讨论

3.1脑缺血性病变的DCavg改变

缺血的急性期与超急性期患者大多处在血管源性水肿的早期或者细胞毒性水肿期之中,患者细胞的外间隙以及细胞肿胀明显地缩小,水分子在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障碍,对扩散程度进行反应的DCavg值明显出现降低,在亚急性的早期与晚期,患者处在血管源性水肿期之中,组织的含水量较之于以往出现了明显的增加,水分子的扩散程度较之于以往也出现了增加,DCavg值逐渐地恢复正常并逐渐地出现了假正常化的情况[4]。

缺血白质的DDavg值的降低较之于灰质显得更加明显,主要有以下原因:(1)缺血组织的血供同代谢需要并不十分匹配;(2)缺血性损伤组织病理的应答类型以及严重性并不相同;(3)导致扩散与改变的组织在病理学机制方面并不相同[5]。

3.2脑缺血性病变患者FA、RA以及1-VR的改变

超急性期患者的FA、RA以及1-VR值较之于对侧出现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为:人体内水分子的运动突然地停止,水分子本身的扩散能力明显地下,甚至为零,与其相对应的各向异性系数的扩散最为明显,接近1。

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以及亚急性晚期患者的FA、RA以及1-VR值表现出不可恢复性的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细胞内部的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组织的微观结构丧失的正常的顺序,进而更进一步,发展成为组织性的坏死,造成各项异性系数显著性的降低[6]。

经过总体的观察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Cavg、FA、RA以及1-VR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经历三个阶段:(1)DCavg急剧地降低,FA、RA以及1-VR值则出现升高;(2)DCavg降低,FA、RA以及1-VR值也开始出现降低;(3)DCavg在假正常化与液化之后开始升高,FA、RA以及1-VR值继续降低[7]。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的DCavg、FA、1-VR以及RA值具有着特征性的演变规律,急性期以及超急性期患者病灶的边缘区可能是缺血的半暗带组织,对患者治疗的时间窗可以延长成为24小时,DTT技术对于临床以及判断的预后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培毅,梁晨阳,林燕,等.脑梗死前期脑局部微循环障碍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08).

[2]邱明国,王健,谢兵,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颅脑疾病的初步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3).

[3]司徒卫军,朱云龙,谭长连.扩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结构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9(12).

[4]王诗成,孔抗美,齐伟力.扩散张量成像在颈脊髓的临床应用研究[J].广东医学.2008(12).

[5]路阳,洪楠,杜湘珂.正常人脑白质纤维结构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医刊.2005(03).

[6]李智勇.扩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06).

[7]曾春,李咏梅.多发性硬化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20).

通讯作者:杨仲坤,女,51岁,超声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山青浦分院,研究方向:妇产及心脏方向超声。

论文作者:王朝颖,杨仲坤(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MR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论文_王朝颖,杨仲坤(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