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信思想研究-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文

理论自信思想研究
——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罗维维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自信思想,它提出理论自信科学来源、理论自信的特征以及实现理论自信的方法。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进入新时代重要命题,因此,重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理论自信的思想对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理论自信;启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著作。“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是彻底,就能说服人”是《导言》关于理论自信的著名论断。在马克思看来,理论自信既包括理论的彻底性又包含人民性,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是令人信服的理论。“理论自信”是一个复合词,既是指一个政党对其自身理论的充分肯定与相信,对其发展和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指这个国家或政党的理论能够吸引、感召、凝聚人民群众并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服[1]

一、理论自信的来源

《导言》初步确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理论自信的科学来源。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对德国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敏锐觉察到黑格尔哲学与德国现实情况相脱离,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怀疑。为此,马克思对前期思想进行清理并总结写下了《导言》。宗教是德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当时,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谬误把德国带进极端,已经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发展,成为德国人解放的束缚。马克思不仅对宗教进行批判,同时也对德国的法律及德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进而揭露和摧毁唯心主义的错误阶级立场,初步形成了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都是在《导言》初步形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上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理论自信的特点

《导言》蕴含自信的理论应具有革命性特点的思想。马克思的政治主张并未受到当时执政党重视。在此种情况要想获得理论话语权,实现理论自信,那么理论需要凝聚人心,推翻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急需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当理论内容能够被无产阶级理解认同信服支持时,无产阶级才会自觉地把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导言》通过分析哲学理论与无产阶级斗争的内在联系,认为自信的理论是具有革命性的,无产阶级应把其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运用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这种自信的理论经无产阶级掌握后能变成推动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

1.2.1 采样点布设。根据烟台市农业局提供的该地区苹果园分布现状的详细统计资料,结合当地各苹果园所处地形、分布面积、肥力状况和管理状况等,同时考虑苹果园分布的集中情况进行布点疏密调整,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选取能代表临近大片果园状况的果园作为具体的采样点,确保采样点覆盖了烟台市苹果园现有分布区,最终确定采样点 304个。

三、实现理论自信的途径

自信的理论是能够掌握群众的。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党要想自身理论令人信服,实现理论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增强自身的理论自信。

在汽车行业中,塑料是使用最多的非金属材料.其种类颇多,可分为:高分子塑料、复合塑料、塑料合金以及纳米塑料和生物塑料等.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理论要想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实现理论自信,离不开理论宣传教育。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出了如何做好理论教育方法——“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在这瞬间,这个阶级和整个社会亲如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真正是社会理性和社会心脏”。加强理论教育增强理论自信可分三步走:一是“激起热情”也就是说理论宣传教育激起他们对革命的热情,能够鼓动群众;二是“亲如手足”、“打成一片”,即理论教育的感召力,能够吸引群众,能够营造全体一致的舆论;三是“付诸实践”。人民群众是将理论的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主体,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转化到革命实践中去。通过人民群众进行理论宣传教育,以增强理论的感召力、引导力、凝聚力,最终实现理论自信。《导言》中蕴含的宣传鼓动思想在今后马克思理论教育中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提高理论说服力增强理论自信

一个政党的存活依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吸引和赢得人民群众,必须要提高政党理论说服力。马克思在《导言》强调:“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是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表明理论既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一个政党的理论把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需求作为重要思想内容,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判断理论是否代表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需求,那么这个政党的理论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凝聚力,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服。同时,人民群众一旦掌握了这一理论,就能将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虽然没有在《导言》中提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的论断,但是已经意识到人的利益需求直接体现着其对理论的态度,理论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要形成了理论自信源泉与动力[4]

(三)加强理论教育增强理论自信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是实现理论自信的基本途径。《导言》批判了德国实践派和德国理论派。前者认识不到哲学的重要性,没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后者缺乏实践性,忽视了“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理论和实践缺乏统一性导致当时德国哲学理论的发展领先于欧洲各国,但德国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侏儒。理论是由人对客观世界反映地总结凝炼而形成的。这种理论既包含真理的成分也包括谬误的观点,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对理论进行批判与扬弃,进而形成科学的理论。而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群众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在《导言》中彰显的理论与实践统一性思想一直贯穿于其理论发展的始终。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人的思维的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证明。《共产党宣言》刚问世,就被运用到工人革命中,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正是其理论自信的生动写照。

四、理论自信的启示

《导言》中所蕴含的理论自信思想,为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把理论转化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重大成果。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受多元的社会思潮影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出现了一些阻滞,主要表现在部分人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等。因此,重温《导言》关于理论自信的思想对增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具有积极意义[5]

匆匆那年,我们三人都曾身陷这样的藩篱,所幸谁都没有允许伤痛长久,而是在对一个人的信仰中以梦为马,扬鞭前行,把苦涩的暗恋写成了甜美的诗。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加强理论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正确把握前进方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性,把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以自信的姿态迎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再者,人民是理论自信的判定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其自身理论的自信,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认同。加强理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自身的理论素养。理论内容要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理论教育要贴近人们的生活,贴近实际,与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是令人信服的理论。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C].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永华,付高生.坚定“人民”概念理论自信[J].理论月刊,2018,(03):5-10.

[3]吴 波.习近平理论自信系列重要论述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6):20-25.

[4]李 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形成[J].前线,2017(10):47-51.

[5]唐土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阻滞性因素[J].求索,2017,(08):54-60.

【中图分类号】 B-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9)02-0078-02

【作者简介】 罗维维(1988-),女,广东兴宁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现代问题研究。

□编 辑/李 勇

标签:;  ;  ;  ;  ;  ;  ;  

理论自信思想研究-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