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论文_刘雪莲

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论文_刘雪莲

(渠县青龙乡中心学校 渠县 6352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那么,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肤浅思考与初步探索。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二、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

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

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

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转变教师角色。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主动汇报,交流学习;互相讨论,及时评价;大胆发问,鼓励创新。

四、让学生思维插上想象翅膀

想要提高阅读能力,融入文章故事情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就要求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敢于联系,勇于思考,能真正走进文本,用心去感悟文章所表达的内涵。例如在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教师往往将引导重点放在学生对父亲行为的感悟上,引导学生去体会父亲的伟大与博爱,让学生去体会父亲是怎样“了不起”,但这正好也造成了教学失误,阻碍了学生对文章正确系统的理解,实际上,这篇文章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同时也不可以忽略儿子的行为,只有将父子两人结合在一起,才能读懂作者的心声。在学习中,笔者首先会让学生对文章先有一定的概念和整体理解,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废墟下是一幅什么场景呢?阿曼达在废墟下面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对同学说些什么?阿曼达如果让同学先出去有可能发生什么状况?让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联想,同学们相互交流最后想到阿曼达可能告诉自己一定要向爸爸一样坚强,相信自己的父亲;在同学先出去后,废墟可能会因为余震坍塌,阿曼达自己的生命将面临威胁。学生们在想象中情不自禁的被阿曼达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脑海中阿曼达的英勇行为已经挥之不去,从内心深处真切感受到阿曼达的伟大和了不起。这样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层层挖掘,融入文章所设情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但可以深化感悟和体会,同时“以情育人”,这更是对学生的一次精神品质的教育和心灵的升华。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作者:刘雪莲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  ;  ;  ;  ;  ;  ;  ;  

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论文_刘雪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