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若干特点_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若干特点_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几个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新生代论文,农民工论文,意识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将自身定位为城市的打工者,这种角色定位和认同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的心理已经从上一代农民工的“城市过客”的心态变成了“城市主体”的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走出乡村来到城市寻求就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开始了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农村外出务工队伍的主力军。本研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周岁之间、1990年前后接受基本教育、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处于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构建的时代背景下,在流动趋势、就业状况、权益维护、价值观念、社会认识、未来愿景等方面体现出较大的差异。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愈加凸显。

走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心,了解其思想意识特点,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基础。本文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北京市、山东省、成都市和唐山市四省市青年农民工进行的抽样调查和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委的相关调查为依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意识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求职期望值较高,在工作中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1.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更强调获得尊重。调查显示,有78.6%的青年农民工认为“尊重比收入更重要”。上一代农民工选择工作更为注重收入高、工作的稳定以及基本的社会保险,而新生代农民工把自己的人格看得更重。这是社会进步、物质逐渐丰富的客观条件在起作用。由于经济压力逐渐变小,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中的发展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的人文环境都是非常注重。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渴望得到尊重,不愿从事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尤其是受城市人藐视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爱面子”,这也是年轻人的心理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人文环境非常重视,注重老板的人品及对自己的态度。调查显示,如果老板人品太差或者对自己不好,有60.8%的青年农民工会毫不犹豫地“抬腿走人”,不看老板脸色行事。同时,青年农民工还通过“用脚投票”的斗争方式给资方以教训,迫使资方考虑更好地对待农民工,改善工作条件,适当提高工资水平等等。

2.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相信靠个人打拼可以实现成功梦想。据调查,青年农民工“预计三年后工作状况会有很大改善”的占23.6%,“会有一定改善”的占45.3%,二者相加为68.9%。对于成功,新生代农民工更为重视能力和机遇的因素,而对学历、关系、背景等的认可度比上一代农民工低。可见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拼搏和一定的机遇就一定可以获得事业的成功,对学历、关系和背景等因素并不看重。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主要靠自身能力”的占35.1%,认为“靠机遇”的占23.7%,“靠关系和背景”的占17%,“靠学历”的占15%。调查还发现,不少青年农民工认为,“仅仅为了钱、为了打工而打工是干不长的,只有干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有成就感。”

3.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目的取向出现多元化。迥异于上一代农民工平平淡淡、稳中逐步改善的生活理念,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希望换种活法”。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是怀着远大的理想或美好的梦想来到城市打工的。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是上一代农民工努力工作的首要目的,这一点被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所继承(53.5%),但同时其工作目的取向呈现多元化局面: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16.7%)、为了“给社会做贡献”(8.8%)、“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8.6%)等目标取向也逐渐增多。

4.新生代农民工倾向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而且继续学习和再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上一代农民工肩负养育孩子的重任,大多不计劳苦,愿意选择收入较高的工作。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更年轻、文化程度更高、见识也更广,他们心中的目标也远不是打工挣钱这么简单。调查发现,很多青年农民工倾向“选择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哪怕当学徒的时候钱少点,但学成后对将来肯定有好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更多的知识,为日后融入城市做准备。青年农民工外出务工之前大多数没有好好学习,走进新环境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贫乏,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出于“代偿”的心理,他们对于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热情,在工作之余主动自学,进行知识的“充电”。调查显示,有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最迫切学习的知识是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

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重视闲暇的价值,工闲生活时尚化,消费观念多元化,性观念比较开放包容

1.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重视闲暇的价值。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效用及价值得到体现,加班意愿更具弹性。很多青年农民工偏好闲暇,希望充分利用工闲时感受城市文明,释放青春激情。在他们看来,闲暇具有成本,可以用货币衡量,而选择加班则意味着放弃闲暇带来的价值,无疑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可量化的损失,此时若加班的边际收益大于闲暇的边际收益,就必然放弃闲暇,进行加班,反之则选择闲暇,进行各种休闲活动。

2.新生代农民工工闲时间的文娱活动呈现时尚化趋势。上一代农民工的文娱活动方式比较传统,多为看电视、读报纸、打牌下棋、打麻将、与老乡或工友聊天以打发时间等。而新生代农民工富有朝气,重视生活的过程,追求生活的经历,追求刺激的体验。他们更倾向于上网、听音乐、蹦迪、去酒吧、卡拉OK等新潮的娱乐方式。以上网为例,据调查,16~20岁年龄段的有29.1%,21~25岁年龄段的有20.5%,而25岁以上年龄段的仅为10.7%。

3.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倾向明显。据调查,除保持上一代农民工寄钱回家的传统责任感以外,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具有学习消费观、人际交往消费观和时尚消费观。他们在业务、技术等知识学习方面的花费远远多于上一代农民工,这既是迎接工作中高知识密度、高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挑战的需要,也是为了获得更高收入的岗位,为了更好地晋升职位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到城市打工抱有体验新鲜与刺激的心理,无论在打工者队伍中,还是所在的城市社区,他们都会尽可能地结交新人、扩大视野,满足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生活费用方面开支较小,更多是追求着装、用品的时尚。他们并不注重自己吃得怎么样,而且压缩基本生活费用,提高自己的着装和用品的水平(如购买品牌服装、手机、首饰、数码产品等)。

4.新生代农民工对婚前同居和婚外性行为态度更为开放与包容。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婚前同居,赞同、支持和抱无所谓态度的比例均高于上一代农民工,坚决反对婚前同居的比例低于上一代农民工。对于婚外性行为,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理解和默许,认为“由于家庭原因则可以理解”、“只要基于爱情就行”及“配偶不反对”就行。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已经对传统的爱情婚姻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感到社会不公平,认为腐败猖獗和贫富悬殊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认为社会严重不公。调查显示,青年农民工“认为现在社会很不公平”的占21.5%,“不太公平”的占32.7%,两者合计为54.2%,超过半数;“认为现在社会公平情况一般”的占30.3%,近1/3。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表现看,认为是“普通老百姓向上发展的机会太少”的占51.3%,认为是“分配不公”的占24%。调查还发现,采掘业青年农民工最倾向认为社会严重不公,他们认为这种不公到了需要控诉的地步。采掘业作为高危行业,工伤、死亡事故多发,青年农民工时刻受到重伤和死亡的威胁,却少有保障和补偿。他们觉得社会很不公平,甚至到了“吃人”的地步。

2.腐败猖獗和贫富差距过大是新生代农民工眼中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调查,青年农民工认为“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腐败严重”的有36.8%,认为是“贫富差距太大”的有34.2%,认为是“人们都只认钱,不讲道德”的有12.1%,认为是“环境污染”的有11.7%。采掘业青年农民工对腐败严重反映最为强烈,63.1%的人认为社会腐败问题严重,远高于36.8%的平均水平。采掘业事故频繁发生,每年大量的工人因瓦斯爆炸、小煤窑倒塌、矿井倒塌等事故而丧生。采掘业青年农民工的权益往往面临严重侵害。而这些小煤窑多半没有采掘许可证、没有安全保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等合法手续,在当地却可以大行其道,给人的印象是“官商勾结”、“官煤勾结”。调查还显示,男性青年农民工倾向认为腐败严重是社会最严重问题,女性倾向认为收入不公及贫富差距是社会的最严重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调查显示,有55.9%的青年农民工将来准备“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31.3%准备“钱挣得差不多时回家乡生活”,另外有8.9%倾向于“两边跑”。可见,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他们对于未来的工作、生活怀有良好的憧憬和较高的预期,更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备更好的融入城市社区的条件。

1.新生代农民工务农意愿低。当代青年农民务农意愿比较低,务农只是受自身条件制约的无奈之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早在1999年开展的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就显示,在本地务农的农村青年和异地打工的青年,务农意愿都很低,而且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小者务农的意愿越低。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的乡土认同主要缘于对亲人的感情,对传统的农田耕作兴趣不大,尤其对农村一些旧的习俗有较强的排斥倾向。对乡土文化的疏离和对城市文化的热衷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不愿意回乡。

2.新生代农民工更认同城市角色,更具主体感。他们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远远大于农民角色的认同,他们把自己定位在城市打工者的序列之内,即“打工族”。对于“农民工”的称呼他们并不认可,这只是城市强加给上一代农民工的,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农村户籍,仅从外观而言和城市居民已无区别。新生代农民工将自身定位为城市的打工者,这种角色定位和认同是意义极其重大的,这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的心理已经从上一代农民工的“城市过客”的心态变成了“城市主体”的心态。

3.新生代农民工擅长“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是由社会学家戈夫曼首提,指人们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新生代农民工普通话基础较好,能在城市与人自如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这是他们立足城市的优势之一。他们在服饰形象方面也在积极靠拢城市人群,有较强的品牌消费意识。而且,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上也已基本融入了城市生活。

标签:;  ;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若干特点_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