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个体化阅读_个性化阅读论文

论小学生个体化阅读_个性化阅读论文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诗人舒婷说过:“诗歌只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一部真正的作品是属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也就都属于读者。然而,反观现实中的有些语文课,学生的阅读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激情飞扬中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让所有的领悟、感受、认识都统一在标准的答案之下。这样,我们也就很难见到根植于学生情感土壤上的洋溢个性的思想火花,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精心合作的“插花”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阅读的机会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给足时间,保证学生有参与课堂学习自主发展的时空。

在实际教学中,最佳的选择就是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式推进,完成全程阅读。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找到长句子练习朗读,如“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等,这样很快克服了本文朗读难点。在“二读”时,学生又找到“微风吹指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一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了文章写的是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与春天的光彩夺目。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都能津津有味地读,渐渐进入了“读熟”这一学习环节。最后,再让学生读一读郑振铎的《海燕》全文,他们就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认为“在作者眼中那海燕就是家乡的小燕子,他们不光可爱,而且勇敢”,“作者希望自己像海燕那样坚强无畏”,“作者是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

在两节课的学习时间里,学牛通过60分钟的读和20分钟的交流圆满地完成了课文阅读。这样的自主实践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二、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我们要重视、要珍惜,让学生固守内心本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

《落花生》一课中“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很容易产生理解定势:“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其实这是个很富有弹性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中:该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像落花生一样踏实工作,在需表现自我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

第十一册《五月端阳》一文中这样描写:“姑娘们早就在比试谁心灵手巧了。她们用零碎的彩色绸布,缝成形状各异的小袋。小袋里面塞进裹着香料的棉花,再把袋口的线一抽,就成了一只只香袋。”这句话应如何朗读呢?有的学生读得较快,他们想像姑娘们飞针走线,手法熟练;有的学生读得较慢,他们认为姑娘们做活时一丝不苟,精工细作;有的学生朗读时速度适中,他们的理解是姑娘们在节日里做活显得轻松快活,悠闲自得。学生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读法,但都读得入情传神。阅读活动就是如此,作者有个性化的表达,读者自有其创造的权利和潜能。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还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

三、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阅读”并不是简单的一项口头的读,而是一项来自于心灵的活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个体阅读有读、说、画、写、划、背、唱、演等多项活动参与,即使是“读”,也有朗读、默读、跳读、扫读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师不应以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的阅读方式。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鼓励学生在做阅读笔记时,可以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笔记本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完成,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例如,学生阅读《高大的皂荚树》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在阅读笔记上画下了自己心目中的皂荚树:有的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皂荚树,有的又进一步突出了高大这一特点,有的则在这棵皂荚树下又画上了一些正在玩耍的孩子。透过这一幅幅彩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有的只抓住了表面特征:又高又大;而有的却深入到了内在特征并受到了心灵的震颤。其中有个学生在皂荚树干上画上了眼睛、嘴巴、鼻子,组合成一个正在微笑着的母亲头像,他在阅读收获中写道: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多么像一位只有奉献不知索取的妈妈呀!我也要学习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化阅读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营造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使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发挥特有的交融作用。

综上所述,要真正实施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策略,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进行自主实践、自主评价。

当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了足够空间、足够机会,真正成为个性化活动的时候,相信必能切入学生学习的经验系统,做到以参与求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发展必能表现为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野的敞亮。相信那时,孩子们就会从“正襟危坐”的“三味书屋”走向生机盎然的“百草园”。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将绽放色彩缤纷的花朵,也许那花朵很小,但散发着天然的童真、个性的光彩。

标签:;  ;  ;  

论小学生个体化阅读_个性化阅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