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英语口语论文,途径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口语分为主动口语(active oral speech)和被动口语(passive oral speech)。主动口语指的是“说”,是表达言语的输出或释放过程;被动口语指的是“听”,是理解言语的输入或吸收过程。主动口语是在被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是口语交际中密切相关而形式上截然不同的行为过程。上世纪80年代后,各种在现代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的新兴教学方法生成和发展,英语口语教学得以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语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现代口语教学注重以语言功能意念为纲,着眼于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侧重于说什么而不是怎么说。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密切联系,通过课内外言语实践发展口语。这种模式体现交际法教学原则,是广大教师正在探求的英语口语教学途径。
一、循序渐进,开发口语技能
外语心理学家认为:在外语言活动中,口头言语能力包括口语技能及口语能力两个因素。前者表现为口语的实际表达状态,后者则体现为对前者的潜在制约,它的强弱是前者好坏的根本原因,因为它影响了掌握技能的难易并对技能功能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口语技能又是从语言知识的掌握到口语能力形成之间的必须环节,技能的形成对口语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口语能力呈阶段性渐进发展,因此,在不同阶段必须采用与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训练手段,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并逐渐发展口语能力。初始阶段的活动主要在于提供可理解的输入去发展听能;到了高中和大学,学生大都基本或已经达到言语形成阶段,此时的口头表达则更为重要。随着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输入难度也需加强。单就肯定评价而言,采用very good以外的其它表达(如Well said/done/written!Marvelous!Excellent!等等),效果无疑会更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运用他们已有的能力。譬如,新生刚入校,一方面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和好奇,同时还可能受自我展示的驱使,出现英语口语交际中想说而不敢说、想说好而说不好等矛盾心理。此时此刻,正是师生融洽交流的良好时机。利用寒暄、介绍、道歉、赞扬等技巧启发学生开口说话,鼓励他们该出“口”时就出口,可以尽早摆脱外语学习中的“沉默期”,促使口语能力的形成。事实上,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之后,如果能有效地运用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多数情况下可以保持交际的持续进行。当学生越来越多地生成外语时,他们的口头表达对其他同学也形成了自然的、可理解的输入。
二、在听力教学中实施讨论式教学
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听力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有效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课内外听力材料,在听前或听中适当安排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热身”和“预测”。这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而且会拓宽学生听的输入渠道,并能有效地排除某些信息给学生的听力理解所造成的障碍。
例如,在教学SEF(:Book 1A Lesson 22 4 New Car Factory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内容是一场辩论赛,正方的辩题为:“It's necessary for every Chinese family to own a car.”,反方的辩题为:“It's not necessary for every Chinese family to own a car”;然后,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各自的观点,并阐明理由。由于学生在观看录像时不可能记住正、反两方所讲的原话,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概括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在概括中融入自己的部分观点。本节课笔者将视、听、说融为一体,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十分轻松。——再如,在让学生听一段有关“人的大脑”内容的听力材料之前,笔者先给出短文的首句:“During the 19th century scientists thought that each part of the brain does a different job.”;然后让学生根据首句讨论该短文的主要内容。在讨论中,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的知识说出左、右半脑的作用,有的学生则否定了首句所提出的观点。笔者将学生发言中用到的与听力材料有关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用以说明哪一组学生说出的关键词多,哪一组的“预测”率就高。待学生发言结束后,笔者再让学生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讨论。通过几次讨论,学生便能预测到材料的基本内容,从而降低了听的难度。这种听力训练比单纯的教师放录音、学生机械地听后做选择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写作教学中实施讨论式教学
写的能力是学生运用书面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它是一个层次的概念,与听说和读的能力密切相关,它既涉及造句,又涉及语篇结构分析;既包含语言训练,又包含思维训练。
讨论用于写作教学主要指写前的口头表达,或称为口头作文。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写与说具有相似的心理语言形成过程,都需要先形成要表达的思想和信息,再根据一定的规则将信息编码,产生有意义的句子和段落。在写作教学中开展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懂得该写什么和怎么写。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借鉴,这就降你了写的难度,使学生对内容单一的材料也觉得有话可说、有句可写。例如,某次写作课的内容是:“根据以下6幅图画和提示词,用英语写一篇小故事……”(内容、图画和提示词等均用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笔者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针对每一幅图画请各组代表发言,在此基础再让学生动笔写;当学生写的时候,笔者在教室巡视并解答学生的问题;待学生写好后,笔者选择了两篇学生的习作在屏幕上呈现出来,让学生讨论优点与不足;最后让学生完成书面作业。
笔者还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例如,教学SER(:Book 3A Lesson 46 Winter Sleep之后,笔者先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并根据学生的讨论写出关键词:
Aims:
① cold-blooded animals-hibernation animals (deep sleep):low temperature/less breathing/on eating/fewer movements
②bears,squirrels-half-hibernation animals:not sleep deeply/walk sometimes
③some warm-blooded animals-non-hibernation animals:lead an active life/keep up normal temperature
然后,笔者让学生讨论并概述课文内容,进行课内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布置书面写作。
四、灵活变换方式,优化口语课堂教学
外语口语不能一听即通,流利说话的能力同样不可能与生俱来,也很难在教学中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输入、模仿、分析、记忆等各方面习得之后而自然形成,继而启动流利的话语。习得(Acquisition)即无意中获得,是口语教学的核心,它不同于自觉的语法学习或认知学习。因此,口语教学中的每项活动、每个话题都必须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活动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口语其中一个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提问。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提问应当变换方式、适可而止;提出的关键问题应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准备和讨论。除了“教师问、学生答”之外,还可采用“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或“讨论式回答”等模式实施课堂口语活动。英语课堂上,还可以将对话课与生活常识衔接,开展口语活动。如:教学Book3 At the Sports Meeting时,要求学生结合本校举行的运动会,以the long jump,the high jump,relay race和400-metre race等为内容,共同编出一段有意义的话。在谈及My Childhood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采用类似以下独白方式,诱发学生想像和提出问题:I suppose my childhood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yours.Are you interested in what we ate/played with/hoped for…?I'll be very glad to answer what I can in this very class…中学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如:求职(Jobs)、旅行(Travel)、急救(First Aid)、体育(Sports)、未来生活(Life in the Future)等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活化为实际情境,让学生就其充分发表看法和见解,趣化口语教学。
五、小组活动,激活自然语言环境
听说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语言学家认为:“小组活动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讨论、会话激发自然的语言活动。”坚持多开展小组口语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感、拘谨感和焦虑感,做到畅所欲言。活动结构可以分两人组、多人组、男女组、正反方组等等,内容上可以结合教材或社会热点(如北京申奥等)展开讨论或自由辩论。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谈得尽兴、听得过瘾,还可使课堂交际更加活跃、真实、自然。小组讨论中,可以是“舌战”型,也可以是“出谋划策”型等等,注意变换方式和精选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显其能。小组活动也可采用角色扮演、故事复述、“记者”采访、画面解说、即兴演讲等形式。小组发言中,可安排或推举一名“主席”或纠错人负责记录和指出错误,进行评价和总结。语音室主控台具有很多便于个别辅导和交际的功能,利用这些设置,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因人制宜和因材施教。譬如:将一堂课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实施统一视听教学,后半部分开展分层训练。可选用两套不同的听力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还可以开展师生或学生二人对话、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活动。实施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而且能更好地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听说欲望;有条件时,还可以开辟英语角、英语广播电话等项目,或让学生参与外事活动。类似以上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的环境衔接,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和广阔的学习乐园。近几年,我们坚持让学生自己编辑和播送校园英语节目,校园新闻(School News)、环校采风(Around the World)等板块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真实英语语言环境。此外,我们还借外国代表团访问我校之机,让学生参与接待外宾和担任导游,请外宾与学生直接交谈、参加联欢或作学术报告等,学生都急于想知道如何交际和恰到好处地将交流引向深入。抓住这样的契机,我们在每次活动之前都要给学生举办英美习俗、文化差异等专题讲座,学生听得投入、用得及时,英语听说水平受到外宾的好评,英语课外活动在校园掀起了一阵阵旋风。
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有话可说、有用武之地,并以此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针对热点,优化训练内容
热点话题为人们所关注,是难得的真实口语材料。利用课前五分钟,借助自由谈话(free talk)等形式,实施热点口语交际。每项活动一般都侧重一个特定的话题或情景,譬如:节日花絮、名人轶事、重大事件等等。学生还可以通过Duty report;Say me,say you等话题,讲出身边的人和事。学校日常生活中,时常有留给老师向学生发布的信息,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一“特权”,将影讯、假期、学术报告、社会活动等学生关注的热点及时告诉他们。比如:借体检这一活动,教师在课前将有关事项作以下阐述:Tomorrow morning,you'll have a medical examination.Do not have breakfast before you have yourblood tested.Do not drink anything.In a word,never input.I'll be expecting you at 7 o' clock sharp at the gate of the hospital.Don't be late.讲完之后,还可就时间、地点、事件乃至input/sharp在此处的含义等提出问题及时反馈。此时学生唯恐答不上或听不懂,注意力特强,参与度极高。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意外情况,教师可以顺势展开课堂口语活动。如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听课,某学生突然打了喷嚏,大家等待老师作出反应,教师索性就“喷嚏”展开叙述:Oh,that's a sneeze.Haven't you heard,boys and girls? By the way,better use s handkerchief when you sneeze.I wonder if you've got a cold.If so,put on more clothes and take some medicine。学生行为在此得到矫正的同时,教学过程得以充实。此外,教师还可顺手将眼前的茶杯、手表等物品作为真实的内容(real content)和真实的媒介(real media),巧妙地运用于交谈之中。在类似以上的口语设计中,不仅在教会学生如何说,更是在训练他们怎样去理解,去思考该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
七、因材施教,激活学生学习潜能
英语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墓础、环境以及家庭等方面各有不同,他们的学习兴趣、目的和动机亦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把握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如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交谈中应尽量回避父母话题;对内向型或基础较差的学生,交谈中应从其感兴趣的简单话题入手,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各项口语活动;对打算出国的学生,可主动与他们畅谈异国风情、文化习俗;对家人或本人生病的学生,可询问原因、表达关爱和同情,等等。
结束语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口头交际能力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珠海特区的教学实际,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环境,还是应该采用灵活务实的教学途径,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优化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