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论文_贾晓博,张志明,雍文兴,曹强

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论文_贾晓博,张志明,雍文兴,曹强

贾晓博 张志明 雍文兴 曹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 当前,急性缺血性中风已经成为临床上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中风病的早期治疗,直接关系着病情的转归。本文笔者就中医药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归纳并整理出了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及研究方法,以便为开展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医药;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326-02

中风在现代医学中相当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有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类。缺血性中风主要是因为脑组织血液供应出现障碍,由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种局灶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和软化。急性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因此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处理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西医认为早期溶栓疗法是治疗的关键,但随着溶栓却带来了更严重的再灌注损伤。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显示出广阔的前景。本文笔者将近5年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相关的临床和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1.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特点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灵枢.刺节真邪》:“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夷。”《医学正传.中风》:“曰卒中、曰暴仆……曰瘫痪、曰不醒人事、曰语言蹇涩、曰痰涎壅盛,其为中风之候”。现代医学认为急性缺血性中风其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肢体麻木、口舌歪斜以及半身不遂等。韦桂海和陈振华学者[2]通过对3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症型调查研究总结出:缺血性中风的首发症状以单侧肢体活动不利出现概率最高。

2.治法

2.1 内治法

2.1.1化痰活血法 痰为津聚,瘀为血滞,津血同源,痰瘀也可同病。朱丹溪云:“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与无血,在右属痰与气虚”。王纶《名医杂著》:“古人论中风……以血虚,死血,痰饮而言”。痰瘀内阻,气血津液所到之处皆凝结郁滞,进而生风化热,发为缺血性中风。因此痰浊与瘀血是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与治病因素。于志洋和王飞两位学者[3]认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理环节是痰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符为民[4]也认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多以痰瘀互相结为主,治疗应以活血化痰为法,取代潜降熄风之品,以收良效果,自创“安脑汤”药物组成水蛭、生地黄、郁金、石菖蒲、胆南星等五味药。张伟生[5]在《化痰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中指出缺血性中风的病机主要是气血逆乱,可以使用化痰活血汤进行治疗。刘泰[6]归纳总结了祛瘀化痰法能够调节凝血功能、降低血脂、抗自由基损伤。

2.1.2益气活血法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以致瘀血阻滞,痰热生风,血随气逆,脑脉闭阻。清代王清任强调气虚血瘀是中风发病之根源,《医林改错》指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因此当以益气,使气行以消脉络之瘀,气旺以资新血化生之源,为治本之药,化瘀则瘀祛脑利新血得生,为治标之法。张登封[7]通过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2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刘泰等[8]运用Meta分析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结果评价显示补阳还五汤及其加减方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有益。崔书克等[9]报道,补气活血饮通过降低脑缺血后TNF-α含量并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别在急性期缺血后早期用中药对脑组织的保护更好。

2.1.3通腑化痰法 所谓通腑化痰法即通过畅通脑循环、呼吸和大便,实现降低脑压、减轻腹压以及调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稳定患者的血压,增加患者的脑供氧。中医早在金代张元素首次创立三化汤(羌活、枳实、厚朴、大黄),把通腑治法用于中风病。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中风》:“……东南之人……痰生热,热生风也”及“治痰为先”。中医认为此类治法原由气血阴阳亏虚等多种因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产生痰热腑实之证,应通腑化痰法治疗方为有效。近些年也有学者做过研究,王永炎[10]首先提出了化痰通腑发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创立代表方剂星蒌承气汤。

2.1.4平肝熄风法 盖因人过中年之后,机体日渐衰退,精血亏耗导致肝肾亏虚,肾水不滋,肝火偏旺,风火上冲于脑窍发为中风。张伯龙《雪雅堂医案·类中秘旨》云:“内风昏仆,谓是阴虚阳扰,水不涵木,木旺生风而气升、火升、痰升,冲激脑经所致”。《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提出了中风病肝阳化风的理论。

3.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中医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血性中风的辩证分型疗效的评定缺乏统一,进而影响临床研究的科学性;二是有些对缺血性中个别报道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方法;三是大部分的报道重点短期疗效,缺乏长期跟踪性的研究,进而导致远期的疗效无法得到评估。四是大多数临床研究为个人经验组方,处方不一,治疗方案不一致,影响了其有效性分析。总之,随着我国中医不断趋于现代化,还应该制定出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更合理、更统一的辩证分析和疗效评定标准,进而为该病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8.

[2]韦桂海,陈振华.300例缺血性中风症型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2,4(3):121-122.

[3]于志洋,王飞.缺血性中风(痰癖互阻型)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2009,47(34):14-16.

论文作者:贾晓博,张志明,雍文兴,曹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论文_贾晓博,张志明,雍文兴,曹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