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信息源背景下的教学传播新理念_新媒体论文

公共信息源背景下的教学传播新理念_新媒体论文

大众信源背景下的教学传播新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源论文,大众论文,新理念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9X(2008)04-0042-03

一、大众信源说对教育传播的新挑战

1.传播理论的进步建立在时代发展前提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传播学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从原始人与人传播到人—媒—人传播,再到早期电视媒体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中度论,到今日之现代媒介多元传播可以看出传播学并不建立在一个固定的形态模式上,而是对时代发展的能动反映。从媒体传播的速度、界域、信量、信道传播方式上,传播学理论也是在逐步扩衍中不断完善发展的。

传统的教育传播就是建立在信源对“受众”的单向传播基础上的。虽然在新媒体应用中,有时也讲求一些互动,但传统教师—学生传播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正如加侬、魏佛等传播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定时间内的传播模式参鉴一样,虽然具有一定普遍意义,但模式的作用并不通见今天与未来,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2.媒体传播的“受众”信宿论之不完整性

“受众”信宿是上世纪媒体传播的一个特征,反映了在媒体传播中的信源主体之控制格局以及信息—信道—信宿不能颠倒的传播次序,因此“受众”只是单向“管道”的末端,是只能“受”而不注重信息源发的人际互动。

信宿“受众”是一个静态的传播模式理论点,它的功能只是接受和反馈。因此在失去大众信源的前提下就可能不会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时代与信息社会的场景,也不会产生海量信息与海量信息的流动交汇。

3.新媒体时代开辟了大众信源传播的新空间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7月底,中国内地共有互联网用户1.72亿人,数字电视用户1449万户,手机用户5.01648亿户,并且随着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移动电视、DV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其双向传播的优点逐渐凸显,为大众开辟了广阔的信息上传权和交互通道,人人均可变单一“受众”为信源,可以占有媒体与信道,从而完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个体的全景传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时代与社会。

4.教学传播是溶入大众信源说的一个应用实证

教育传播学援用了20世纪中后叶的理论以及现代媒体的传播概念,在以传播单向交流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就是信源,学生就是信宿模式仍无太大观念改变,学生就是“受众”的观念与早期大众传播理论高度吻合。唯一变量寄托于媒体工具的功能,这种情景下的教育观念必然滞后。

但问题在于现代教学传播质的变化也在于“受众”不再是单一“接水的罐子”。作为一个集群事物,它在新媒体支持下,也可能成为广度信源,也可能产生多元互交。这就对原有教育传播模式要求下的旧有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

(1)教学要不要纳入多元信源。传统的教学模式倾重教师的单向传播,从而模糊了学生学习的自发性、积极性和独创性。面对新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如何利用好各种新媒体教学信源;搭建好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学生“受众”信源的发布渠道,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同时,信源的多元化必然改变教学的传播模式、方法,也必然产生教学内容量与质的变化,面对新媒体的“魔盒”,到底要不要打开它?这需要认识与观念的思辨。

(2)教学要不要多元互交。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面对应试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但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独创性和个性化的今天,能否利用新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以及学生—社会之间的多向交流,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

(3)教学方式要不要改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亦即改变师—生的单向传播方式,这也是传统教学观念前所未有的。利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传播方式,从而开展适应时代发展的交互型教学,必然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课题,我们需要认真应对。

(4)教学方法要不要重新设计。在全新的交互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所做的并不是将教案内容与新媒体工具简单叠加,如何将多元的教学内容纳入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从而有序地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可能要涉及教学思想前提下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它既要面对普通,又要针对个别,既要有既定性,又要有应变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教学的每一节课,都需从方法的“谋划”开始,唯此才能见效其中,因此,教学方法设计也是必须重新考虑的。

(5)教学效果判断要不要重作设定。效果判断作为教学工作中的终极目标,其判断结果对于教学过程的开展给予反馈和调控,没有“标准”无从谈及质效,所以,在面对新媒体介入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效果判断标准也应该不断充实和更改,从而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传统唯分至上的教学中可能多不涉及,但确实是新媒体多元互交教学中的新亮点,是否应该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也有待探研。

二、大众信源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1.新媒体条件下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信息总体源自教师方面单向输出与控制,形成了特定的传播模式。而在新媒体条件下,信源、信道多元打破了学校、教室的具形概念,信息可以掌握在任何人手里,教师不再唯一,这就造成了教学不再靠单一灌输而是有效群体信息集约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就可能会形成多信源、多信道交汇的平台,它把单向传播的形式变成了大众共享信息、平等交流和研究学习的样式。实际上,教学传播模式也正处在新旧转型阶段,事实证明,平台式多信源交流的课堂,师生向媒体资源的借助,在集众信源下,其教学质效必然会有很大提高。

2.教学多信源聚合改变教师角色

既然诸多新媒体可以造成信息获得或信息超越的状况,那么教师也可能变为教学信息平台下的学习受益者,在此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中单一主导地位即产生变化,课堂教学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主导。在多信源、互交的情况下,大家都在向信息资源求取,都在信息平台供给,而在此时,传统师生人—人传播被改变了,因此在新媒体介入教学时,教师的角色更多应该体现在教学的组织者、信息的判断者、学习的引导者、过程与方法的设计者以及目标的责任者。

3.多信源教学平台的教学延伸与把握

教学信息传播活动不仅限于教室范围和课时时间,它可能要延伸到课外。因此新媒体教学传播活动也可能成为一种时空外延性活动。无论教室内外教学体现于教师策动下的学生学习的主动与自助,而教师的策动是一个关键,要具有明确的目标、行为和方法。需要应用平台旁征博引,更需要应用媒体研究归纳,这将使教师与学生的学识视野扩大,学习效度提高。

4.多信源教学的课堂组织与控制

新媒体是时代性的工具,它的多信源性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与观念,因此,研究新媒体多信源功能、重构教学模式、不断探研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的关键等,可能会使教学过程优化,产生质效的最大化。其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过程控制是很重要的一环。在新的课堂形式中,失去组织与控制,新媒体多信源也会产生更多负效应。因此,我们强调教学也是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艺术,其效果在于组织与控制的演绎过程。

三、大众信源背景下应用新媒体教学分析

1.避免以单一应用技术为形式的课堂教学,寻找应用方法与质效的新空间

“机器满堂灌”就是教育技术近年来出现的常见现象,这种以技术形式为目标的教学不是教育技术而是“技术教育”,它常常在课堂上“丢失”了教师,致使师—媒—生传播不能衔接或交互。因为失去了教学交流情景,其效果尚不如传统教学。

建议教师应该彻底改变观念与思路,把泛用技术转化到解决教学实质的关键点上,从而以传播新观念为基础,发挥新媒体的功能特性,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下的教学内容。

2.避免对新媒体教学设计的忽略,加强信源互动功能的创新设计

新媒体的多信源功能以及互动性,是现代教学实施过程的优化机制要素,人本化、情景化充分体现其中。但在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取得成功的范例并不普遍,大多课堂仍处于信息单向传播的浅层探讨,没有使生—生、师—生的教学情境整合起来,信源实质上仍是一言为主、单一流向,课堂未能实现真正互动与交流,因此,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本质变化。

建议在发挥教学信息资源平台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机制,加强教学情景设计,更加广泛、生动、深刻地完成教学所设目标和计划。

3.避免课堂教学失控状况,解决新媒体教学主题任务完成的效率

多信息资源与通道,有可能造成对教学中心的分散,倘无有效的新媒体教学控制,在互动与情景教学实施中,可能产生对教学主题的漫溢及高度分散,甚至逃逸状况。

建议教师研究新媒体教学的控制。教学控制既表现于对课程设计时的信息量与质的把握,也体现于课堂随机调控与应变。教师要善于把握关键时机,既要实现学生的普遍与统一,又要考虑到学习中的个别化差异。因此,在新媒体多信源平台上,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可能会有师—生、生—生相互提出问题甚至相互交锋,这是正常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共研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4.避免教学程式化及简单模式套用,力求教学思想与教学要求的实现

教学是一种思想的艺术,也是一种行为的艺术,新媒体前提下的教学最重要的是不把学生当“受众”,而是从信源论出发结构课堂、组织教学、把握质效。然而,在我们的实践中,许多人却一再从传统的程式观念出发去套用旧有教学传播模式,其结果必然“牛拉汽车”,使新媒体传播功能大打折扣,也阻滞了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议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教师对新媒体教学传播过程的调控与应变能力,同时发挥学生的信源作用,利用信息平台,探研新媒体功能下的崭新教学艺术。

在对大众信源背景下应用新媒体实施教学传播的研究中,我们当然也会注意到教学的一般特性与规律。但是,这并不影响对新媒体应用功能的开发以及对多元信源的纳入,因为教学的现代化与之教学规律并不形成矛盾,只是更多的问题还有待方法上的进一步深层认识。我们希冀,新媒体时代教育传播的思想观念与之同步,从而看到更加广阔的未来空间。

标签:;  

公共信息源背景下的教学传播新理念_新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