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国际竞争力分析&以中日贸易战为例_蔬菜论文

浅析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以中日贸易战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中日论文,蔬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中日贸易战

2001年4月23日日本正式对我国出口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施“临时紧急进口限制”。为期200天,一直持续到11月8日。日本此次实施关税加配额的限制措施,在规定的数量内实行3%~8%的低关税,超过此数额则征收高关税(如表1)。

表1 日本紧急进口限制的配额及实施前后关税对比

 

配额(吨)

 通常关税(%) 追加关税(%)

大葱 5383 3256

鲜香菇8003 4.5

266

蔺草席7949 6 106

资料来源:人民网日本版http://japan.People.com.cn2001年

受贸易限制的影响,中国供出口的大葱不是堆在农民家中,就是卡在日本港口没法通关。山东省安丘市今年大葱种植面积大约5万亩,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出口种植的,成本远远高于普通种植方式。如不能出口,即使可转为内销,价格也将降低10倍左右(出口价格预计每斤可达5角,而内销价格只有5分左右),加之国内需求有限和大葱保存期短等原因,农户面临“分文无收”的危险。5月至11月正是大葱陆续上市的季节,这意味着还将有大批葱农面临如此境遇。安丘的20余家出口大葱过千吨的企业以及由此次限制涉及的数百家从事蔬菜加工出口企业也将受到致命的打击。安丘市万鑫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是安丘市出口农产品的龙头企业。2001年,它已经和农民鉴定了1500亩的大葱合同,即使日本方面没有定单过来,也要照收或补偿农民的损失。仅此一项,它就将损失300万元(注:蒋薇:《日本紧急限制进口大葱 安丘菜农面临绝望的丰收》,2001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贸易战中,中国的葱农以及大葱出口、加工企业都受到了重大损失,这不禁引起我们对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二、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参照付龙波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定义(注:付龙波:《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研网,2000年8月28日。),我们将蔬菜的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国家的蔬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得利润的能力。这可以从蔬菜生产效率、蔬菜质量、蔬菜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方面表现出来,并贯穿于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一个国家菜农、蔬菜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满足国外消费者需求的能力越强,这个国家的蔬菜竞争力就越强。本文以中日贸易战为例,从价格、质量、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分析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蔬菜的现状

我国已是世界上蔬菜生产的第一大国。2000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为1467万公顷,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35.3%;总产量达4.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7%。我国也是蔬菜出口第一大国,2000年我国蔬菜出口245万吨,创汇15.8亿美元(注:《果蔬生产我国堪称老大》,2001年4月21日《中国信息报》。)。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俄罗斯、新加坡、德国、荷兰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对日蔬菜出口量从1996年的81.3万吨猛增至1999年的103.4万吨,增加量达到22.1万吨(注:刘升:《日本蔬菜进口的动向》,《世界农业》2001年第4期。)。1999年中国对日出口占中国总出口量的40.4%(注:唐研:《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现状及特点》,国研网,2000年10月8日。)。中国蔬菜大国的地位已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也很强了呢?日本的紧急贸易限制让中国蔬菜对自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中国蔬菜的竞争优势

1.价格优势。价格始终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蔬菜种植和低附加值加工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这恰好可以利用我国农村丰富的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而且我国蔬菜在肥料、农药、农机、水利、电、热等方面的成本都较低,从而使我国蔬菜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以大葱为例,我国大葱的价格只有日本的1/3。我国大葱的生产成本(如表2),在考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比日本低8.6元/公斤;在不考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比日本低3.1元/公斤。各项指标中只有种子价格比日本高,而中国种子比日本高的原因是中国种植出口的种子基本上是从日本进口的,由此可见日本商社从中国大葱出口中所赚的利润。

表2 中日大葱生产成本比较

生产成本

 日本 中国

差额

种子费用(元/亩)

550

1000

-450

肥料费用(元/亩) 1410

430980

农药费用1330

501280

农机、水利、电、热等费用(元/亩) 4428

500

3928

总计(元/亩) 12781 2000 10781

每亩大葱产量(公斤/亩)2001

2500 -499

生产成本(包括劳动费用)(元/公斤) 10.2 1.68.6

生产成本(不包括劳动费用)(元/公斤) 3.9 0.83.1

资料来源:日本设施园艺协会、蔬菜供应安定基金2000年,转引自2001年5月16日《国际贸易消息》(注:陈永富、于法稳、何秀荣:《中国蔬菜特有魅力 日本蔬菜竞争乏力》,2001年5月16日《国际经贸消息》。)

2.地理位置优势。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的蔬菜进口国,我国蔬菜也主要销往日本。我国与之地理位置较近,这使中国蔬菜在运输时间和运费上都有较大的优势。中国的蔬菜从山东的安丘运往日本的横滨需要7天,运输成本为8美分/公斤;而日本的第二大进口国美国,从其西海岸到日本的横滨需要20天以上,运输成本约为9美分/公斤。中国蔬菜出口的运输时间仅为美国的1/3(注:陈永富:《加入WTO对我国蔬菜贸易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期。)。对于蔬菜,尤其是保质期短、易腐烂的保鲜蔬菜,运输时间短本身就是很大的优势。

3.消费偏好的优势。日本是世界上蔬菜的第一大进口国,也是中国最大的“买家”。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两国在饮食习惯方面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如近年来,日本流行品尝中国的青菜,来自中国的白菜、塌菜、雪里蕻等青梗蔬菜销售非常好。这种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使中国蔬菜在日本市场具有较大竞争优势。此外,两国在种植种类上也具有相似性,这不仅有待于中国从日本引进优质适合日本消费偏好的品种生产后返销日本,而且引进相应的技术也容易被农民接受。

(二)中国蔬菜的竞争劣势

1.市场单一。目前,我国蔬菜出口市场比较单一,主要销往日本,而对其它国家销售较少,如山东省2001年第一季度对日本、欧盟、东盟、韩国、美国出口额分别占其出口总价值的61.9%、11%、8.9%、5.9%、3.4%(注:周兆和、马永胜:《日本限制蔬菜进口 山东蔬菜出品经受考验》,2001年4月24日《国际经贸消息》)。市场单一必然影响蔬菜出口的稳定性,一旦出口国出现经济波动或贸易政策方面的改变,我国蔬菜产业都会受到重大影响。在此次贸易战中,安丘市的一家获得山东省有关部门评为“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奖”的企业负责人反思道:“出口市场仅限于日本,品种单一,一旦出口不成就没了方向。”(注:《中国大葱,没错》,人民网,2001年4月30日。)

2.品种单一。品种单一,抵御市场风险及各种限制所带来的损失的能力就会有限。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减少时或遇到一些意外风险时,靠单一品种生产的菜农或生产加工企业就会受到沉重的打击,相反,从事多种经营,“大葱”在日本受限,“大蒜”在韩国不还是能正常贸易吗?那样农民也就不致于面临辛苦一年却“分文无收”的境遇了。另一方面,遇到大丰收年时,供给严重过剩,迫使价格下降,当价格下降引起的收入减少的幅度大于产量增加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幅度时,农民也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境遇。

3.重数量不重效益的增长方式。我国蔬菜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重数量规模,不重效益。首先,数量过剩。我国有1/10的土地用于蔬菜生产,人均占有量达到253公斤,比意大利高出110公斤,比美国高出140~150公斤,比日本高出140多公斤(注:林菲:《发挥劳动力密集型比较优势的同时—蔬菜产业面临升级转型》,2001年4月19日《中国食品报》。)。蔬菜产量严重过剩。在供求平衡后,如果继续盲目地追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必然导致价格下降,而且使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在追求产量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使土壤酸化,植物立地环境变劣,根系营养不平衡,抗逆性降低,经济效益必然下降。其次,效益欠佳。尽管我国蔬菜近些年来外观品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花色品种、时令、营养成份等方面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尚有差距。这使我国出口日本的蔬菜很难进入日本的高级百货商店,主要销往自选市场、蔬菜店等,甚至还有一部分蔬菜被作为加工原料,严重影响了我国蔬菜的效益。再次,污染问题严重。我国提供绿色食品已经十年,在绿色蔬菜的管理、生产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蔬菜种植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现象还普遍存在。据农业部植保部门抽样调查,在叶菜上使用过高农药的种植户占32.8%。另一项调查显示,在所有调查的8种蔬菜、81个样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超过50%。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我国出口蔬菜屡屡受挫。现在,欧洲就以卫生检疫为理由,禁止进口我国的一些蔬菜。《日本植物防疫法》明确规定禁止从中国进口黄瓜、菜豆、番茄、茄子、南瓜等蔬菜。韩国禁止从中国进口辣椒、番茄等。蔬菜的污染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对蔬菜食品的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中国蔬菜如果拿不到这张“绿色通行证”将寸步难行。

4.产品加工程度低。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价格低、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从新鲜蔬菜损失程度上看,1998年,我国蔬菜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2%~4%,蔬菜损失在25%~30%,价值约为750亿元。而美国蔬菜损失仅为0.5%~1.7%。进行蔬菜深加工不仅可以带来很高的附加值,而且还可以减少上亿元的蔬菜损失。从价格上看(见表3),从1996~1999年出口蔬菜年平均价格下降了26%,各种不同加工深度的蔬菜,价格下降的幅度也不同:越是深加工的产品,它的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就越慢;越是初级产品,它的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越快。保鲜蔬菜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竟接近冷冻蔬菜的出口价格的8倍。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上看,山东省的大葱、大蒜往往只是去泥、去皮就装箱出口,不仅附加值、技术含量低,而且保质期短,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如果加工成蒜泥、蒜粉、葱泥等或进行保鲜、冷藏等处理,不仅保质期长、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而且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小。在此次贸易战中,当安丘的大部分葱农和加工企业垂头丧气的时候,却有一家收购大葱的外资企业安然无事,因为它主要是对大葱进行深加工的。

表3 1996~1999年我国蔬菜年平均价格下降幅度

类别/指标 保鲜蔬菜脱水蔬菜调理加工蔬菜

冷冻蔬菜

价格下降幅度41.4%21.1%

18.1% 5.4%

来料来源:《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期

5.企业间无序竞争。近年来,我国建成了大批规模化、集约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在山东、福建等地都建立了大量中日合资加工企业。仅山东省安丘县就有大大小小数百家蔬菜加工厂。为了应付美国等国际竞争对手和本国同行间的激烈竞争,我国一些蔬菜加工企业纷纷采取低价战略,导致蔬菜价格逐年下降,给本国蔬菜业带来巨大损失,以致于同1996年相比,1997~2000年各年,虽然出口量都增加了很多,但出口额都低于1996年(见表4)。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也为别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提供了口实。日本商社就因此将进口储藏成本转嫁给中国企业,同时还加大了对保鲜蔬菜的索赔力度。

表4 1996~2000我国蔬菜出口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国内生产的优势和运输的优势使中国的出口增加,但蔬菜在市场开拓、品种开发、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蔬菜“大”而不“强”。在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我国必须“扬长补短”,提高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市场多元化。此次贸易战,给我们的最直接教训就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应开拓多个市场。蔬菜的出口加工企业在稳住日本这个市场的同时,也要大力开拓其它地区的市场尤其是争取获得欧洲蔬菜加工质量规模的认证,打开欧洲的广阔市场。市场多了,自己选择的机会也就多了,胜算率也就高了。

2.生产多元化。针对市场需求,发展多种经营。在种植“大葱”的同时,还应该种植一些其它作物,如大蒜、野生蔬菜、粮食等或者兼营养殖业。值得一提的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还可能走出一条生态种养的路子。比如,吉林一农民就把养鸡、养猪、种菜结合起来,鸡粪喂猪、猪粪浇菜,一年下来三丰收,且都是绿色食品(注:《农家肥种菜不愁卖》,2001年4月23日《农民日报》。)。还应注意开发新产品,如在日本,无污染、有营养、防病治病的绿色天然蔬菜很有市场,包括山野蔬菜和森林蔬菜等。菜农可以生产这些畅销的“时尚蔬菜”。

3.注意效益。首先,注重质量。在加强自身研制工作的同时,采取“以进养出”战略,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品种,采取先进的种植方法,提高蔬菜的营养价值,改善其口感、外观,增加花色品种。特别是对保鲜蔬菜的出口应加强等级规格管理。推广遮阳网、立体种植、有机栽培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缩短品种更新周期。其次,进行深加工。改进蔬菜包装、冷藏、保鲜技术,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蔬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的需求主要以新鲜蔬菜为主,因此在对蔬菜进行深加工时,在加工方向上一定要特别注意,应以保鲜、冷藏、冻干加工为主,其它加工方向应视市场需求而定。还应开拓可用于多种食用方式的蔬菜加工品。比如从美国引进的甜玉米不仅拥有漂亮的包装袋,而且袋中装有单粒的甜玉米,可以做成各种菜肴,与中国只经过漂烫或水煮、再冷冻、带芯包装的甜玉米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再次,进行生态种植。一方面,减少或杜绝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提供有机肥料或农家肥的使用。应借鉴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国生产的节水、除臭、消毒的粪便排泄装置,尽可能将有机肥利用起来,发展有机蔬菜的生产。另一方面,培育抗病品种,使蔬菜具有对多种病害的复合抗性。此外,还应该加强质量监测管理。

4.树立自己的名牌。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品牌,会有不同的价格,这就是品牌效益。大力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特色蔬菜的生产、加工,并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树立国内蔬菜的品牌形象,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市场销售,提高市场份额。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品牌保护机制。

5.建立蔬菜信息系统。建立蔬菜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国内国际市场行情,特别是主要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及时地进行分析,向菜农和生产加工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时发出警报,以引起特别注意。

6.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成立行业协会,从行业自律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协商、谈判以及裁判制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防止同行业恶性竞争。在外部环境对本行业构成威胁或造成损害时,协会还可以以本行业利益代表的身份出面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或直接与对手进行交涉,保护本行业利益。

标签:;  ;  

中国蔬菜国际竞争力分析&以中日贸易战为例_蔬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