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论文_胡骄阳

论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论文_胡骄阳

胡骄阳 (四川省泸县毗卢镇中心幼儿园 四川 泸州 646100)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02-005-02

前言: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深入与素质教育的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已经日益彰显。要提高幼儿素质,单靠幼儿园是不容易实现的,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加强与家长的有效沟通。目前,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的发展还不平衡。如:在观念层面,有的家长忽视与幼儿园合作的重要性;在行为层面,有的幼儿园只是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而很少与家长一起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偏重于一方面导致给儿童教育留下遗憾的事实。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家长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功能。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早就提出:"幼稚教育是意见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 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加强家园沟通、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一)在一定程度上为家长的幼儿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幼儿教师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的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二)对家长实施幼儿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家长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教师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长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多数幼儿园结合自身特点,在手册交流、宣传栏、家访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使家园之间得到了一定的沟通。但新时期随着信息、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幼儿园的环境、教学手段、幼儿素质、家庭通信工具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沟通的有效策略,对提高沟通效率、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长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不多

如全托园,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少,每周只有一、两次接送时间,难以较全面地和每位家长交流;日托园,一般情况下,每天家长上班前匆忙送孩子上幼儿园,时间非常紧张,下班接时,急着回家忙家务,沟通时间比较仓促。他们的工作也非常繁忙,家长们陪孩子游戏、学习的时间是较少的,家长接送幼儿时与教师面谈是家长与教师沟通当中最常见的形式。若家长接送的次数少了,自然与老师的接触就少了,沟通也相应减少。老人、保姆转达幼儿园的信息不是内容不详,就是内容不符,甚至不转达,孩子的父母不能及时、真实的掌握幼儿园的信息、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等,由此,引发家庭与幼儿园沟通过程中的矛盾。家长由于工作关系而无暇顾及孩子在园情况的现象是造成家长与老师沟通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沟通形式比较单一,手段比较陈旧

如今,面谈仍然是家园沟通、联系的主要形式。面谈比较直接,而且有针对性,但效率不高,一般都是在幼儿离园的时候进行。一位老师最多和两三名家长面谈,照此下去,很难达到家园沟通的良好效果。有的家园交流还停留在文字通信、宣传栏、手册、家访上。手册交流受版面限制,涉及内容少,制作较复杂;家访速度慢,牵涉家长、教师精力大。正是由于这种沟通方式的局限,使得家长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工作不了解,相互之间的沟通就变得不够畅通了。

(二)家园之间有理解,但缺配合

家园沟通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是老师和家长都表示理解对方工作的性质和难处,而在实际的行动上却未能取得相互的支持。有的家长表示对老师的工作理解,但有时候无法配合老师工作。有的家长很多时候对幼儿园的活动不是不想参加,而是没时间参加。老师们也觉得家长不亲自参与活动,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一方面家长希望老师可以在非工作时间开展各类活动,如:家长会、家访、亲子活动等;而另一方面老师在非工作时间安排家长工作的次数非常有限"

(三)沟通缺乏艺术性

由于沟通的内容大多是针对孩子的不足之处,因此有的老师在语言表达上则显得很不恰当。一个本来根本算不上多大的缺点,经老师一番渲染,家长则感觉孩子像是犯下了弥天大错,觉得孩子不争气,面对老师的兴师问罪,家长感觉心痛。如有一个孩子在刚入托儿所的第二天,连续打了三位老师,下午下班的时候,老师在路上碰到了来接孩子的妈妈,老师非常生气地告诉她: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孩子,一天之内打了三位老师!我也被他狠狠地打了一拳,到现在还有点头昏。妈妈在深深道歉的同时泪水在眼眶里转,那时她不会意识到这是刚入园孩子的逆反心理可能导致的行为,也不会仔细考虑一个刚满4岁的孩子拳头的力量;那一刻,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败,或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失败(因为她自己是一位老师)。老师采取什么样的引导语言,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而这一点,有些老师没有意识到,也没有用换位心理去思考,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也没有用心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那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

三、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因此,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是必要的。

(一)老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

老师与家长能否顺利沟通,并能够使沟通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老师与家长是否处于平等地位,取决于老师是否尊重家长、尊重家长的观点或看法。在家园交流中,老师在很多时候是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主导地位不等于可以忽视家长的感受,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老师的评价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评价一个儿童进步与否,不仅要进行横向比较,而且还要进行纵向评价,同时还应根据孩子发展的个性差异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而对于这些,家长也有权利进行评价和总结,所以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尊重、信任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的。即幼儿教师既要尊重、信任家长,同时应争取家长尊重、信任自己。对于老师而言,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家长,都是老师的交流对象,不论家长是什么素质,从他(她)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老师手中的那一刻起,家长与老师就开始了共同教育好孩子的历程,并且有着相同的心愿-- 将孩子教育好。

(二)教师与家长应拓宽交流内容教师拓宽交流内容

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不应只局限于孩子的性格、饮食、健康情况,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细微变化,及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爱好等,有针对性地与家长交流,以提高家园沟通和交流效率。对于一些喜怒无常、不安心上幼儿园的孩子,教师要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和爱好。作为家长,一是要如实向教师反映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于重点问题要重视,积极配合教师,双方共同努力,及时发现、克服孩子的不良习惯,引导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采用多种沟通方式

电话与家长沟通。它是家园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纽带。因大多数家长忙着工作很少与教师直接沟通,只有利用电话沟通的方式相互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和在家的表现,以达成家园共育的共识和方式方法,同时,也可以向家长传达幼儿园最近的信息。对不同的家长,要注意不同的沟通方式。目前,电脑已成为人与人沟通的重要途径,有的家长事务很繁忙,常没空接送孩子,但有上网的习惯。对此,可在网上建立每个小朋友的档案,包括他们的体格发展情况。血色素、视力等资料,提出教养对策,介绍育儿经验,并设立密码。让家长能查阅自己孩子的情况。另外,还附上幼儿园一周食谱、幼儿园活动花絮、各种活动通知、幼教动态、育儿知识等资料,让家长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

四、结论

搞好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一件大有学问的事情,需要幼儿教师好好学习,从实践中学,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也要向家长学习。诚然,幼儿园的园长与教师都具备专业知识与经验,但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知识与经验,有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是匮乏的,所以,特别需要从家长处获得许多宝贵的知识经验与信息。一些能虚心向家长学习的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从家长那里能进一步了解到幼儿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要。她们认为,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对于实现家园合作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有一些家长很有见识,教育思想先进,育儿有方,更是值得教师学习。总之,教师与家长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密切合作,推进家园共育。

参考文献:

[1] 梁志淼.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2):12-17

[2] 解玉真."互动式"家教指导模式--实现家园共育

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5,(07)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 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9.

论文作者:胡骄阳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4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  ;  ;  ;  ;  ;  ;  ;  

论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论文_胡骄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