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国庆纪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

新中国70年国庆纪念的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陈金龙,吴昊天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国庆纪念;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国庆纪念活动具有多方面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善于借助国庆纪念强化国家、民族、政党认同,实施革命、建设、改革的政治动员,涵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民主体价值观,砥砺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自信自强的精神气质。同时,国庆纪念有助于强化历史记忆、认知历史经验、掌握历史评价的方法,也是普及国际交往礼节、倡导国际主义精神、强化世界和平意识的重要载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庆纪念活动,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实施政治动员、诠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经验、协调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功能。(1) 参见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42-370页。 具体而言,新中国国庆纪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强化国民认同意识、激励国民政治参与、砥砺国民精神气质、涵养国民价值观、引导国民历史观、培育国民世界情怀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1984年10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回国参加国庆35周年纪念活动的外籍华人科学家时指出:“好多年没有举行庆祝仪式了。举行庆祝仪式有点作用,就是教育人民,是一种鼓舞的作用。”(2)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96页。 由此看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庆纪念的旨趣之一。

一、强化国民认同意识

国家、民族、政党认同是作为国民应有的政治意识和情怀,也是建构国家、民族、政党形象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注意借助国庆纪念强化国民的国家、民族、政党认同,以增强国家凝聚力、民族向心力,维护执政党的权威。

两个人结婚了,面对的是沉重的日子。但是,有条有理地把日子过顺,却又感到这过日子与小孩子过家家一般,充满了情调和乐趣。草儿要做饭,牧儿就去挑水;草儿揉面,牧儿烧火……饭吃毕了,草儿就跟牧儿一块儿去放羊。

只有具备良好的土壤以及肥料条件,才能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提升。因此人们必须要对农作物的种植模式进行多样化管理,进而对土地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地提升。就比如,可以使用马铃薯与玉米的行间套种的种植模式,二者之间进行相辅相成,有效地对农作物的质量进行提升。

(一)国家认同意识的强化

经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承担大国责任、发挥大国作用。举行国庆纪念活动的出发点之一,就是通过呈现国家发展成就,建构国家形象,强化国家认同。国庆一周年纪念时,周恩来系统总结了一年来在外交、巩固政权、统一财政和恢复经济、培养干部和提高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且强调,纵观中国历史,只有一个政府,一年内做了这么多有利于人民的工作,驱逐了旧式军队和政府,而代之以纪律严明、和蔼可亲的人民军队与廉洁、讲道理的人民政府;剥夺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特权,消灭了特务机关,停止了无限期的通货膨胀,给予人民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个政府,就是中央人民政府。”(3)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73、382页。 这里通过比较,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旨在增进国民对新中国的认同。国庆一周年纪念前夕,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这部影片扼要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历史,生动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用周恩来的话来说,“我国人民过去的痛苦,今天的欢乐,将来的希望,在这影片里,有很出色的描写。”(4)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73、382页。 强化国家认同,关键在于增进对国家的制度认同。中共中央发布的1952年国庆节宣传要点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5)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4页。 通过比较彰显新中国制度的优势,意在引导国民增进国家认同特别是制度认同。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建构社会主义的国家形象,中共依然借助国庆纪念呈现国家的发展变化。周恩来在1957年国庆招待会上断言,“新中国已经巩固地屹立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新中国一天天壮大起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6)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82页。 这是国家实力的增长、国家地位的变化,也是国家形象的建构。1959年9月8日,中央宣传部发布国庆十周年通知,认定“过去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获得辉煌成就的十年”,(7)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4册,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要求报纸、刊物、广播电台有计划地开展宣传工作,重点介绍十年来各方面成就。为此,《人民日报》从9月16日开始设立“辉煌的十年”专栏,对社会主义改造、纺织、医学、邮电、对外贸易、交通、机械、钢铁、农业、科学技术、财政、铁路、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先后进行宣传和展示,以增进国民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了解。国庆35周年纪念时,邀请了由200人组成的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来京参加观礼,包括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和持不同政治观点的人士,受到邓小平的接见,其用意在于引导港澳同胞增进国家认同,支持中央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做到爱祖国、爱香港。经历50年的建设和发展,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于这一历史性转变,江泽民指出:“经过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人间奇迹。”(8)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61页。 这种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对于国民无疑是一种激励,有利于提升国家自豪感,增进国家认同。

(二)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

新中国70年的发展过程,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同时,接受了苏联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1958年中苏关系出现紧张、最后导致中苏关系破裂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人工胰岛素的成功。《人民日报》为国庆14周年发表的社论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因为“遵循了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36) ⑦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39、142页。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走自己的路,虽然不排拒外援,但首先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江泽民在国庆4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中国革命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37)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16页。 新中国国庆纪念过程中,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国、建国的原则和经验,实际上是对国民进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教育。

为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国庆纪念时注意凸显民族关系的变化,诠释党的民族政策。周恩来在国庆一周年招待各民族代表宴会上的致词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过去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改变为平等、互助的关系”,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各民族人民训练和培养干部,逐步改善和提高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0)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3册,第337、338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庆纪念,特别邀请班禅、达赖及其他少数民族代表来京参加国庆观礼,力求通过国庆纪念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认同。1953年国庆纪念,西藏派出观礼团、参观团来京参加典礼,毛泽东在接见其代表时表示:“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11) 《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11页。 少数民族代表获邀参加国庆典礼,既表达了对少数民族的礼遇,也显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历年国庆纪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群众联欢时,也注意邀请各民族代表参加,力图通过联欢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三)政党认同意识的强化

提振国民精神、砥砺国民精神气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新中国国庆纪念过程中,注意发掘新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以培育国民的精神气质。

二、激励国民政治参与

人民是革命的主体,也是建设、改革的主体,新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需要全体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国庆纪念的过程是对国民实施政治动员、激励国民政治参与的过程。

(一)参与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集体主义是一种价值准则,也是一种处理利益关系的方法。新中国发展成就的取得,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支撑。新中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少人牺牲个人利益而成就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在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时,个人利益作出了让步和牺牲,展现新中国发展成就的过程,也是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人民日报》为国庆四周年发表的社论指出,“只有把我们眼前生活中的局部的利益,服从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长远的利益,这才是全体人民最高的根本的利益。”(3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15页。 牺牲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以服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这是集体主义的具体表现和要求。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每个人都把个人的利益同祖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32) ⑥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47、221页。 这一实践要求,也有利于引导国民确立和实践集体主义的价值准则。

(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改革开放的不少举措是人民的创造发明,凝聚了人民的智慧;改革开放举措的实施,需要人民的参与和支持。改革开放后的国庆纪念,注意凝聚改革共识,动员人民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22)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3-234页。 表明推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意在引导人民认同改革的同时,动员人民投身改革。邓小平在国庆35周年典礼上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有系统的改革。同时,要对全国现有的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技术改造。要大大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大大加强各级教育工作”。(23)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0页。 这里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技术发展、教育发展的任务。与此同时,邓小平提出,“我国将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24)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0页。 这是面向国际社会的表达,也是面向国内的动员。邓小平表明改革开放的决心,提出改革开放的任务,包含动员民众投身改革开放的意蕴。江泽民通过总结新中国40年的发展经验得出结论,如果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25)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16页。 这里诠释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彰显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态度,同样蕴含改革开放的政治动员。

(三)参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国庆纪念,往往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提出行动要求。1959年国庆口号,在动员完成主要生产任务、生产指标的同时,提出“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1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2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3页。 1960年国庆口号,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继续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开展文化革命”,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20)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5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4页。 国庆口号蕴含的任务明确具体,借助各种方式传播面广,有利于动员国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周恩来在国庆14周年招待会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2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582页。 “四个现代化”的概念由此生成,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政治话语。1963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以激发国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表达对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尊重,1959年国庆纪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派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农业、农垦、林业、水利、气象、教育、文化、卫生、科学等方面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三千人来京参加国庆观礼。尊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对于广大国民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三、涵养国民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新中国国庆纪念过程中,注意结合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涵养国民价值观,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民主体等价值观教育贯穿新中国国庆纪念的全过程。

产业集聚 (agg)和技术创新 (inn)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中产业集聚 (agg)用区位熵指数来衡量。测算方法如下:

(一)涵养作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既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统一,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新中国的发展进步,根本原因在于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总结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和经验,往往要归结为社会主义的成功,国庆纪念的过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无缘无故地在中国出现的,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亿万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所作出的决定性选择。”(2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20、221页。 这里肯定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申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在国庆50周年纪念时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康庄大道。”(27)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061页。 这是基于新中国发展实践对社会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诠释。胡锦涛在国庆60周年纪念时,再次表达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观点。(28)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34页。 这些论述凸显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有利于增进国民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价值规范。《共同纲领》确立的公民道德,“爱祖国”是其中重要内容。为使爱国主义成为国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新中国国庆纪念注意揭示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生成和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回顾历史,不难看出,爱国主义是新中国70年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撑,之所以能打破美国的遏制、封锁、禁运,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取得重要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成就,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中共中央在筹划1959年国庆十周年纪念时,明确要求通过总结十年各地、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形成一个广泛的、深刻的、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新高潮”。(29)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4册,第132页。 江泽民在国庆40周年纪念时,阐释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因而号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30)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16页。 国庆纪念过程中,注意展现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事迹,让国民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比如,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国庆60周年纪念前夕,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让群众在参与评选活动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涵养作为价值规范的爱国主义

目前已经标注完的语料共有100篇,其中地震、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和食物中毒各20篇.这是第一期的标注,旨在确定标注流程和规范,对其中的指代进行了统计分析,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进一步基于CEC的剩余部分进行标注,并继续扩大.

(三)涵养作为价值准则的集体主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需要凝聚各方面力量投身国家建设,国庆纪念蕴含政治动员的内容。1952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国庆节纪念办法规定时提出:“要使这次国庆节的宣传成为教育全国人民了解国家现状和动员他们迎接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一次广泛而深入的思想教育。”(16) ③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404、1181页。 这说明,中共已清醒地认识到国庆纪念所具有的政治动员功能。周恩来在首都各界举行的国庆五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没有剥削和贫困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伟大的任务”。(17) 《周总理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4年10月1日。 没有剥削、没有贫困,反映了国民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目标的提出,有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与国家工业化。1956年国庆纪念时,中央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全国人民现时的任务,即“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8) ③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404、1181页。 这一目标的提出既顺应了国民愿望、反映了国民诉求,也对国民提出了参与建设的要求,具有政治动员的意蕴。

罗译:I appreciate his ability to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ld tradition of learning...[6]65

(四)涵养作为价值立场的人民主体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开启新的一页,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主人地位来源于人民的奋斗、人民的贡献,中国革命胜利、新中国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周恩来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决不是历史上的偶然现象,而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无数次革命斗争的必然结果”。(33)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3册,第354、355页。 在周恩来看来,没有人民的支持,绝对不可能设想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国家统一的实现,使“人民自己成了中国土地上的主人”。(34)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3册,第354、355页。 人民作用与人民地位的肯定,是确立人民主体价值立场的基础。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它们的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人民。”(35) ⑥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47、221页。 通过国庆纪念彰显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有利于确立人民主体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强化国民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担当,激发国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砥砺国民精神气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并且经历1952年底至1953年初的新税制改革后,开始强调党领导一切。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等汇报时指出,“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12)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05页。 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新中国发展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展示新中国发展成就的过程,实际上是展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赢得人民群众认同与支持的过程。在国庆纪念过程中,尽力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将新中国发展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联系起来。周恩来在分析新中国成立五年来取得成就的原因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及时地提出了全国人民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绝大多数党员“成为群众中的先锋和模范”。(13) 《周总理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4年10月1日。 这里既说明了党的领导作用,又诠释了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国庆十周年纪念时,刘少奇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归结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胜利”,(1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543页。 彰显了执政党的核心地位。江泽民在总结新中国40年的历史经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国家独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15)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6-617页。 这里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地位的阐释,是增进政党认同的基础,也是执政党形象的建构。

(一)砥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增进民族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庆纪念的功能之一。国庆纪念过程中,注意凸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中华文明的国际地位。江泽民在国庆5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的千年中,中华民族必将以自己新的灿烂成就,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9)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061页。 肯定中华文明的过去、未来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既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未来的自信,也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

(二)砥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70年的发展是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结果。在物质短缺的背景下,要集中物力、财力用于国家建设的关键领域,只能精打细算、勤俭节约。中共中央关于1953年国庆纪念办法,针对厉行节约提出具体要求:各个军事、经济、文教、行政部门削减事业费开支;各个行政部门精简机构、精简冗员,节约行政经费;各个经济部门和生产部门节约生产消耗,减少非生产开支;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的消费,保证国家可以掌握必需的商品粮食。(38)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第575页。 《人民日报》为国庆四周年发表社论,号召所有国家机关、军队及一切工作人员,尽力服从国家建设需要,“尽力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39)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第415页。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国家经济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1959年国庆纪念口号,包含“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内容。(40)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2册,第103页。 中共中央关于1960年国庆节纪念办法的通知,要求宣传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发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奋图强的革命精神。(4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5册,第53页。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成为1960—1965年国庆口号,持续提倡这一点,既是国情使然,也是涵养国民精神气质的需要。1963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奋发图强 勤俭建国》,要求“坚持不懈地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道路”,持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改革开放后,尽管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决定仍然需要艰苦奋斗。江泽民在国庆50周年纪念时指出,“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规律。”(42)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062页。 可见,国庆纪念一直在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三)砥砺自信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与自强,成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次国庆纪念,在总结新中国发展成就、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时充满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庆一周年纪念时,周恩来指出:“经过了这一年,中国已经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经历了更重要的变化;旧面貌的中国正在迅速地消失,新的人民的中国已经确定地生长起来了。”(43)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3册,第353页。 这里基于新中国成立后一年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对新中国发展现状的自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得到提升。江泽民在国庆50周年大会上指出,“从本世纪中叶到下世纪中叶,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年的艰苦创业,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将以更加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4)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061页。 这种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充满自信与自强。胡锦涛借国庆纪念之机表示,“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4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234页。 中共领导人具有的这种自信自强精神,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应有的气度,对于国民是一种激励和感染。

五、引导国民历史观

在把握新中国历史的基础上,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科学评价历史,形成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担负的责任,新中国国庆纪念蕴含历史观教育。

(一)强化历史记忆

国庆纪念的过程,是回溯新中国历史的过程,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作出正确评价,使国民在增进历史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历史记忆。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较大篇幅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年的历史,勾勒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江泽民在国庆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新中国成立40年的历史进行了初步总结,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是经历艰难曲折、战胜种种困难、不断发展进步的四十年,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独立自主、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四十年。”(46)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11页。 这是从发展成就、发展过程、国际地位对新中国历史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呈现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利于国民从总体上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清新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11月6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保障交易机会。明确以不停牌为原则、停牌为例外,短期停牌为原则、长期停牌为例外,间断性停牌为原则、连续性停牌为例外。上市公司发生重大事项,应当按照及时披露的原则,分阶段披露有关事项的具体情况,不得以相关事项不确定为由随意申请股票停牌,不得以申请股票停牌代替相关各方的保密义务。

(二)认知历史经验

新中国国庆纪念在回溯历史的同时,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升华历史智慧,以历史启迪和教育人民。1959年国庆纪念,中央宣传部明确要求中央各大报纸及地方党报,在国庆节前后陆续发表总结经验的文章。周恩来在《伟大的十年》一文中,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成就与经验。在他看来,新中国的飞跃发展, “根本上是由于中国社会经历了最彻底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已经成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不断革命的过程,同时又是按照一定的发展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非常迅速、非常顺利的发展”。(47) 周恩来:《伟大的十年》,《人民日报》1959年10月6日。 这是基于新中国发展成就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江泽民在回顾40年历史的基础上,得出四个方面的基本结论,实际上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的升华。总结新中国历史经验,有助于引导国民深化对历史的认识。

(三)掌握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历史、评价历史,是提升国民素养的要求,也是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既总结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也实事求是分析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他指出,“我们既要正视过去的失误和挫折,又要充分估计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充分估计我们在战胜困难和挫折中所取得的胜利。”(48)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20页。 这种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对于国民是一种示范和引导,以避免历史评价过程中的偏颇。邓小平在国庆35周年典礼上的讲话提出,新中国的成立,“不但完全结束了旧时代的黑暗历史,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也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49)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9页。 将新中国的历史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评价,开阔了历史评价的视野,体现了评价新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对于国民而言也是一种历史观教育。

六、培育国民世界情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东方大国,要为人类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需要塑造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需要培养国民的世界情怀和国际主义精神。新中国的国庆纪念,成为培育国民世界情怀的平台。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伏牛山区粮食作物秸秆总产量为619.073万吨,粮食总产量为476.21万吨,秸秆总产量比粮食总产量多出142.863万吨。

(一)普及国际交往礼节

国民能否遵守国际交往礼节,是否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关系国际交往能否顺利展开。在国庆纪念过程中,注意表达友好国家对中国支持援助的感激之情。1958年,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关于国庆期间对来华外宾进行宣传的意见提出,在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时,要求表达“和苏联及其他兄弟国家的支援和经验分不开”(50)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9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4-65、64页。 的观点,同时要求“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给人以盛气凌人或骄傲自满的印象。要实事求是地宣传我们的成就,切戒浮夸。”(5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9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4-65、64页。 懂得感恩、尊重事实、谦逊客观,这是国际交往的基本礼节。1959年国庆纪念,仍然要求对外宾进行宣传时,坚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和友好热诚的态度,防止骄傲浮夸,防止盛气凌人。”(5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2册,第115页。 这些国际交往礼节是培育国民世界情怀的基础。

(二)倡导国际主义精神

新中国要走向国际社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需要国际主义精神支撑,中共注意利用国庆纪念涵养国民国际主义精神。1951年国庆典礼,邀请苏联等国家的外宾参加,并在国庆节前后前往杭州、上海、南京、天津四地参观。中央要求“各地报纸应注意适当宣传他们的活动,借以加强人民群众的国际主义认识”。(53)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第293、1183、428页。 1956年国庆纪念期间,有许多重要的外宾前来参加典礼,中央要求各地和各有关党组织,“应该借此机会向干部和群众进行国际主义的教育”,宣传国际革命力量相互支援、争取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的重要性,使我国人民明了中国担负的对于增进国际进步力量团结、争取亚洲和世界和平事业担负的责任。(54)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第293、1183、428页。 胡锦涛在国庆60周年大会上表示,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5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234页。 这种贡献、这种担当,同样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

公平地评价,西王如今的危境,主要是客观因素所致。把责任都推到西王集团、俱乐部和吴庆龙身上,是非理性行为。然而,西王集团、俱乐部和吴庆龙也确实有需要认真反思之处。有些该说的话没说或说晚了,有些该做的事没做或做迟了。在当今舆论环境之下,只会埋头苦干是不行的。世界是开放的,心态若封闭,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

(三)担负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央关于1952年国庆节宣传要点明确提出,“只有各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行动,才能够打退战争威胁,争取世界和平”;“团结的范围要广,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不分政治见解、宗教信仰、民族差别和职业种类,都应该团结起来。”(56)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第293、1183、428页。 这里指明了维护世界和平的路径,也有利于国民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借助国庆纪念表达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张。他在国庆35周年典礼上提出,“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一切侵略和霸权主义”。(57)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0页。 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立场、中国表达,对于国内民众具有教育意义。胡锦涛在国庆60周年大会上重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58)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234页。 这种对于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对于国民是一种引导。

新中国国庆纪念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象征,是对国民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如何借助国庆纪念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仍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发掘新中国70年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运用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获国庆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National Day of New China

Chen Jinlong ,Wu Haotia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

[Key words ]New China 70 years; National Day Memori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 ]The National Day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have many function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m.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t has been good at using the National Day to commemorate the strengthening of national, national, and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to carry out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o cultivate socialism, patriotism, collectivism, and people’s subject values, to be independent and self-reliant, to work hard and diligently. The spirit of saving,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Day commemoration helps to strengthen historical memory, recogniz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master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evaluation.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populariz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etiquette, advocating the spirit of internationalism, and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world peace.

[作者简介] 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吴昊天,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63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5 ZDB044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纪念活动与中共历史记忆的建构”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李文苓]

标签:;  ;  ;  ;  

新中国70年国庆纪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