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儿童地贫移植术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治疗体会论文_王健1,林少汾1,董红1,陈纯2(通讯作者)

1例儿童地贫移植术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治疗体会论文_王健1,林少汾1,董红1,陈纯2(通讯作者)

(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 广东 广州 510120)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儿科 广东 深圳 518107)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例地中海贫血患儿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治疗,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筛选出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高危人群并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确定病因对症处理,同时大量输注血小板以减少出血风险、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白蛋白输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应用甲基泼尼松龙抗炎、给予纤溶抑制剂以稳定凝血、重组人凝血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出血、应用血小板生成素、完善支持治疗。结论:临床中应积极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发生后应查找病因积极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血小板输注无效

【中图分类号】R5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153-02

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7%~34%,而在长期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更为常见。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造血重建延迟以及感染等合并症,PTR较为多见,发生率约为18.8%,其中48%患者PTR发生于移植后第二周,移植后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出现PLT不升或出血状况不能改善,则应考虑发生PTR的可能。本文对1例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HSCT后发生PTR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HSCT后发生PTR的治疗方法。

1.材料和方法

患儿,男,6岁,5年余前确诊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41-42/β654双重杂合子,血型A型),5年间予规律输注浓缩红细胞及祛铁治疗;2016-04-26入层流室,行HLA 10/10全相合同胞供者脐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供者信息:胞弟,2岁,β41-42/-杂合子,血型O型),2016-05-09按计划予供者骨髓130ml和脐血121ml。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6-05-14(+5d)起,出现低热,予美罗培南抗感染,血小板波动于1~4×109/L,伴皮肤瘀点、瘀斑,口腔、鼻黏膜出血,血小板输注无效,行血小板HLA配型;2016-05-17(+8d),仍低热,加替考拉宁+卡泊芬净抗感染,出现明显血尿,伴膀胱刺激征,排黑便,予HLA配型血小板输注(1单位/次),输注前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0.5~1g/kg/d)提高输注效果,同时予新鲜冰冻血浆、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蛇毒凝血酶、维生素K1、止血敏、碱化尿液等;2016-05-19(+10d),持续低热,仍排血尿,尿色逐渐转淡,皮肤无新鲜出血,口腔、鼻粘膜结痂,血小板波动于2~7×109/L,皮肤黏膜轻度黄染,考虑合并免疫性溶血,继续上述治疗,并加用甲强龙(2mg/kg/d×3d),白蛋白(10g/d);2016-05-21(+12d)起,皮肤粘膜黄染较前加重;2016-05-23(+14d)起,热退1天,血小板6×109/L,甲强龙减量至1mg/kg/d;2016-05-24(+15d)起,再次出现低热,改美罗培南为亚胺培南抗感染,血小板4×109/L;2016-05-27(+18d)起,热退,血小板较前稍升高,波动于8~15×109/L,白细胞植入,皮肤黏膜黄染逐渐减轻;2016-06-05(+27d)起,血小板逐渐升高,波动于19~34×109/L,尿色基本恢复正常;2016-06-10(+32d)起,血小板植入;2016-06-17(+39d)起,甲强龙减量为0.8mg/kg/d(口服)。

2.结果

本例HSCT后血小板无效输注特点:供受者血型不一致;血小板无效输注出现早,移植后+2d;部位重要器官出血:皮肤、口腔大血肿、眼结膜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无肺出血;出血严重时Hb明显下降(50g/L),影响心功能、循环障碍;合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无严重感染;患儿比较配合。

本例HSCT后血小板无效输注处理:PLT低下从+5d至+16d(5月14日至25日),至血小板稳定时共输注血小板21单位,其中HLA配型17单位;最严重时一天3单位;输注2单位共7天。浓缩红细胞17.5单位;最多的一天输注4单位;维持血红蛋白>70g/L以上,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氧。其他血制品:丙种球蛋白82.5g,共9天(总量4.1g/kg);白蛋白40g;血浆:700ml。甲基强的松龙:2mg/kg/d×3d,后减量1mg/kg/d×25d。支持治疗:静脉营养等,护理尤其重要;防治其他并发症:预防感染。

3.讨论

目前通用的PTR定义是至少连续输注2次血小板后,或者在2周内3次输注血小板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或出血没有改善。发生PTR后应积极寻找病因,其病因包括非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其中以非免疫因素为主,包括:发热、败血症、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肝窦阻塞综合征、移植物抗宿主病、高胆红素血症和含有全身照射的预处理;移植后药物的影响;原发疾病,尤其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移植类型,同胞供者发生率<非血缘供者[1]。引起免疫性PTR的因素包括:多次输注血制品,移植植入后的血型改变,血制品自身因素(如输注量、供受者血型和储存方式)。事实上,免疫性PTR在中国人群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同种异体抗体的形成,尽管HSCT后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但仍有该抗体的产生,因而免疫因素介导的PTR应予重视[2]。移植患者确诊PTR后应根据病因治疗,若其原因为非免疫因素,则无需特殊处理,在输注ABO相合的PLT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若为药物导致PTR,则应停用相关药物,再予输注PLT,直至PLT上升。对于免疫因素导致的PTR,首先检测患者HLA-A和B抗原,选择配型相合的供者单采PLT输注,而对于HSCT受者而言,其造血干细胞供者是最好的PLT供者[3]。免疫性PTR治疗持续不改善时,可能原因有:同时合并非免疫因素;本身存在血小板自身抗体;可能产生了未检测到的抗体,最常见为HPA抗体,应进行相应的配型寻找合适的PLT供者[4]。持续不改善的PTR的治疗方法包括:大量输注血小板以减少出血风险;小量多次输注血小板以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白蛋白输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暂时升高患者PLT水平,暂时控制出血;应用甲基泼尼松龙抗炎,减少抗原抗体反应;给予纤溶抑制剂以稳定凝血;重组人凝血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出血;应用血小板生成素。而预防PTR的发生同样重要,临床治疗中应积极筛选出易发生PTR的高危人群:原发病及HSCT术前化疗;多次血制品输注;血型不同的异基因HSCT患者,造血干细胞植入后发生血型改变;免疫抑制状态;感染;发生GVHD。预防PTR的措施包括输注ABO血型相合的血制品,但由于部分HSCT患者会发生血型转换,故临床上难以完全满足此条件;输注少白细胞的PLT,通过过滤去除供者白细胞或射线辐照使白细胞灭活,可以预防同种异体抗体的产生,进而减少PTR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输注。总之,临床中应积极预防HSCT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发生后应查找病因积极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伍健伟,卢瑾.同种免疫性抗体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策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3):426-429.

[2]焦淑贤,杨志夏,赵林.血小板输注无效[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4):302-306.

[3]周燕,申卫东.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其预防和治疗[J].重庆医学,2010;39(10):1298-1300.

[4]周映君,韦喜敢,周建月,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病因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1):1580-1582.

通讯作者:陈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chenchun69@126.com\

论文作者:王健1,林少汾1,董红1,陈纯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1例儿童地贫移植术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治疗体会论文_王健1,林少汾1,董红1,陈纯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