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国有制的历史与现实思考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生产资料国有制的历史与现实思考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关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历史与现实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生产资料论文,现实论文,国家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12月6日,《中国财经报》刊登一则消息:“据今年两万家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试点提供的数据。企业目前平均资产的负债率已高达79%,这表明企业的资产主要依靠债务来支撑。巨额债务的重压,不仅破坏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诱发并助长相互拖欠现象频繁发生,而且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使大量利润转化为利息,经营亏损无法弥补,所有者效益被严重侵蚀”。不难看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正经历着一次严峻考验。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有自主经营机制。而现在国有企业缺少自主权,经营机制受到各种限制,不能形成快速灵活的市场机制。因此,活力不强,竞争乏力,效益不高,甚至连年亏损。十几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没有真正走出困境。那么,到底是什么障碍着改革前进的道路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怎样看待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

马克思说过:“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是以生产工具为出发点。”“所有制是生产工具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72页)“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同上书,第1卷第108页)这就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由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资料和与它相适应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因此,封建主义的生产资料国有制是官府手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国有制是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要了解生产资料国有制,必须首先了解生产资料和与它相适应的国家的性质,否则,生产资料国有制只不过是个抽象空洞的概念,没有任何其他意义。

目前我国的生产资料国有制,就它的来源或形成的途径来说,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接管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通过赎买政策接收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现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做个简要分析:

(一)国民党时期的生产资料国有制

第一,国民党时期的生产资料状况

据公认的有关材料分析: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整个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即现代工业只占10%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等小生产占90%左右。而在这90%左右的个体经济中,只有很小部分手工业达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其中绝大部分是个体小农,还在使用手工工具,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仍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停留在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种小农,“他们的生产条件相同,彼此间并没有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使他们互相交往,而使他们相互隔离,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此也就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都是直接生产自己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一个国家也就是“由这样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袋马铃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中的那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3页)显然,这不也是我国解放前社会的真实写照吗?

由于他们的这种分散、隔离、封闭的特点,所以“尽管他们利益相同,但不能形成共同的关系。”(同上)“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之上的权威,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一切的社会。”(同上书第1卷第693页)这就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只能存在于奴隶制、农奴制以及其他从属的关系中,成为自上而下的专制等级制度(或者说君主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尽管他们也反对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也经常举行起义,甚至也能形成一种推翻一个封建王朝的力量,但是,当他们推翻一个封建王朝的时候,又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即“在他们失掉自己的统治者的时候,他们又给自己按上一个。”(同上书,第32卷第984 页)始终跳不出封建主义的圈子,这就是历史上经常出现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党时期的国家性质

由于这种小农在国民经济中占90%左右,而这种经济基础本身要求自上而下的等级专制体制。所以尽管国民经济中已经有了占10%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政治上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影响,但它还没有力量改变这种分散、隔离、封闭的自然经济基础,也没有力量改变这种自上而下的等级专制体制,这就决定了国民党时期的国家还不能摆脱封建主义的性质。

第三,国民党时期的生产资料国有制

国民党时期的国有企业,从它的来源和形成的途径来说,主要也是两条:一条是接收的清朝后期兴办的官办企业;另一条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接管的敌伪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工业,已不是自然经济性质的手工业。但由于这些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都属带有封建性质的官府,这就决定了它也不能摆脱封建官府企业的性质。

(二)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所谓无产阶级的领导,就是说无产阶级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进一步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革命。所谓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说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现阶段还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消灭资本主义的任务。尽管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也只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消灭封建主义的任务。即:第一,消灭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把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农民解放出来,并把它引向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从而消灭自上而下的等级专制制度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扫清道路。第二,消灭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即消灭自上而下等级专制制度,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民主制度。这对当时的国有企业来说,就是消除官府即等级行政体制对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把它转归新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政权所有,和实行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使农民从地主的剥削压迫下解放出来,但并没有把它从自然经济条件下转移到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在国民经济中仍存在着等级制度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因此在国家体制里,还必须暂时保留等级授职、等级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在它的主管下,仍旧受着它的束缚,国有制的全民性质也就很难充分体现出来。

(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里说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46页)并认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的东西是政权的转变”(1953年12月经过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制发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因此,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后,紧接着就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样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以后就不再提起了。

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即还没有把个体农民从自然经济条件下转移到商品经济发展轨道上,就以消灭商品经济、消灭资本主义为前提,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这就使社会主义改造只能在自然经济基础上进行,即只能把分散的、隔离的、封闭的,一家一户的,利用手工工具进行自给自足生产的小农组织起来,并不能改变它自然经济的性质。同时,正因为他们分散、孤立、封闭的本性,不能自己组织起来,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就必须有一种处于他们之上的,有权威的外在力量,这又决定了实现这种改造必须有党和行政力量参与,最后组成的人民公社只能是政社合一的组织,这样就继续维持了等级管理制度。所以虽然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对国家民主制度的发展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但由于这种改造是通过赎买政策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入现存的国家企业,所以对国家企业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

但是,社会主义改造毕竟是在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所以,已建立起来的两种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仍是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揭示了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但是每个科学工作者都懂得,对待科学必须抱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结论,决不能随意的去理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根据这样错误的理解去实践,自然只能“缘木求鱼”。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这些切肤之痛的教训,归根到底是这样造成的。

因此,既然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就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对社会主义的实践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还弄不清楚,或若明若暗,选择方向和道路找不到根据,又怎么能成功地付诸实践呢?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资本论》第1卷第204页)所以,封建社会有代表封建社会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社会有代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社会也必然有代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只有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的矛盾,才第一次作为大工业所产生的结果表现出来,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只有在大工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那么, 什么是大工业高度发展的标志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3 章“机器与大工业”里,针对当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情况说:“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我们就有了自动的机器体系。”(《资本论》第1卷第418页)显然,自动的机器体系,就是大工业高度发展的标志,也就是代表着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0 页)这就是马克思提到的与社会主义有关的国家概念,他的这种提法,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以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提到的国家概念都完全一致。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主义的国家,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那么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呢?恩格斯曾经说过:“你们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同上书,第2卷第336页)现就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巴黎公社”的论述摘要如下。

“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劳动一被解放,大家都会变成工人,于是生产劳动就不再是某一个阶级的属性了。”(同上书,第2卷第378页)

“公社就是帝国的直接对立物。巴黎无产阶级用以欢迎二月革命的‘社会共和国’口号,不过是表示了希望建立一种不仅应该消灭阶级统治的君主制形式,而且应该消灭阶级统治本身的共和国的模糊意向。公社正是这种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同上书,第2卷第374页)

“公社一开始就得承认,工人阶级在获得统治时,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工人阶级为了不致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它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应当以宣布它自己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来保证自己有可能防范他们。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来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但是,后来,这些机关,而其中主要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同上书,第2卷第334页)

“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正确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六千法郎。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各代议机构的代表规定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同上书,第2卷第335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几段论述,充分说明:第一,无产阶级专政,或社会主义的国家,是工人阶级的政府;第二,它的任务是把其他阶级都变成工人,把全体社会成员都变成生产劳动者;第三,它是共和国的一定形式,但不仅要消灭君主制,即自上而下的专制制度,还要消灭资产阶级民主制,即少数人的民主制。它是在彻底消灭了自上而下的等级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彻底的自下而上的民主制。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彻底消除了等级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直接体现全体劳动者平等权利的民主制机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就是说,生产资料归这样的国家所有,即全体劳动者在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都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所有权或管理权;平等的使用权或劳动权;对产品平等的分配权(按劳分配权)。如果还存在着一部分人有所有权或管理权,而另一部分人没有所有权和管理权;一部分人有使用权或劳动权,而另一部分人没有使用权或劳动权;对一部分人实行按劳分配,但实际上得不到应得的份额,而另一部分人还能凭借非劳动手段占有别人劳动的成果等现象,就不能说完全建成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

三、怎样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

马克思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问题时说过:“俄国公社所属的古代类型,包含着一种内在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公社的灭亡。土地虽然是公有的,但是每个农民则和西方的小农一样,都靠自己的力量来耕种自己的土地。公社所有制和土地的小块耕种相结合,这在较久远的时代是有益的,但在今天就变成危险的了。一方面,动产这种在农业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的因素,促使公社社员的财产状况日益分化,特别是在国家的财政压力之下,还引起公社内部各种利益之间的斗争;另一方面,作为合作劳动和协作劳动基础的土地公社占有制,它的经济上的优越性日益丧失。可是也不应该忘记,俄国农民在使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方面,已经采用了集体行动方式,并且他们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就大大便利了他们从小土地耕种过渡到集体耕种;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有利于进行大规模使用机器的联合耕种;而且,长久以来靠农村公社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为公社垫付实现这一改变所必需的最初的经费。不言而喻,这里所说的只是逐渐的改变,而这一改变必须从使公社在目前的基础上走上正常状态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5 页)又说:“如果俄国是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如果它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西欧通过长期的一系列进化(从原始公社到它的目前状态)才取得的那些经济成就,那么,公社注定会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而灭亡这一点,至少在我看来,是毫无疑问的。可是,俄国公社的情况同西方原始公社的情况完全不同。俄国是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存下来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同时,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同上书,第19卷第444 页)“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同上书, 第19卷第438页)因此,“如果它在现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 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同上书,第19卷第451页)

显然,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正是马克思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从我国目前改革的实践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出发点

第一,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散人民公社,打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界限,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所有权归政府,使用权归农民。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马上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自然经济迅速解体,商品经济迅猛发展起来,并为消除等级制度,确立民主制度创造了条件。

第二,在解散人民公社时,对原来的社队企业,坚持不分掉,所有权归乡镇政府,使用权由企业掌握,这样也就为乡镇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实行自主经营,全力扑向市场,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集体所有制实力创造了条件。

第三,国有企业,已经是全民性质的社会主义企业,只是在等级管理体制的束缚下,发展受到很多限制,它的社会主义全民性质得不到充分体现,所以人们并不感到它属于自己,把它叫做“官工”、“官商”。因此,现也正在试行改革。但由于国营企业积累的问题较多,改革的难度较大,目前成效还不大。从改革的方面看,也是坚持国家所有制不变,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企业,使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确立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迅速大规模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条件。

(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第一,发展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特点:分散、孤立、封闭、使用手工工具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是社会发展停滞的根源。而商品经济社会分工、专业生产、互通有无、平等交换,这样就把分散、孤立、相互隔离的生产力变成相互依存的社会生产力。由于实行社会分工,专业生产可以合理地使用资金、劳力和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迅速扩大,这样就遇到小生产和大市场,小资金和大技术的矛盾,就需要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把小生产变成大生产,把分散、落后、小的生产资料变成积聚的、现代化的、大规模的生产资料,为创造大规模现代的社会生产力创造条件。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商品经济首先在农村,接着向城市,向全国发展起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二,逐步消除等级管理制度

商品经济要求产品交换。而交换就要求双方必须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所有权和自主权,所以,它从根本上反对一切等级制度。因此,发展商品经济,就与我国现存的等级管理制度发生了矛盾。

(1)在农村,由于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就是消除等级管理体制,让农民掌管经营自主权,所以这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乡镇企业前一段时间,利用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放宽的大气候,一度曾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它仍在乡镇政府的主管下,等级管理体制对它仍有很多限制,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把乡镇政府叫做乡镇企业的“婆婆”,并说:“目前乡镇企业的‘婆婆’,多数还和媳妇一个锅里搅稀粥。政企不分,‘婆婆’开明,企业就兴旺,‘婆婆’不开明,企业就不景气。孩子已婚,分家单干各过各,把本来属于市场的企业推向市场,大家都有自主权,放开手脚大胆干,‘婆婆’主要管好发展战略,宏观管理,企业不才能更好地发展吗?”(1992年《中国乡镇企业》第10期《呼唤开明婆婆》)这就说明,目前乡镇企业也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2)特别是国有企业,这个问题反映的尤为突出。1994年9月《亚太经济报》反映:“改革开放十年,广东的经济突飞猛进,而国有企业却每况愈下,什么原因?”他们回答说,因为经理、厂长还在吃最后一口“大锅饭”。又说:“广东现有副厅级大型企业20个,这些单位的副职(副职为正处级),由省委组织部任命,处级以下企业有三万个,分别由主管局、地、市、县委组织部任命”、“现在的企业领导实行人事统制,企业倒闭,领导一走了之”,他们根本没有全力扑向市场参加竞争的意识,企业怎么能搞好呢?”《上海企业》15期也有文章说:“现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阻力,主要在政府,而不在企业,因为这次改革最终是软化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甚至要剥夺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权,使政府退出微观领域,实行政企分开,甚至要带来政府机构的重组,以及权力格局的大调整,相当一部分政府主管部门将失去存在的权利,甚至丧失存在的必要。”显然,这都说明要求消除等级管理体制。所以,正像邓小平同志所说:“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同上书,第3卷第192页)

第三,吸收股份制的经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序言》里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 页)显然,这也就是说,建成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国有制的关键,同样是要求发展大规模的现代社会生产力。在这个问题上,组织股份公司就是资本主义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1)最适合迅速持续发展大规模的现代社会生产力。 股份制企业,以购买股票参加,成为股东。股票可以在市场上买卖,股东可以成千上万。能够迅速筹集大量资金,迅速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合理的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所以,马克思说:“如果必须等到积累去使某个资本家能够修建铁路,那么恐怕到现在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资本论》第1卷第688页)

同时,由于股票可以买卖,股东经常更换,这就要求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经理职能职业化,这样也就便于经理适应市场机制,自主经营,灵活、快速及时地处理业务问题。企业是合法的实体,遇到法律问题,也便于处理,股东一旦更换或死亡,公司仍能继续存活和发展。

(2)最适合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 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一方面就要求经理工作的职业化,职业经理也变成代人管理资产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另方面把资本家或股东排除在生产过程以外,变成一个单纯货币占有者。所以马克思说,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资本论》第3卷第493、494页)

同时,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这就为政企分开创造了条件。在政府方面,由于等级管理体制的消除,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直接归国家的权力机构,使它与全国人民的权利直接联系起来,也使其他各种企业的所有权便于向国家权力机关转移;在企业方面,由于使用权全部转到生产者手里,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也就全部掌管在生产者手里,这样也就易于同国家的民主制度一致起来,从而为建成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创造了条件。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企业改革,正在有效地吸取这种成果。

(三)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

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主要是两个:一个就是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即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时期,个人的、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料朝着社会的、积聚的大的生产资料转变时,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变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引起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土地、生活资料、劳动资料的被剥夺,而且这种剥夺,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用了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资本论》第1卷第830页)因此使广大劳动群众遭受着难以忍受的贫穷、饥饿和死亡的痛苦。但由于我国在这次改革前就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初步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使这次改革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这就使广大农民在这次转变中不会丧失土地、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避免了这一次苦难。另一个就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资本的有机构成愈来愈高,不变资本的比重日益增加,可变资本的比重日益减少,而劳动力的供给却大量增加,结果是大批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愈来愈多,因此,就造成财富在少数人手里的积累愈来愈多;而大多数愈来愈贫穷。一方面是少数人穷奢极欲;另方面是广大劳动群众遭受奴役、折磨和贫穷,陷入无知、粗野、道德堕落的境地。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制度给广大劳动群众造成这种苦难,从现在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公有制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资产不断增殖;

第二,通过制定适当的税收政策,如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以限制私有财产的过度增长;

第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时间的缩短,逐步建立安排全体人员就业的制度,消灭失业现象;

第四,建立有效社会保障体制,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

标签:;  ;  ;  ;  ;  ;  ;  ;  ;  ;  ;  

生产资料国有制的历史与现实思考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