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语阅读因“结”而精彩论文_王益波

让英语阅读因“结”而精彩论文_王益波

----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仙居城峰中学

【摘??要】 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中存在活动任务偏离文章主题和学生实际、语言输出与语言输入不一致、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后活动设计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读后活动;问题;对策

前言

阅读是一种运用读者智慧和已有知识理解文本内容的复杂认知加工过程,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掌握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PWP阅读教学模式是目前高中教师使用较多的一种模式,此模式将阅读教学分为三段:pre-reading, 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 在读前阶段,教师一般采用各种活动进行语言教学(主要是词汇、句法教学)或激活相关背景知识。读中阶段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阅读活动,培养学习的阅读技巧,训练阅读策略,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体裁、结构、中心、主题、细节等,这是一个解决层次推理和文本输入的过程。读后阶段多是让学生联系实际,对依据阅读所开展的评价和应用性活动,是引导学生从点线到面的浅层到深层理解的整个输出过程,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将阅读材料相关的篇章结构、主题内容、思想观点和所学语言知识结合起来,以介绍相关经历,预测故事的发展,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利用写作等形式进行语言输出。因此,读后语言输出活动,也就是本文所谓的“结”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点,语言输出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也就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但是,通过对日常教学中大量课堂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读后语言输出活动的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设计和实施读后活动,提出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读后输出活动紧扣教学目标、高质量完成。

【问题一】: 读后活动时间安排死板

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的观察,发现绝大部分教师采用课文导入,文本特征分析,初步阅读,深层次阅读等步骤。读完整个文本后,然后是一个花了大量时间精心的设计的大型的读后活动,给了阅读课一个完美的“结”。

【解决对策】:事实上,这个结不一定就要在完成整个文本解读后打,在由相对独立小片章组成的阅读文本中,可以在读完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段后安排一个规模稍小的读后活动,这样的结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更透彻的理解所读片段,为后面读完整个文本后的输出活动扫清障碍而水到渠成。

案例1、 在执教人教版必修2 UNIT4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时,这是一则童话故事,描述了小女孩Daisy通过对三个地方Tibet, Zimbabwe, a thick rainforest 的奇妙旅行,明白了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三个地点的旅行就是三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片段,主人公Daisy在每一个不同地方的所见所感就是野生动物保护这个话题的三个子话题。因此,在处理这三个子话题时,通过学生从点线面的充分阅读和拓展阅读,做足铺垫后,在完成每个子话题阅读设计一个读后活动。

在梳理完第一个语言片断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me endangered species,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读后输出活动。

We know that many wildlife animals are in danger of dying out just because of killing or over hunting. Then besides this, any other reasons why they are endangered? You’ll have some minutes to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and then report your views to the whole class? OK? 学生通过交流,呈现出各种观点:

Because of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earthquakes, floods and so on.

They are killed because our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All kinds of pollution.

Some wildlife animals can’t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environment.

The loss of habitats.

在第二个片段the importance of wild protection 中可以设计以下读后输出活动:

Since wildlife protec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we should take many measures to protect them. Then besides the measures mentioned in the text, please work out some other protective measures together with your partner.

学生们讨论后就会呈现出自己的观点:

The government can make some wildlife protection laws. If some people still don’t stop killing wildlife, make laws to punish them.

Plant more trees for the village.

Set up nature reserves for the wildlife.

Make more people know more about the wildlife protection.

Stop polluting the air, water and the land around us.

完成第三个片断 the importance of habitat (living place) protection 教师设计了以下读后活动:why are the habitats of the wildlife being destroyed?

以下是学生讨论反馈的结果: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need more natural resource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the world and they need more land, space, so they cut down the forest.

The progress in science needs more from the rainforest.

通过三个读后输出活动,同学们在充分理解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拓展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综合性运用语言的目的。

【问题二】输入过程中功夫不到家

能否高效地输出取决于输入过程文本解读是否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学生输出时文不对题,或冷场或走过场,没有达到教学目的。那是因为在输入活动时,没有把握好以下的尺度:铺垫与输出的时间分配问题;输入的量与输出的时间分配问题; 输入与输出的一致性问题。

【解决对策】:没有高质量的输入,难有高质量的输出。读是一个输入过程,要解读到位,为后续的输出做好多层次,多维度的铺垫;输出活动前,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甚至课堂上要预留时间进行自评和教师点评,那么时间分配就显得非常重要。输出就是生成,有效生成的关键取决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吻合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输入的量,输入的质。如何把好这一关?教师需要在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和文本解读之后,结合课标要求,根据学生实际,尊重文体文本,在综合内容、思维与语言的大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输出活动设计必须紧扣阅读的话题和教学重点,达到输入与输出的一致。

案例:某教师在教授必修2 Unit 4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时,在课前的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的free talk, 在不知不觉的轻松气氛中让学生理解并初步感知。在教学目标设置中框定了本节课学生读后输出活动中所需用到的一些核心词汇(amazing/amaze,wildlife, in the wild, in nature, be in danger of, endangered species, protect, protection, decrease, die out, extinct, Tibetan Antelopes), 为更好地进入主题阅读和后续的语言输入做好铺垫;接着宏观把握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快速找出了故事的背景以及课文阅读的主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理清学生的阅读思路,为细读、研读文本指明了方向,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核心词汇relieved,amazed进行穿插讲解,体现了语言输入过程中核心词汇的“凸显”与“重复”。在各个部分研读环节,教师通过设计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评估型问题,不断追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主人公Daisy在每一个不同地方的所见所感归纳为野生动物保护这个话题的三个子话题(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me endangered species, the importance of wildlife protection, the importance of habitat protection), 也就是每一个段落的大意,完成了课文从点到线到面的转变,并在每一个子话题后设置一个深层次的拓展思维的读后输出活动,并用板书的形式关注重要观点和核心语言的总结,提炼文本语言的思想内涵,并通过文本拓展性讨论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的局限,为最后的综合性读后语言拓展搭建了支架。最后,在比较充分地解读了阅读文本的语

言以及相关的话题拓展之后,教师以课文对象“the Tibetan antelope”延伸话题,设计了难度适合的“interview”读后输出活动。

Suppose you were Daisy, a journalist for WWF, just make an interview with the antelope. The interview is to cover:1.his past situation; 2. The cause of his past dangerous situation; 3. The measures government has taken to help them; 4. His present life

学生通过清晰的活动指令,借鉴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运用之前层层铺垫的各个环节中师生共同输出的核心词汇、目标语言,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高效完成了语言输出活动。

【问题三】 重文本信息 轻内涵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整体教学模式,强调先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特点,然后再深入分析各个部分。虽然教师在宏观把握时花了很大的精力设计问题来凸现文本脉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来串联文本信息;在分析各个部分时,用各种视觉表象形式将文本信息转化,生动、清晰地将文本信息有效地传输给了学生,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文本内涵的内化和升华,不能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解决对策】: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题材和体裁的文本,都是作者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表现形式。为了实现一定的表达目的,作者会遵循一定的标准来选择材料,运用一定技巧来组织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发展段落,形成篇章,表达观点,而所有这些“标准”、“技巧”、“逻辑”、和“观点”通常是内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拓宽思路,为他们铺路架桥,挖掘内隐于文字背后的信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参照自身,把自己放在作者和文本主人公的特殊位置上进行反思和评价,达到输出的目的。

案例:这是在一堂县级公开课上,一教师对人教版高中必修4 unit 5Theme Parks—Fun and More Than Fun 的读后输出活动的设计,课文介绍了主题公园的种类和特色,并分别介绍了三个不同特色的主题公园。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主题公园的功能及其价值,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增强世界意识,开阔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根据这一主题设计以下读后活动:

I. Further thinking

After reading the whole passage,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 Which of the three theme parks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Why?

A. Amusing B. Beneficial C. Cultural D. Deserving E. Educational F. Fantastic etc.

Q2. 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e passage? And where can we find this passage?

Q3. Are these three examples well-chosen? If yes, why? If not, can you recommend or design another theme park?

教师在拓展文本内涵时,引导学生对语言措辞、篇章结构、作者观点、写作目的等方面进行反思评价,培养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并把自己放在作者的位置上跟自身进行比对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观点。

【问题四】读后活动形式单一

经过调查分析,课堂中90%教师采用了小组调查,读后活动一般都是基于文本观点的同伴或小组讨论,基于文本内容的问题解决,文本拓展性理解,文本重建性输出,不同形式的写作等输出活动,基本上采用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拓展,而缺乏内容与结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此外,在活动任务设计中也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为问题而问题”的现象,教学活动有效性缺失。

【解决对策】:阅读教学中的读后输出和拓展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性拓展,在这个类型中,教师应该涉及让学生解读某一词语和句子的隐含意义,品读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预测文本的行文走向等;与文本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输出和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的主题和框架缩写课文或扩写课文,或将课文由一种体裁改写成另一种体裁,或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文章结尾等;具有比较与借鉴意义的比较性输出与拓展活动可以借鉴话题观点和信息、文本写作结构与技巧、文本片段等进行语言输出。

案例:

某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必修3 Unit3 Reading—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选取“Act I , Scene 4”传授了一堂读写整合课型。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有意根据剧情的发展进行引导,首先按时间顺序划分场合,然后用问题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表情、情感等方面来体会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在过程中了解剧情的发展,赏析角色的台词,感知人物情感的变化,留意舞台指示语,并体会作者所运用的语言的幽默性、讽刺性,为之后的写作做了充分的铺垫后,指导学生尝试写一幕15句左右的短剧:Act I Scene 5 At the Barber’s 并提示学生在写剧时必须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Make a list of characters

(2)Make an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ents

(3)Think about the change of the characters’ feelings

(4)Write the characters’ lines

(5)Decide on the necessary stage directions (action and feelings)

给出背景:Henry smiles as he leaves the restaurant. When he i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in a shop window, he looks at his own hair: it’s too long! Just then, he sees a sign for a barber’s shop. He decides to step inside ...

虽然这个任务难度大,由于教师紧扣题目,在读时的有效铺垫,学生也顺利的完成写的“输出”,让学生通过尝试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进而能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结束语

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文本信息的准确解读层面上,还应当从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认识和评价文本,使文本的解读更多元。我们不仅要“读”语言、内容、结构以及情感态度,还要侧重主题的某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读后输出。每个文本都有很多思维的激发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思辨的因素挖掘出来并利用好,充分体现“文以载道”的内涵,借助文本语言工具性来实现人文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军熔,郑春红,朱雯,吴璇. 2011.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潘爱梅. 2010. 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读后任务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7):55-58.

4、王笃勤. 2012. 英语阅读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王媛. 2009.有效阅读教学设计实例解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论文作者:王益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  ;  ;  ;  ;  ;  ;  ;  

让英语阅读因“结”而精彩论文_王益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