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晋冀豫边区的文化管理机构论文_牛燕燕

抗战初期晋冀豫边区的文化管理机构论文_牛燕燕

山西师范大学

摘要:抗战初期晋冀豫边区文艺运动的开展与推广,离不开各级文化机构的领导与组织。1938年新政权未建立前,边区的文艺运动没有统一的文化领导机构,以零星的文化队伍各自为战。1938年秋边区各根据地基本形成,民主政权建立后,相继成立了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救国总会、各分区“文总”办事处、各县“文救会”,区、村“文救”小组等文化领导机构与团体,促进边区的文艺运动。

关键词:抗战初期;晋冀豫边区;文化管理机构;晋东南文救总会;

晋冀豫边区的抗战文化活动是同根据地的创建同步发展起来的。每一块根据地的开辟,革命的文艺战士都随着武装部队的开进做了大量宣传动员工作,并在各地迅速形成了一支支分别以新闻出版、艺术演出、文化教育、政治宣传为重心的文化队伍。这些文化队伍,在初始阶段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抗战文化做为一条战线,还缺乏集中领导和系统规划。这一现象,在1938年秋季边区各根据地基本形成,民主政权建立后,则更显突出。各根据地日益需要建立统一的文化工作领导与管理机构,统领文化、教育、出版、宣传等部门的工作。

在晋冀豫边区,组建全区文化联合机构的工作1939年开始便提到了议程。1939年元旦,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及边区第三专署等于沁县召开的晋东南各界反汪大会上,文化工作者就提出了建立边区统一的文化领导机构的动议。1月5日教育界救国总会筹备委员会在沁县成立。筹委会向全区发出“建立晋东南文化教育的堡垒”的紧急号召,强调指出建立总会组织的必要性:

一、文化教育界彼此需要工作上的配合、经验上的交流和技术上的合作;二、面对敌人的围剿、“扫荡”,文教界要密切配合军事、政治、群众运动,粉碎敌人的进攻,并在战争环境中保障已取得的成就,探讨和统一未来的工作部署;三、文化教育工作是在群众动员工作中开展起来的。为使文化教育工作与群众动员工作取得有系统、有计划的合作,要进一步强化文化教育工作,并在配合群众运动、辅助群众工作中发展自身;四、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另一方面要创造新文化。为把文化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必须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计划与统一的行动。

经过四个月的筹备,1939年5月4日,晋冀豫边区文化教育界各党派团体的代表,以及敌占区部分文化教育界人士,集会于晋东南沁县南河村,宣告晋东南文化教育界统一战线组织—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救国总会(简称“文救总会”)正式成立。

在“文救总会”成立大会上,分析了抗战形势及抗战以来根据地学校教育、新闻出版、社会教育、文化艺术、政治、宣传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研讨了战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日后的工作方法;制定并通过了“文救总会”的宣言、简章、工作纲领;选举了执行委员和名誉委员。5月7日,执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总会工作计划:一、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坚定持久抗战与增强保卫晋东南抗战必胜的信心。二、发展与提高抗日的、民族的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三、广泛开展宣传战,粉碎敌人的欺骗宣传。四、协助政府推动、统一并巩固根据地的文教宣传事业。五、推动并协助各文化团体开展工作。六、推动并协助边区各地文化教育工作者组建文化教育救国会。七、普及社会教育,扫除文盲;完善学校教育;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八、开展敌占区的宣传教育工作与争取敌伪军的工作。九、创办综合性机关刊物《文化动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文艺工作方面,总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工作方针:一、动员一切艺术团体和文艺工作者为抗战服务。二、提高文学艺术的理论水平。三、各文艺团体及文艺工作者要密切合作,共同建设根据地新文化;要注意运用旧形式,创造新形式;提倡活报剧、街头剧;协同政府组织旧剧改良委员会,改造旧剧、旧剧团及旧艺人;创建各区、村模范剧团。

在总会的领导和推动下,晋东南基层的文化领导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至1940年8月,太南、太北、太岳、冀西军分区先后成立了“文总”办事处,各县组建起“文救会”,区、村建立了“文救”小组。至此,一个遍及晋冀豫边区的抗战文化网基本形成。

在晋冀豫边区统一的文教事业领导机构成立前后,边区文艺界各专业为了发展壮大专业队伍,培育专业人才,提高艺术水平,也都组建了各自的协会,主要有:

1939年1月4日,边区戏剧界在沁县召开有各党派、各友军共30多个剧团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太行山区分会筹委会,经两个多月的筹备,2月28日在长治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太行山区分会(简称“剧协分会”)。

1939年3月23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太行山分会(简称“青记学会,’)筹委会成立,由李竹如、秦春风、林火、魏克明等人负责。

1939年3月27日,杨献珍、邹雅、杨角等20余人发起组建了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太行山分会(简称“美协分会”)。

1939年5月1日,中华全国歌咏协会晋冀豫分会(简称“歌咏分会”)筹委会成立,选举朱杰民、沈虹影、袁小平、赵子岳、苏策等人为筹委会委员。

1939年11月28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简称“文协分会”)在武乡县下北漳村召开成立大会。会议决定,分别在太南、太岳、太北、冀西等区建立文艺通讯站,开展文艺通讯员活动,号召文艺青年拿起笔来扩大抗日文艺宣传,并计划出版文艺刊物。

各专业协会的建立,不仅使‘“文救总会”相关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也使总会的文化艺术门类得以稳步发展。“文救总会”和各专业协会间互相配合,密切协作,使晋冀豫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日益发展的态势。

这些抗日救亡组织,在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救亡活动的过程中,以文化宣传为先导,并同时建立了一批专业文化团体和群众文化组织,为该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2]山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 第 3 辑 晋冀鲁豫地区 太行、太岳部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

[3]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M].山东: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

[4]王一民,杨卫华《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大事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牛燕燕(1990.1.20--):女:25岁:汉族:籍贯山西;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

论文作者:牛燕燕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  ;  ;  ;  ;  ;  ;  ;  

抗战初期晋冀豫边区的文化管理机构论文_牛燕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