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论文_王舒

关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论文_王舒

(曲阜师范大学,273165)

摘要:当前,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呢,在当下社会,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资源紧缺,教师队伍素质较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改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的现状,必须增加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寻求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对策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反作用,好的教育将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同时也将助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专题研讨会,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等。而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及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就是经济发展迟缓,教育事业停滞不前,甚而至于留守儿童基础教育的缺失。因此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的情况对我国整个教育事业而言具有重要影响。

一、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入学率、升学率低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最普遍的是小学教育,不能保障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升学率走势趋低。除了升学途径的缺少以外,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也是入学率、升学率低的重要原因。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外出打工或去家里田地里帮忙,挣够娶媳妇的钱。更有甚者认为,上个小学认识几个字会记账就可以了,没必要再继续供应孩子读书。

(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资源、设施落后

各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相较于其他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资不足,缺少教育活动的拨款与经费,使得在贫困地区少有的学校中几乎都是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比较差,有些学校甚至没有校舍,学生中午趴在桌子上或者自己携带毯子躺在地上午休,正式教师有休息的床位而实习支教老师只能同学生一起在教室讲桌趴着午休。教育文件要求建设的图书室、活动室等皆为应付检查所临时组建,花“重金”购置的教学器材缺少利用,在资源不均衡的大困境下再度形成资源的浪费。

(三) 基础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堪忧、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1.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不能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相关理念,对新教材理解剖析不透彻,生搬硬套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依靠教师辅导书或者经验。

2.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难以满足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由于农村教育条件比较差,教师队伍的充实和流动严重受限,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另一方面,教师专业不对口。一个教师往往至少担任两个不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此外,根据国家要求和按上级的指示、规定开设的相关课程,师资力量不能保证,教学基本用具、材料等等也不能保证,因此课程的开展状况可想而知。此外,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孔楼小学实习教师一周最多可达30节课。贫困地区的小学存在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代课老师以及“接班教师”,这些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光教学基础知识都已是“泥菩萨”,更不用说进行科研,获取科研成果。

3.教师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继续教育的观念。教师很少有外出学习观摩其他教师教学的机会,很难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教育科研能力。

4.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以孔楼小学为例,固定教师7人,一人65岁,四人50余岁,剩余两人40余岁。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语文、数学教师的数量较多,音、体、美、科学和计算机教育教师数量少甚至没有,孔楼小学三、四、五年级共用一位英语老师,没有专业的音、体、美、科学品德以及计算机教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教师本身存在问题,由于工资固定以及对教育事业缺乏热爱,有农田的教师忙于农活,有商店的教师忙于生意,甚至有教师外出打短工,无心钻研书本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贫困地区发展需求脱节

由于教师队伍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导致教学内容与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明显脱节。新到的实习支教大学生缺少经验、不熟悉教学需求,从而教学内容偏深、偏多、偏难或者偏浅、偏少、偏简单。缺乏实际教学工作也难以体验学生的生活,导致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同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原有在编教师因来源广泛、良莠不齐,缺少必备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及教师教育的综合能力,使得教学内容陈旧不堪,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新要求。教师的教学辅导用书版本更新换代速度慢,不能与最新的教学课本相匹配。

(五)共情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缺失

贫困地区的教师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外,缺少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社会关注较多的共情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皆无所涉及,存在闭门造车的教育问题。

二、促进我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确保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增强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努力将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缩小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改善分配不均等问题,推动各地区学校均衡化发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改造薄弱学校,调整工作重点和计划并积极付诸实践。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地位,保障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教学以及工作环境,采取实际行动留住教师。推行教师聘任制,提高教师的质量,加强引导和鼓励,推动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贫困地区任教,促进教师资源合理流动。同时,为贫困地区教学的教师争取生活补助,建立任教服务制度。再者,开展继续教育、在职教育以及自我教育,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接受当下教育的新知识与新观念。

2.办好教师入职前的师范教育、加强师范院校教学改革。促进教研工作的开始,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贫困地区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轮流进修,专题讲座、示范课、“推门听课”等手段,使得教师产生一定的压力,主动自觉地进行观摩培训、自我培训,形成教师队伍之间的良性竞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提高教师素质。

(1)大力宣讲,帮助贫困地区的教师以及行政人员中存在的陈旧观念,使他们意识到提升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开展素质训练和业务培训,以学校为平台进行展示与比拼,全面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2)保证学校的资金来源,及时吸纳符合教学教育规定的新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结构。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好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3)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立志献身教育。哪怕身处贫困地区,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专业水平和教学业务素质,杜绝体罚等违纪、违法现象。

(4)根据实际,加强督导评估,使得教学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克服功利性倾向,宣扬奉献精神。

(三)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教师资源一体化。加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洋,李然.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5).

[2]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舒,(1996年12月24日)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人,本科,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

论文作者:王舒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关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论文_王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