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后金融危机时期出口形势展望_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冲击及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出口形势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形势论文,时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10)07-0056-06

2008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深化并于2008年9月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在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后,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对各国和地区实体经济产生影响。2009年始,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陷入深度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普遍减速,国际需求在金融市场动荡与实体经济萧条的双重作用下大幅萎缩。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遭受了显著的外部冲击。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规模的冲击

(一)我国出口长期高速增长的趋势发生逆转

2001年以来,我国出口规模出现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我国贸易总额为5097.68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55亿美元;2008年我国贸易总额为25616.3亿美元,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在此期间,我国出口规模同比增速在20%以上。然而,2008年第四季度始,我国贸易总额与出口额出现负增长,并一直延续至2009年10月。虽然这一逆转包括2007年出口紧缩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外部市场需求萎缩无疑是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图1为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期间,贸易总额、出口额、贸易总额同比增速及出口额同比增速的三个月移动平均变动趋势①。如图1所示,我国贸易总额与出口额同时出现下降始于2008年10月,2008年10月的移动平均贸易总额和出口额为2353.2和1332.1亿美元,较上月分别下降88.9和66.2亿美元;贸易总额和出口额同比增速为20.3%和20.6%,较上月分别下降4.1和2.6个百分点。其后,贸易总额和出口额出现持续下降,并于2009年3月到达最低点,分别为1429.2和818.8亿美元,同比增速为-24.9%和-20.1%。此后,贸易总额和出口额开始上升,但同比增速仍处于负增长状态,并且没有恢复到2008年10月的水平。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与增长速度的变化具有如下特点:第一,2008年10月始,贸易总额与出口额下降幅度大、速度快,贸易总额下降速度超过出口额。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贸易总额和出口额下降幅度分别为39.2%和38.5%,另外如图1所示,在此期间贸易总额和出口额均出现同比负增长,但贸易总额的下降速度超过出口额,上述情况表明此阶段进口相对出口下降更快。

图1 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贸易总额与出口额移动平均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基础数据取自商务部综合司月度进出口简要情况,http://zhs.mofcom.gov.cn,经计算而得。

第二,贸易总额与出口额于2009年4月开始逐渐走出低谷,同比负增长幅度不断减小。2009年4月至2009年10月,贸易总额与出口额由1525.7和823.7亿美元增长至2027.3和1101.4亿美元,贸易总额和出口额同比增速由-22.9%和-21.8%变为-16.7%和-20.5%,负增长幅度有所减小。

第三,2009年4月始,贸易总额相对出口额出现了更为明显的恢复性增长。2009年4月,贸易总额与出口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2.9%和-21.8%,而2009年6月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2.1%和-23.5%,其后贸易总额负增长程度相对于出口额迅速减弱。上述变动表明贸易总额恢复性增长的迹象更为明显,恢复性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进口,出口恢复性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

(二)贸易顺差呈现前升后降态势

金融危机破坏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稳定性,使得对外贸易在高速增长中保持高额顺差的状态发生改变,其对国内消费者与生产者信心及市场预期的影响促使贸易顺差整体出现前升后降态势。

图2为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我国贸易顺差及同比增长率的三个月移动平均变动趋势。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仍呈现迅速增长态势。2008年8月的贸易顺差为251.1亿美元,同比下降0.93%,而2009年1月的贸易顺差为393.9亿美元,同比增长75.6%。此阶段贸易顺差的迅速增长并非来自整体贸易增长,而在于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进口相对于出口的快速下降。进口额快速下降主要源于2008年下半年由金融危机导致的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最终促使外贸顺差同比增长不断加快,但贸易顺差的增长是在贸易规模不断缩水的条件下形成的。

图2 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贸易顺差额与同比增速移动平均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同图1;计算方法与图1中的指标相同。

2009年2月至10月期间,贸易顺差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开始出现同比负增长。2009年2月的贸易顺差为276.4亿美元,同比增长44.5%,而2009年10月的贸易顺差为175.4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其中2009年7月的贸易顺差仅为107.6亿美元。金融危机在此阶段使我国进口与出口的相对力量关系发生逆转,进口负增长速度大为减缓,而出口负增长的减缓程度相对有限,由此造成贸易顺差大幅下降。从实际因素来看,受金融危机导致原油等大宗产品价格快速下跌的吸引,我国大宗产品进口迅速增加,在加工贸易订单减少等导致出口持续下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贸易顺差大幅迅速回落并在较低水平徘徊。

(三)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遭受明显的波段性冲击

次贷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并迅速传导至发达国家,其首先导致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进而对我国出口造成冲击。其后,当金融危机由发达国家扩展至全球,其余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萎缩使得我国出口再次遭受不利影响。最近,我国出口开始出现的好转迹象主要是由针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恢复性增长所带来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由美国迅速传导至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后,导致上述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消费和进口需求明显减弱,但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传导和冲击则相对滞后,受此影响,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首先出现增速减缓。2008年,中国对欧盟出口2928.8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增长8.4%;对日本出口1161.3亿美元,增长13.8%,而2007年对欧盟、美国和日本出口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9.2%、14.4%和11.4%②。同时,对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对印度出口315亿美元,增长31.2%;对东盟出口1141.4亿美元,增长20.9%;对韩国出口739.5亿美元,增长31%。但12月份以后,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开始由升转降③。

如图3所示,中国内地对东盟、韩国、印度、台湾地区和俄罗斯等贸易伙伴的出口从2009年1月开始出现明显下降,3月后稍有回升,其后并无明显增加。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对东盟的出口由100.6亿美元下降至81.7亿美元,降幅为18.8%;对韩国的出口由68.5亿美元下降至39.6亿美元,降幅为42.2%;对印度的出口由29亿美元下降至23.5亿美元,降幅为20%;对台湾的出口由22.4亿美元下降至14.8亿美元,降幅为33.9%;对俄罗斯的出口由32.4亿美元下降至11.5亿美元,降幅为64.5%。

图3 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变动趋势

注:欧盟统计标准为27国。资料来源:国研网对外贸易数据,http://www.drcnet.com.cn/,经计算整理。

2009年5月始,我国出口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这主要是由于针对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所带动的。如图3所示,我国2009年5月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额分别为172.7亿、167亿和69.3亿美元,而2009年10月的水平分别上升为223.2亿、213亿和88.9亿美元。比较而言,对东盟、韩国、印度、台湾地区和俄罗斯等贸易伙伴的出口在2009年5月为81.7亿、39.6亿、23.5亿、14.8亿和11.5亿美元,2009年10月为93.1亿、51.1亿、24.4亿、20.9亿和17.6亿美元。可见,2009年5月以来我国出口所出现的恢复性增长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市场的需求增长④。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冲击

(一)出口商品总体结构变化不显著,但分类商品同比增速存在明显差异

如图4所示,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按初级产品与制成品方式分类的出口商品结构并没有出现显著变化。2008年9月,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分别为5%和95%,此后一直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同比增速迅速下降的2008年12月,初级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上升为6%,表明金融危机在前期对制成品的冲击大于初级产品,由此导致制成品在出口额中的比例稍有下降。从2009年3月开始,制成品在出口额中的比重又恢复至95%,并一直保持稳定。

图4 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出口比例与同比增速变动趋势

注:资料来源同图3。

从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出口的同比增速来看,2008年9月的水平分别为33%和21.7%,随后出现迅速下降,2009年1月分别降至-19.2%和-17.4%,初级产品同比增速降幅明显超过制成品。此后,虽然制成品出口仍保持同比负增长,但负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初级产品。2009年5月,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23.9%和-21.7%,2009年10月的水平为-24.4%和-20.3%。上述情况表明,政府所采取的减缓出口下滑措施对制成品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金融危机在前期对资本密集型制成品的冲击较大,一定程度上造成贸易结构恶化

如图5所示,作为我国重要出口商品的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以及SITC6(纺织等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动。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SITC7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由46.7%下降至43.6%;SITC8由23.9%上升至29.4%;SITC6由19.1%下降至16.8%。在此期间,金融危机对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资本密集型制成品和纺织制品的冲击较为明显,导致其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相应提高,由此一定程度上造成出口贸易结构的恶化。

上述趋势从2009年2月开始发生变化。SITC7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迅速提高,随后保持稳定并于2009年9月出现上升,2009年10月的比例为51.6%;SITC8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迅速下降,随后稍有提高,但于2009年9月出现进一步下降,2009年10月的比例为24%;SITC6总体处于稳中趋降的态势,其在出口额中的比例由2009年3月的16%降至2009年10月的15.2%。上述趋势变化反映出提高出口退税率、强化出口企业融资等宏观调控措施对不同类别出口商品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宏观调控措施对资本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刺激作用较为明显,而对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的影响则相对有限。

图5 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SITC分类商品出口比例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国研网/对外贸易数据/进出口商品构成表(2008.9-2009.10),http://www.drcnet.com.cn/,经计算整理。

注:SITCO为食品及活动物;SITC1为饮料及烟类;SITC2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TC3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4为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5为化学制品;SITC6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为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为杂项制品;SITC9为未分类的商品。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出口形势展望及政策建议

(一)出口形势展望

首先,出口额负增长幅度持续下降显示出口复苏趋势正在不断确立,但基础仍不稳固。2009年9月份出口额同比降幅较8月份大幅收窄8.2个百分点,是2009年下降幅度最小的月份,环比更是增长11.8%,创下今年以来新高⑤。出口额同比降幅显著缩小,尤其是环比大幅增长的态势,预示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积极变化,出口复苏趋势正在不断确立。

然而,出口复苏趋势确立的基础仍不稳固。从自身因素分析,我国目前虽然出现了出口额环比增长的势头,但仍处于同比负增长状态,没有恢复至2008年9月贸易额开始出现迅速下降之时的水平,因此还不能确认出口复苏趋势的形成。另外,目前的出口额环比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密集型制成品拉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恢复性增长并不明显,因此出口复苏趋势的基础还不稳固。从外部因素分析,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难以大幅反弹,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就业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可能通过货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

其次,出口商品结构将进一步趋于优化。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冲击的前期,我国制成品出口下降速度较快,资本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由此造成一定程度的贸易结构恶化。在政府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强化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支持等政策以来,制成品出口同比增速明显高于初级产品,资本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有所上升,表明宏观调控政策并非仅仅注重出口规模的扩大而忽视出口结构的优化。待出口恢复性增长趋势在未来得以确认后,宏观政策势必更为注重出口结构调整,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将进一步趋于优化。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我国出口恢复性增长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8年11月20国集团领导人华盛顿金融峰会以来,20国中有17国实施了47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据2009年3月WTO审核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报告显示,各国贸易限制措施显著增多,主要是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等。2009年第一季度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25起⑥。

随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国际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有所加大。在国内压力下,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2.7%,低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由此,即使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也不会出现大幅反弹,我国出口恢复性增长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

(二)政策建议

首先,出口鼓励政策在短期内仍需维持。出口鼓励政策在金融危机期间对于缓解出口下滑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并没有造成出口结构的明显恶化。在目前出口恢复性增长趋势没有最终形成的条件下,上述政策应予以维持。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等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信心,改善企业经营外部环境。随着这些政策措施效应的进一步显现,2009年第四季度的出口降幅会进一步收窄。

其次,实现出口恢复性增长的目标仍应锁定发达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对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造成冲击,进而其影响扩散至新兴市场以及发展中国家。目前,首先遭受冲击的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的经济减速趋缓,对危机影响的消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而主要新兴市场以及发展中国家却处于消化危机影响的中期阶段。从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变化来看,我国针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已出现明显增长态势,但针对东盟、韩国、台湾地区、印度、俄罗斯的出口并未出现明显增长。因此,目前我国实现出口恢复性增长的主要目标仍然应锁定发达经济体,不宜过度追求出口多元化。

最后,政策重点应集中于减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预计未来各国将会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抵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在于加强双边与多边磋商和协调,在多边磋商旷日持久的条件下,可考虑建立双边快速磋商反应机制以应对贸易摩擦与纠纷,为尽快摆脱出口困境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注释:

①采用三个月移动平均计算方法可以减少各指标的周期性因素影响,各指标2008年8月的移动平均值=(2008年6月+7月+8月的实际值)/3,其后各月份依此类推。

②2007、2008年商务部国别(地区)进出口情况统计,商务部综合司http://zhs.mofcom.gov.cn/。

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9年春季)”,商务部综合司,http://zhs.mofcom.gov.cn/。

④香港转口贸易商品有相当部分最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此对香港出口的增长也反映出发达国家是中国出口恢复性增长的主要动力。

⑤刘雪琴:“2009年9月进出口数据解读:外贸回升态势趋强”,国研网对外贸易研究报告,http://www.drcnet.com.cn/。

⑥“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9年春季)”,商务部综合司,http://zhs.mofcom.gov.cn/。

标签:;  ;  ;  ;  ;  ;  ;  ;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后金融危机时期出口形势展望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