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同质元素初探论文

中韩文化同质元素初探论文

中韩文化同质元素初探

李静

(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

摘要 :文化交流是各民族沟通的渠道,沟通的可能取决于双方能否对同一对象有共同识别的依据,这便是文化同质元素的思维,它包括概念和逻辑。在交流中,文化同质元素是不同文化形态交流的桥梁,其价值在于实现民族间文化价值共鸣。就中韩文化而言,探析两国文化的同质元素,对于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该文立足文化视角,试图给予初浅探析。

关键词 :中韩;文化;同质元素;探析

中韩两国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因为两国经济命运相连,更因为两国对统一对象有共同识别的依据。远在三国时期,汉语、儒学就深化了双方的文化交流,期间两国人民情感心理和生活习惯的接近,实现了人民间的情感相通和文化相知;以李退溪、李栗谷等为代表的韩国学者对儒学的研究和弘扬,建立了韩国儒学文化体系。今天,我们探讨什么是两国文化进程中的纽带?什么是两国人民共同认知同一事物的依据?意义深远,这便是对中韩两国文化同质元素的认知。而这一点,在当前的文化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往往被淡化和忽视。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该文将中韩文化同质元素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提出相关问题并给与解析。

1 中韩文化交流同质元素问题提出

提出文化“同质元素”问题,必须要搞清两个概念,一是文化元素,二是同质。关于前者至今未见一致的定义,但大都由元素概念演变而来,基本意思是指一种文化最简单的组成部分,即凝聚于人们思维、行为中本原性的精神追求类单元;而同质则可以理解为两种元素的本质相同。因此,就文化“同质元素”而言,要想抽出同质元素,离不开文化所作用的人、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理想。

探伤中发现某一缺陷波,它所反射的声压值只能人为地与某一标准长横孔相比较[3-5],而决不是说这个缺陷的实际尺寸就是这样大,而它只能说相当于多大直径的长横孔[6-9].所谓当量缺陷的大小乃是相当于标准反射体的尺寸的大小,而并非缺陷的实际尺寸的大小.

1.1 关于人

回答“人”或“人的本性”是人类世界把人和动物、自然与文化本性区别开来的方式,它包括具体的、抽象的和不同社会必然性的,其形而上的需要从经济学、哲学、文化学来理解,其形而下的需要从生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来理解,其答案将直接作用于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事实上,这就是在回答:“人是什么?”和“怎样做人?”在中国,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其所说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为人类回答这两个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用“仁”揭示人之间的亲近要求,并将其作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仁”因此开始成为“人”的代名词。之后,有了仁爱的要求,如“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1]“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2]等。如何做到呢?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之后,有了孟子的近在性善和荀子的近在性恶。研究表明:亚太地区的国家经历几千年的文化交流,“仁爱”思维为大家广泛接受。在韩国,李退溪(滉)在《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一书》说:“愚尝妄以为,情之有四端七情之分,犹性之有本性、气禀之异也。然则其于性也,既可以理、气分言之,至于情,独不可以理、气分言之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何从而发乎?发于仁、义、礼、智之性焉尔。喜、怒、哀、惧、爱、恶、欲,何从而发乎?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缘境而出焉尔。”[4]“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5]……这种深入韩国人民思维的观点核心也是“仁爱”。

1.2 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

“人”是一个文化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文化的前提。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儒家提出 “中庸”,何谓“中庸”?郑玄说“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6]在此基础上,朱子学理论对其进行了发扬,提出心性逻辑。在韩国,李退溪强调心性理气之“不杂”,其《圣学十图》中的第五图《白鹿洞规图》、第八图《心学图》把理气关系与四端七情相连,勾勒出天地人一体化结构,以仁为核心,把人心与天地连接起来,强调建立友好关系是人通过人心接受外界人的责任与义务;李栗谷以心性学为核心,强调心性理气之“不离”,其《圣学辑要》分为“修己”“正家”和“为政”,强调以“正”为核心,强调现实人心向潜能人心转变的重要性。由中韩两国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看,其共同点都在“中庸”,并都发扬光大。

1.3 关于社会

“人”是社会的产物,千百年人们期望的社会是一个理想的文化世界,在这里,既有理想的人,又有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实已经证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社会进步与人的本性丰富性成正比,如何解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在韩国,李退溪在《圣学十图》中的《太极图》和《西铭图》中阐述了宇宙论学说。《太极图》:理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太极即理”;《西铭图》:万物独立且其间存在和谐,尊从“理一与分殊”之理,因此,人类与万物一体,在家庭理“孝”,在天地理“尊从”,在社会理“和谐”;关于社会治理,李栗谷在《论尹元衡疏》中倡导实现舆论政治“元气之公论,不可终遏,水火之众怒,不可终止”[7]。在《东湖问答》中有论君道、论臣道、论君臣相得之难、论东方道学不行、论我朝古道不复、论当今之时势、论务实为修己之要、论辨奸为用贤之道、论安民之术、论教人之术、论正名为治理道之术。由古论今、由表及里地论述了治国纲要。在中国,庄子阐述了“天人合一”,董仲舒建立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之后,全部的社会关系为天地人的关系所表述。《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道曰阴阳:‘始万物’,地道曰柔刚:‘生万物’,人道曰仁义:‘成万物’,三者各有其道且对应、联系。”[8]这便有了社会的和谐状态。因此,由中韩两国对社会认知看,两国学者的共同点在于“和谐”。

多年来,人们在争议某几种风俗的溯源问题。其实,这就是在寻找文化“同质元素”。这现象是一个问题,解决它的意义对现在和未来都意义重大。这便有了中韩文化同质元素问题的解析需要,如何解析?同样离不开人、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理想与具体文化元素的关系。

2 中韩文化交流同质元素问题解析

随动机构利用水的浮力作为平衡动力,使浮箱的浮力支撑潜水泵及其附件的重力.潜水泵质量58 kg,水管及附件质量12 kg,根据所选潜水泵的质量,设计随动机构.随动机构质量52 kg,浮箱体积为0.18 m3,浮箱完全没入水中产生的上浮力为128 kg.

2.1 仁爱元素问题解析

中庸是一种文化元素,原因在于它衍生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逻辑,并为许多社会现象所再现。在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基础,如何处理这种关系?需要跨越个性主张和个体利益,这便有了人们对这种原则的寻找。战国时,子思著有《中庸》载于《礼记》,把“中庸”视为最高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主张处理相关问题不偏不倚。作为儒家核心伦理观,有很多注本,如《中庸义》(程颢)、《中庸解义》(程颐)、《中庸章句》(朱熹)等。如何理解“不偏不倚”?“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11]为什么要这样?“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于是,有了后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2]。即著名的“十六字心传”。韩国学者金容沃在《中庸:人类最高的智慧》中文版序言中指出:“中国文明的价值,是在人类常识的普遍性层面上必须得到存续的某种东西。”“韩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自己才是最好地体现了中国文明之精髓的人,并因了这种文化使命而热血沸腾。……倘若中国人民和历史忽视《中庸》,便是拒绝生命的本源,而拒绝的结果,唯有败落。笔者怀着对中华民族重建自身固有的价值,及开辟人类历史新局面的殷切希望,将本书献给中国人民。”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对韩国人民的影响有多深。

2.2 中庸元素问题解析

我们说仁爱是一种文化,原因在于它衍生了人的本质的文化逻辑,并为许多生活现象再现。仁爱包括“仁”和“爱”,又包括由“仁”到“爱”的实践路径。 在“仁”的认知上,孔子的“仁”基于周公的“德”而生,通过“礼”实现,孟子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心,董仲舒发展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何为“礼”?论语解释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殷有三仁焉”[9]。在人际伦理关系中,宗亲人伦之仁表现为“父慈”“子孝”,君民之仁表现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在“爱”的认知道路上,何为仁?孔子曰:“爱人”,孟子曰:“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10]因此,在人际伦理关系中,宗亲人伦之爱表现为“孝”,君民之爱表现为“忠”。在由“仁”到“爱”的实践路径上,由“爱亲”到“爱人”的飞跃显出其深刻的社会价值,例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在韩国,礼仪是生活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习惯这样表达对他人的“仁爱”,这是种普世文化情怀。目前韩流的风靡,其实也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唤醒。

影响消费者购买叶类蔬菜行为关键因素分析………………………………………………………… 张 标,徐 娜,张领先(128)

2.3 和谐元素问题解析

和谐是一种文化元素,原因在于它衍生了社会的文化逻辑,并为社会构想所再现。在社会进程中,人、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性形态,有了社会以后,如何建构这个世界?这便有了人们对和谐的认知和追求。和,早见于《国语·郑语》,“和”与“同”的内涵及关系是焦点,就“和”而言,《周易》认为,“阴阳合德”,“刚柔相推”。“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天地相遇,品物咸章。”……[13]“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14]强调“和”,即和谐,对宇宙生命的孕育。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何为“和”?它是社会人合礼法度的理想状态,即和谐状态。老子以道寓之,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提出的“和而不同”进一步升华了对“和”的状态的认知,其要求是个人修身、国家仁政。在韩国,“和谐”理念被认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具体社会活动中,“忠”“孝”被认为是基础,等级分明的伦理秩序成为强烈的国家意识存在的条件,自强不息精神、伦理价值观被认为是和谐社会的精神保障,教育被认为是对和谐社会的智力支持,儒家文化被认为是医治社会不和谐弊病的良药……从而形成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归属和认同感,重视国家的整体利益,对社会的忠诚已成为最重要的美德。从《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爱情是什么》等,都淋漓尽致地反映“和谐”文化元素的痕迹。而《人鱼小姐》更是将“人性”由美与丑、善与恶上升到“仁爱”,又上升到精神世界的和谐。

3 结语

通过中韩文化交流同质元素问题的提出和解析,我们似乎从浩瀚的两国文化海洋中抽出了点滴的共同元素,即“仁爱”“中庸”“和谐”。其实,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韩两国关于人、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理想的具体文化同质元素远不至此。只是,局限于笔者的知识、阅历以及能力的局限,也只能以此方式提出自己的感性认知。但更想说的是,如果中国人仅仅把“韩流”作为一种风景来认知是远远不够的,把两国文化交流局限于“同源文化”现象更是片面和狭隘的。如果我们能立足人类普遍的情感追求和信仰的高度,紧紧抓住文化同质元素这个关键问题,中韩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将给世界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何宁.淮南子·修务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司马迁著,陈才俊编.史记·袁盎列传[M].海潮出版社,2011.

[3]刘敬余编.三字经[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4]张立文.退溪书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五十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胡平生,陈美兰译.礼记·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李珥.栗谷全书: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参阅百度百科:《天人合一》http://baike.baidu.com2016/3/20.

[9]孔丘著,陈典译著.论语[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10]孟子著,牧语译著.孟子[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11]李颙.二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2.

[12]贾太宏译著.尚书[M].金城出版社,2017.

[13]任宪宝编著.易经[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

[14]赵德忠著.周易全传[M].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4(b)-0190-03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科规划办基金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宣传志愿行”经验研究 (项目编号:L15BKS006)和辽宁省社科联2018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lslzdwtkt-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静(1990-),女,四川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标签:;  ;  ;  ;  ;  

中韩文化同质元素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