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论文_聂晶

聂晶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要: 目的 研究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该院自 20116 年2月—2018 年2 月期间收治的 70 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症新生儿,对 70 例患儿按照血培养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其中早发型 36 例,晚发型 34 例,对比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多为早产儿和极低体质量儿;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占 38.89%,B 族链球菌,占 33.33%,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占 32.35%,大肠埃希菌,占 29.41%。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病死率为 25.00%明显高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病死率 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 B 族链球菌为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最为主要的致病菌,造成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则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因此产妇在产子之前进行 B 族链球菌阳性检查对于预防败血症新生儿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早发型;晚发型;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若治疗的不及时,临床中时常出现新生儿死亡的情况[1]。随着地域的不同和感染的时间不同,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明确新生儿病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常见的致病菌和患儿药敏情况,对于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为了进一步的研究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选取该院自 2016年 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 70 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症新生儿血培养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 70 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症新生儿,对 70 例患儿按照血培养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其中早发型 36 例,晚发型 34 例。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 36 例,男 19 例,女 17 例,出生最小 2d,最长 25 d,平均年龄为(12.3±0.8)d;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 34 例,男 17 例,女 17 例,出生最小 1 d,最长 26 d,平均年龄为(11.8±0.9)d。两组患儿在性别、出生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确诊新生儿败血症,以双份血培养呈阳性并且具有败血症相应的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该标准遵循在 2003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提出的关于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应标准,再依据患儿的年龄将病情分为两种类型:不超过 7 d 的为早发型败血症;超过 7 d 的为晚发型败血症。经过敏感抗生素治疗 10 d 后,如果新生儿再出现败血症症状,而且再次血培养出新的菌种,那么就可判断是多重细菌感染败血症,其标准是新生儿的一份血标本同时培养出两种或超过两种的致病菌。

1.3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8.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n)或者[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t 检验,检验用 χ2。

2 结果

2.1 致病菌统计结果

败血症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 31 例,占 44.29%,混合感染 3例,占 4.29%,革兰 阴 性菌 35 例,占 50.00%,真 菌感染 1 例,占1.43%。混合感染 3 例都为晚发型败血症,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 1 例,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 2 例。位居前 6 位的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其中大肠埃希菌 24 例,占 34.29%;B 族链球菌 12 例,占 17.14%;肺炎克雷伯菌 11 例,占15.7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8 例,占 11.43%;分粪肠球菌 7 例,占 10.00%;产单核李斯特菌 6 例,占 8.57%。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 14 例,占 38.89%,B 族链球菌 12 例,占 33.33%,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 11 例,占 32.35%,大肠埃希菌 10例,占 29.41%,见表 1。

2.3 体质检测结果

近足月儿和足月儿多发生早发型败血症,胎龄不超过 33 周的只占少数,超过 33 周胎龄的早产儿大多易患晚发型败血症。从体质来看,体重超过 2000 g 的新生儿易出现早发型败血症,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体重都不超过 2000 g。

3 讨论

通过该组的研究显示,该院收治的 70 例败血症新生儿,对所有的新生儿进行血培养,新生儿被分为早发型败血症患儿和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依据是血培养的时间,其中有 36 例为早发型败血症,晚发型败血症有 34 例。足月儿进而近足月儿比较容易患早发型败血症,不超过 33 周胎龄的为数不多,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胎龄绝大部分是超过 33 周胎龄的早产儿。就体重来看,体重超过2000 g 的新生儿易出现早发型败血症,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体重都不超过 2000 g。

在国外,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最常见的两种致病菌是 B 族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孕妇分娩期预防治疗技术中 B 族链球菌抗生素使用,特别是美国,极大地降低了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人数,也使得早发型败血症的首位致病菌变成了大肠埃希菌。但目前,孕妇生殖道 B 族链球菌定植率比例在国内还较低,还未进行全面的筛查和治疗[3-4]。通过该研究,该院收治的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 B 族链球菌,分别占38.89%和33.33%。

罗俊等人的研究报道中提到关于引发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其次是葡萄球菌,而该研究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晚发型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分别占32.35%和 29.41%,该次试验与其研究的结果一致 [6]。根据以往的报道显示,由革兰阴性菌导致的晚发型败血症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这两种致病菌的药敏研究显示,肺炎克雷伯菌的耐氨苄西林率为 100%,而大肠埃希菌的耐氨苄西林率仅为 54.5%,两者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阳性率为 92.3%和 36.4%,这说明在治疗因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晚发型败血症抗生素的选择尤为重要 [5]。

此外,在临床中还需要注意李斯特菌引发的败血症,通过以往经验来看,产单核李斯特菌败血症在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的病例中较多。产单核李斯特菌败血症尤其凶险,通常病情较重,新生儿死亡率较高,通常产单核李斯特菌在子宫内传播造成新生儿感染,应引起重视。产单核李斯特菌不仅能够引发败血症,同时其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有较大的损害,容易使新生儿出现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败血症病原菌近年来在我国多家的监测中显示,产前或产时易感染早发型,较常见的是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以葡萄球菌为主晚发型。近年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致病几率不断增加,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则随其后,而很少见 B族溶血性链球菌 [7-8]。

从该院的研究结果来看,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多为早产儿和极低体质量儿;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占 38.89%,B 族链球菌,占 33.33%,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占 32.35%,大肠埃希菌,占 29.41%。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病死率为25.00%明显高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病死率 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最主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和 B 族链球菌,而造成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则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所以在产子之前产妇要进行 B 族链球菌阳性检查,这对预防败血症新生儿具有良好的效果。由于该次试验的采样为 70 例,其样本数量较少,因此在进行数据统计学研究的时候,其比较存在的误差较大,如果有条件需进行大规模采样,然后从大规模采样中发生其普遍规律,以求达到对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发病以及表现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唐征,丁艳,等.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 [J].临床儿科杂志,2011(5):446-449.

[2]蒙丹华,韦秋芬.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9):848-851.

[3]麦菁芸,朱敏丽,陈春,等.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药敏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9):700-703.

[4]高洁锦,凌雅,王丹,等.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 [J].浙江实用医学,2010(6):450-452.

[5]徐美莲.白介素 6 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及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2.

[6]罗俊,马丽亚,徐芬,等.新生儿晚发型 B 族链球菌败血症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3(9):805-808.

[7]张沛佩,刘霞.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J].新医学,2014(1):30-33.

[8]李有强,冯小兰 .新生儿早发型、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J].淮海医药,2013(5):413-414.

论文作者:聂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  ;  ;  ;  ;  ;  ;  ;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论文_聂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