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围术期配合与护理论文_闫坤,张传稳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围术期配合与护理论文_闫坤,张传稳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室 221002

【中图分类号】TD8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430-01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出现的一项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开始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的治疗。ESD是在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ESD与剖腹手术及以往EMR等内镜治疗方法比较优点在于[1]:(1)创伤小,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减小复发概率。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腔镜中心开展的消化道ESD手术27例,总结护理经验。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55.4岁,其中食管病变5例,包括食管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平滑肌瘤3例,食管囊肿1例;胃病变20例,包括胃粘膜下肿物(胃间质瘤、胃脂肪瘤)11例,异位胰腺2例,早癌(不典型增生)8例;直肠腺瘤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以确定病变性质,病灶层次,无ESD手术禁忌症。术前均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并禁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

1.2手术过程:内镜确定病变位置后,首先进行染色。若病变位于食管,进行碘染色;位于贲门区,进行碘和美蓝双重染色;位于胃或直肠,进行美蓝或0.1%~0.4%靛胭脂染色。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EUS)确定病变位于黏膜层。当病变位于黏膜层时,于病变黏膜下注射含美蓝的甘油果糖溶液,再用针式切开刀点出切除边界。用针式刀开口,用IT 刀进行切开、剥离。术中如果出血,用IT刀、TT刀或热活检钳进行电凝止血,若出血不止可用止血夹止血。尽量完整剥离病变,如果剥离困难可用圈套器协助电切。术后固定标本,直接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术中有麻醉医师全程监测患者麻醉状态下生命体征变化。器械护士负责递送器械;巡回护士负责观察病情,递送用物。

2结果

27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中出现穿孔,经钛夹闭合,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无一例转外科手术治疗。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ESD手术是一项新开展技术,许多患者对此有所顾虑。护士应加强宣教和心理支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过程、优点,使患者及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所有患者均收入院进行治疗,予血常规、生化及血型检查,必须确定患者出、凝血时间为正常才能进行ESD。术前告知患者接受ESD的风险,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2患者准备:术前须行凝血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国际标准化比等,指标异常可能增加ESD术后出血的风险,应予纠正后实施ESD。服用抗凝药的患者,需要心内科医师评估原发病的风险大小,并酌情停药。术晨当日禁食,更换病员服。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气管插管者仰卧位,静脉麻醉者取屈膝左侧卧位,予心电监护,吸氧3L/分,右手前臂建立静脉通道。

3.1.3器械准备: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使用器械:奥林巴斯内镜、高频电发生器、针式切开刀,末端绝缘手术刀(IT刀)、三角形末端手术刀(TT刀)、圈套器、热活检钳等。吸引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并备好手术及抢救用药。

3.2术中配合

3.2.1麻醉配合:ESD手术耗时较长,患者在清醒状态下难以耐受,特别是上消化道手术过程中分泌物及胃腔内血性液体、染色剂等易造成患者呛咳、误吸、窒息等,一般在全麻、气管插管的状态下进行较为安全[2]。术前应对患者的病情及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以便决定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对不具备以上麻醉要求的单位,不主张开展ESD。建议上消化道ESD采用插管全麻,下消化道ESD采用静脉麻醉。护士要紧密配合麻醉医师诱导和气管插管等麻醉操作,协助监护和并发症的处理。

3.2.2手术配合;操作步骤分为标记、粘膜下注射、边缘切开、剥离和创面处理[3]。护士要熟悉手术步骤,密切配合医师操作,积极协助处理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可采用切开刀、止血钳或金属夹等处理;对裸露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预防出血比止血更重要;对较小的黏膜下层血管,可用各种切开刀或APC进行直接电凝;对较粗血管,用止血钳钳夹后电凝。黏膜剥离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可用冰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明确出血点后可用APC或止血钳钳夹出血点电凝止血,但 APC对动脉性出血常无效。若上述止血方法不成功,可采用金属夹夹闭出血点,但常影响后续黏膜下剥离操作,血夹连续应用时更应注意医护之间配合默契,及时调整止血夹方向,方能达到最佳缝合效果。术中一旦发生穿孔,可用金属夹缝合裂口后继续剥离病变,也可先行剥离再缝合裂口。ESD操作时间长,消化道内积聚大量气体,压力较高,有时较小肌层裂伤也会造成穿孔,须时刻注意抽吸消化道腔内气体。

3.3术后护理

嘱卧床休息。遵医嘱应用止血及抗炎药物。术后定期复查胃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有无残留复发。术后应禁食1-2天,1周内以流质易消化饮食为主,使用抑酸药物、粘膜保护剂,并防治感染。出血和穿孔为ESD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2天内应注意有无腹胀、腹痛、呕血、黑便等情况,注意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4]。术后2月内应择期复查胃肠镜,了解创面愈合情况及有无病灶的残留。

4讨论

ESD主要应用于治疗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我们选择的病例中,病变位于上消化道者的病理结果多样,包括从重度不典型增生到癌变。患者术前应接受超声内镜检查,以确定病变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变与肌层之间应能看到完整的黏膜下层分界。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疗以往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创伤大,患者恢复慢,而且切除病变器官后,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ESD优点为:能完整切除大于2cm的较大病灶,并且具有较低的复发率,损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通过内镜诊断治疗已成为消化道肿瘤性疾病治疗发展的新方向[5],护士应当熟练掌握各类仪器及手术附件的使用操作方法,更好地配合手术,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浔科,余亚萍,王会芳.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4):919-920

[2]曾因明.麻醉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

[3]高艳敏,任红.手术室护理[M].第一版.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191-194.

[4]袁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2015,28(35):124.

[5]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58

论文作者:闫坤,张传稳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0

标签:;  ;  ;  ;  ;  ;  ;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围术期配合与护理论文_闫坤,张传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