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导尿患者尿道口护理方法与效果比较论文_程宝华,田英

留置导尿患者尿道口护理方法与效果比较论文_程宝华,田英

程宝华 田 英

鹤岗市传染病院 154101

摘要:目的:针对留置导尿期间利用不同的消毒液进行护理,对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比较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2月-2012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10例留置导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0.5%碘伏消毒尿道外口,对照组患者采用0.1%洗必泰消毒,对比留置导尿3、7、14 d的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留置导尿3、7、14 d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观察组(3.6%、9.1%、16.4%)与对照组(14.5%、18.2%、25.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0.5%碘伏对直流导尿患者的尿道口进行消毒能够降低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尿路感染;留置导尿;护理效果

尿路感染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因为细菌、真菌、病毒或是原虫等直接入侵人体造成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临床具体表现为: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尿道炎。有关文献显示,留置导尿的尿路感染是在医院内受到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留置导尿造成的尿路感染也被称为导尿管尿路感染。近年来,留置导尿导作为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基本护理操作,也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1]。笔者抽取110例留置导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分别采用0.1%的洗必泰和0.5%碘伏消毒尿道外口和会阴皮肤黏膜,比较不同护理方法的尿路感染发生率,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2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所有留置导尿患者中,抽取110例作为观察对象。这110例患者均是脑颅损伤患者,男48例,女62例,格拉斯哥评分3~8分,年龄26~65岁,平均(45.3±2.5)岁,留置尿管的时间3~14 d。其中神经内科79例,神经外科31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留置尿管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在在导尿的过程中利用无菌石蜡油作为润滑剂,并对患者会阴部行常规清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利用0.5%的碘伏对患者尿道外口、尿管近端5 cm以及会阴皮肤黏膜进行消毒处理;对照组则利用0.1%的洗必泰进行消毒处理。两组患者每日清洁尿道口两次,并统一利用Foley氏硅胶尿管,对患者进行一次性密闭引流处理,每个星期更换一次集尿袋,在护理过程中不得对膀胱进行冲洗;两组患者每日的摄水总量在2500 ml以上。

1.2.2 采样步骤 两组患者分别在导尿第1天、导尿第3天、导尿第7天和导尿第14天抽取停留在患者膀胱中6 h以上的中断尿3.5 ml左右进行培养。标本接种以及细菌配种等均需要根据临床检验操作的相关规程要求进行操作。

1.3 疗效判断

G-杆菌浓度≥105 cfu/ml,尿检白细胞、尿常规≥10个高倍视野、尿液培养G+球菌浓度≥104 cfu/ml,存在临床症状和不存在临床症状的患者都被视为泌尿系感染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留置导尿3、7、14 d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观察组(3.6%、9.1%、16.4%)与对照组(14.5%、18.2%、2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留置尿管在不同时间段的菌尿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3 讨论

尿路感染分成下尿路感染与上尿路感染。其中下尿路感染包括了尿道炎与膀胱炎;上尿路感染则包括了急性肾盂肾炎与慢性肾盂肾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为:畏寒、寒战;乏力、头疼、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尿频、尿痛、尿急;肾部不适、腰酸;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叩击痛;膀胱区压痛;肋腰点压痛;且患者起病急骤。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和急性肾盂肾炎相同,然而通常情况下,患者的病情较轻,且并不会出现发热、头痛或是身体不适等症状,患者的尿频、尿痛与尿急等症状并不是很明显。膀胱炎与尿道炎的临床表现为膀胱区疼痛、尿频、尿痛、尿急,尿道分泌物等。导尿可以分成导管留置性导尿和间歇性导尿这两种。前者要求导尿管一直留置在患者的体内,当患者病情得到减轻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可以拔除或者定期更换导尿管;后者要求医务人员每隔5个小时进行一次导尿,并在患者的膀胱排空以后即刻将导尿管拔除。而在直流导尿管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患者的尿路感染。留置尿管会对患者的尿道造成损伤,而反复留置尿管则损伤程度更加严重。因此患者切不可自行导尿,假设消毒不严格,细菌存在,容易造成感染,反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感染的细菌将会对药物产生一定的耐受性,最终患者容易造成尿失禁。

留置尿管和导尿是引起患者尿路感染的直接影响因素。导尿后,患者的尿道会受到刺激,使得分泌物不断增多,也容易造成细菌的繁殖。留置尿管对患者的膀胱和尿道的刺激能够削减尿道以及膀胱对细菌的预防作用。如果不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处理,细菌将会沿着患者的尿道间隙和尿管上行到膀胱部位,造成患者尿道的感染。女性患者由于自身生理特征,尿道短且邻近阴道口,会阴处的分泌物容易造成局部感染,也容易发生尿路感染。所以会阴和尿道口护理是预防尿路感染的一种重要措施[2]。利用化学方式或是物理方法保证会阴及其周围皮肤的清洁,避免局部细菌的增殖生长,以此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此外,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所使用的Foley氏硅胶尿管质量应合格,防止尿管以及引流管的弯曲受压,确保引流的通畅,切不可对膀胱进行冲洗[3]。医务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留置尿管患者的尿液颜色、尿液性质以及尿量等[4]。在更换集尿袋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对接头处进行消毒处理,集尿袋的位置不能比膀胱平面低,集尿袋的排尿管需要高于便器,同时也不能和便器直接接触;医务人员需要认真检查导尿包是否存在过期问题;监督患者保证外阴的清洁;在消毒的过程中,每只棉球只能用一次;在插导尿管的过程中,需要固定小阴唇;在插管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叮嘱患者张口呼吸,防止尿道黏膜的损伤。老年女性患者的尿道回缩需要认真辨认,假设尿道误插到阴道时需要更换尿管重新插入;在帮助男性患者插管的过程中,需要提起阴茎让其和腹壁成60°角,利于插管。最后,医务人员需要每隔15 d更换一次尿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无菌处理原则,严格进行消毒处理,操作前后均要净手。

碘伏作为高效广谱的新型消毒防腐药物,主要是利用元素碘和高分子表层的活性剂作为载体与增溶剂的不稳定性结合碘,也是取代碘酊的一种新产品,能够在所治疗的创面上形成一层较薄的杀菌薄膜,持久而缓慢的将碘释放出来,使得细菌中的胞质、细胞膜中的巯基、蛋白酶以及多肽能够在数秒里被碘氧化而失去活性及其复制和遗传功能。所以碘伏具有广谱杀菌的作用,能够杀灭真菌、细菌繁殖体等,且不容易引发耐药性。在医疗上,碘伏作为重要的杀菌消毒剂,能够用在皮肤和黏膜的杀菌。碘伏稀溶液的毒性较低,没有任何腐蚀性。然而,由于稀溶液的稳定性较差,使得在使用碘伏前,需要配制,并须避免接触铝、银以及二价合金等。这主要是因为金属具有腐蚀性。此外在使用碘伏对留置尿管患者的会阴和尿道外口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在常规消毒的基础上,禁止和红汞等拮抗药物一同使用。利用0.5%的碘伏作为润滑剂,对尿道口和尿管进行擦拭,粘附在患者尿道上的碘伏在患者尿道口处形成碘伏环境,能够减少尿道口细菌数量。而0.1%洗必泰作为一种低效消毒剂,其消毒效果并不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导尿14 d时,观察组的菌尿发生率为16.4%,对照组为2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碘伏在留置导尿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这一结果和相关研究报道的结果相吻合。综上所述,利用碘伏对患者的会阴和尿道外口进行消毒,能够避免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沿着尿道和尿管的间隙进入到膀胱引发感染,限制尿道及其周围细菌的生长繁殖。

参考文献:

[1]袁镜身,冯华.护阴罩对预防男性患者尿道外口细菌定植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10(5):160-163.

[2]吴良铺,柴燕武,吴伟峰.留置导尿患者尿道口护理方法效果比较[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1,23(11):819-822.

[3]周榕,文国玮,刘淑英.护阴罩对男性留置导尿患者尿道口细菌定植量及菌群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3,2(11):50-54.

论文作者:程宝华,田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  ;  ;  ;  ;  ;  ;  ;  

留置导尿患者尿道口护理方法与效果比较论文_程宝华,田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