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题材放开作文的手脚论文_杨传良

熟悉的题材放开作文的手脚论文_杨传良

(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山东 潍坊 261021)

摘要:许多中小学生作文写得慢,胡编乱凑,对作文没有兴趣,畏惧作文,尝不到作文的甜头。原因之一是不会选择熟悉的题材,一旦选择了熟悉的题材,就会放开手脚。

关键词:作文;熟悉;题材

许多中小学生写作文下笔太慢,写得过程太慢,作文如挤牙膏,东拼西凑,胡编乱套。费尽心力写完之后,却还得不到老师的好评。于是,作文就成了一件头疼的事。

还有的学生,作文前先上网查寻,找一篇摹仿。不是去摹仿其神,而是去摹仿其形,把别人的题材也抄来,弄得驴唇不对马嘴。如:有的同学明明父亲在政府工作,却把作文抄成了在企业工作。明明父亲身材魁梧,却把作文抄成了身材瘦小。这样抄来抄去,没有了独立作文能力,离了拐杖就倒。

其实,作文的首要关键是写熟悉的题材。这点做不到,你平时所学的写作手法就难以运用,作文就难以有话可说。只有熟悉,才能有感情。有了感情,才有话想说。有话想说,才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只有熟悉,才能写出内行话,让人可信。有个成语“熟能生巧”,这是很有道理的。

欧阳修在《卖油翁》中刻画了一个卖油翁的形象,卖油翁勺子里的油往一个葫芦里倒,葫芦口盖着一枚钱,钱中间有小孔,油像一根透明的细线,飘飘而下,“油线”从钱的小孔注入,而钱一点儿也没湿。卖油翁的总结是:“没什么了不起,只是手熟罢了。”卖油翁天天卖油,天天倒油,熟能生巧。其实不只是倒油,写作也是如此,选熟悉的材料才能把作文写出精妙来。

战争中的埋伏战,地形我熟悉敌陌生,我方往往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以熟悉打不熟悉,当然是事半功倍。作文也是如此,只有选取了熟悉的材料,才能左右逢源,一气呵成。

俄国作家果戈理说:“一个艺术家只能够描画他感觉到了的,在他的头脑里已经形成了充分概念的东西。”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

齐白石小时候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时双腿的动作为止。别人劝他把蚱蜢拴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齐白石“不打扰”观察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看看那些成功的作家们,作品都是写了熟悉的题材。曹雪芹以自己的大家庭为背景写出了《红楼梦》,老舍熟悉的地带是老北京,巴金写的《家》也是以自家为原型,曹禺写《雷雨》也是以自己的家为原型。沈从文写湘西,莫言写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写商州。这里有他们从小积淀的素材,他们找到了写作的源头,有了熟悉的题材,再加上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天才的虚构、高超的艺术造诣,他们成功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找到了熟悉的题材,学生个个有话可说,他们写熟悉的题材会感到作文原来并不难,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写好就行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如果选了不熟悉的题材,那作文就非常被动,情节编不好,更写不出真实的细节。因为不熟悉,学生为了凑字数,就只好空话大话连篇,自己写得很痛苦,别人读着也无趣。好的作文一定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因为那是熟悉的话,只有熟悉才是源头活水。多观察多思考才能熟悉,许多人对生活中常见的人事物景熟视无睹,审美疲劳,麻木地生活,虽然整天见,但不熟悉。没有人不观察而天生知道。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先驱约翰•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类的知识和观念源自于后天的生活经验。[1]

美国盲聋作家海伦·凯勒能通过树的颤动,去感受鸟的叫声。这样用心去观察,才能对生活的细节熟悉。我们尽管耳聪目明,但不用心,还是不能熟悉生活。熟悉生活的过程需要我们调动五种感官去感受,还要让大脑去不停地分析,还要不断去记录积累。也就是说要走三步,一是多感官观察,二是大脑跟上分析的步伐,三是勤写积累。有时还要反复观察,因为大脑可能记忆模糊。

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发表后,有人对文中提到夜晚听到蝉声的事,表示异议,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对此十分重视,怀疑起自己以前月夜亲耳听到蝉鸣的经验。为了弄清蝉在夜晚是不是鸣叫,请教了中学教师、大学教授、昆虫学家,但没有得到肯定、正确的答案。于是,朱自清在一个夏天的月夜,亲自漫步于荷花池畔,验证蝉在夜间是否鸣叫,结果他听到了蝉声。他特地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记述了这件事的全过程。朱自清带着问题观察,又一次听到蝉叫时,听得更加仔细,更加真切,不再对以前的生活经验怀疑了。

如果不注意观察,就抓不住事物特点,甚至出错误,闹笑话。日本有个著名画家冈山应举,画了一幅《马食草图》,画的马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一时间好评如潮,被一些名家誉为“神笔”。可一位农民看了以后不以为然地对画家说:“你画那匹马是匹瞎马吧!”画家感到非常意外,吃惊地说:“不,是你看错了,我怎么会画一匹瞎马呢,画上的那匹吃草的马明明睁着眼睛,你怎么说是匹瞎马呢?”农民告诉他:“正因为如此,才是匹瞎马。马在吃草丛里的草时怕眼睛被草叶尖刺伤,都闭上眼睛。”画家有点不大相信。疑惑之余,经过实际观察,发现确实如此,对自己画瞎马入画一事感到很惭愧。从那以后,他在写生时都要经过仔细的观察才下笔,以免画出来的画贻笑大方。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经验是写作最重要的途径。没有生活经验,就没有感性认识,就很难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现代的青少年,对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对网络虚拟世界接触越来越多,直接生活体验的内容狭窄。一个人如果缺少感性知识的积累,不只是写作受到影响,还会影响一生的发展。

当观察成了习惯,知识越多,理解新知识就更快。当各种知识经验连成片时,观察时就能更快地抓住事物的特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只有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旧知识框架结构才能被儿童吸纳。【2】

观察才能熟悉,熟悉才能叙述准确,描写生动。熟悉才能放开手脚,有话可说,作文自然有兴趣,作文再不是一件苦差使。

参考文献

[1]王彩霞.洛克“白板说”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理论观察,2012(3):10—11

[2]刘瑞芳,张雪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阅读推广工作[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06):6-8.

论文作者:杨传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熟悉的题材放开作文的手脚论文_杨传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