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民间选美文化的社会历史成因论文

民族·社会

菲律宾民间选美文化的社会历史成因

霍 然

摘要: 在世界选美舞台上表现抢眼的菲律宾,拥有的不仅是对选美比赛的全民追捧,更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选美文化。菲律宾有多种类型的选美活动,选美比赛只是受近代西方国家影响下所采用的形式。各类选美活动最早可以追溯至西班牙殖民时期的乡镇节庆,是一种民间天主教活动,蕴含着天主教性别观念和对圣母的崇敬。美国殖民时期,现代选美比赛的程式通过殖民政府的嘉年华皇后评选活动传播开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菲律宾人对选美比赛的热情则来源于选美对旅游经济的刺激作用。一直以来,菲律宾民间的选美文化都蕴含着美与权力的互动。菲律宾的民间选美文化拥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成因,选美的含义更为丰富多元。它不仅涉及到审美,还是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可以挖掘的宝藏。

关键词: 菲律宾;选美;民间节庆;女性;文化研究

菲律宾与巴西、委内瑞拉是世界上的三个选美大国。在所有参加选美的国家中,只有这三个国家在世界四大顶级选美比赛① 世界四大顶级选美比赛一般被认为是世界小姐、环球小姐、国际小姐、地球小姐的评选。 中都曾有所斩获。菲律宾选手在连续获得2013年“世界小姐”“国际小姐”、2014年“地球小姐”、2015年“地球小姐”“环球小姐”之后,在选美舞台上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2018年“环球小姐”的桂冠再次由菲律宾选手获得。在国际舞台上一举成名的菲律宾小姐,比如近几年的皮雅·乌兹巴赫、梅甘·扬、比伊·圣地亚哥在回到本国后,无一不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广受追捧。菲律宾的选美爱好者认为,在国际舞台上名列前茅的菲律宾选手多是混血儿,她们的美能够被东西方同时欣赏,这一点也是拉美国家在选美比赛表现优异的原因之一。① 访谈对象:菲律宾最大的两家选美训练营之一的创始人RF,50岁。笔者2016年4~7月在菲律宾北伊洛戈省进行了调研,文中所提到的访谈均为这次田野调查的所得。 更为重要的是,菲律宾与拉美很多国家一样,选美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选美也是带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产业。菲律宾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与选美相关的产业链,带动了服装、美容、化妆、培训业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菲律宾女性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夺目,源自国内更加激烈的比赛竞争。倾举国之力选拔最优秀女孩为国争光的心态,近10年来在老百姓中越来越普遍。

选美比赛是19世纪后半叶起源于欧洲、兴盛于美国的现代娱乐活动。菲律宾大学学者何塞·卡皮里(Jose Wendell Capili)认为,选美比赛是20世纪初由美国殖民政府带到菲律宾的。② 参见Jose Wendell P. Capili et al., eds. Mabuhay to Beauty!: Profiles of Beauties and Essays on Pageants,Quezon City: Milflores Pub., 2003.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菲律宾当今规模最大的“菲律宾小姐”比赛的前身正是美国殖民时期的“马尼拉嘉年华皇后”评选活动。虽然美国殖民统治经历让选美比赛在菲律宾拥有很长的历史,但实际上,这种关于美的仪式性展演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

硬件方面,一是积极构建跨境电商服务一体化平台,为第三方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市场产品信息查询、企业信用和市场咨询等公共服务,为市场交易提供准确、合法的企业和产品信息。整合信用网内涵盖的公安、税务、法院、海关等政府部门的企业相关信息资源,提高跨境物流以站式服务,提高物流效率;二是加强海外仓和边境仓建设,提高物流效率,缩短配送周期;三是加强基础物流设施建设。跨境电商的目标市场,正在从欧美发达国家扩大到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就需要加强对当地物流、支付体系,包括互联网和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史料考证的方法证明菲律宾民间存在一种选美文化,选美比赛是非常普遍的、雅俗共赏的民间活动。它不是一时的流行热潮,而是菲律宾本土文化与殖民影响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具有菲律宾特色的文化现象,拥有漫长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笔者曾于2016年4~7月在菲律宾的北伊洛戈省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参与观察节庆仪式和人物访谈等。本文将结合这次田野调查,就菲律宾民间选美文化的社会历史成因一探究竟。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整体供给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现象,照料护理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与老年人的刚需不匹配。养老服务业的关键是养老护理,在我国城乡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结构中,上门看病、康复护理等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始终居于首位,其次是上门做家务等日常生活类服务。但目前中国养老照护体系还相对薄弱,养老服务机构维持在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以健康老年人为主、以保障贫困人口为主的传统格局,功能转型尚未完成。

一、菲律宾选美活动与民间节庆的融合

与近代西方国家兴起的、商业化的选美大赛不相同的是,菲律宾的选美比赛蕴含着更多的本土文化内涵。菲律宾的城市和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选美活动,而这些活动大都发生在节日期间。全国性节日和地方性节日中常常包含有选美活动,这是菲律宾选美文化的一大特色。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是将制备好的单克隆抗体固定在电极表面作为敏感元件,当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将此时的生物反应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电极输出对待测物质进行检测的技术。该技术灵敏度相对比较高,对待测物质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当待检测样品数量很大时可以采用此方法。费世东等[30]把一次性丝网印刷电极作为基底,建立起苯并芘的电化学传感器,对水样中的苯并芘进行检测,最低检测限是0.035μg/L。

表1 :包含选美活动的菲律宾节日

由上表可知,不论是宗教信仰的主题节日(如黑圣母节)、特色物产的主题节日(如香蕉节),还是政治历史的主题节日(如血盟节),都有选美活动推选出相应的“皇后”。选美比赛与节庆活动的结合,正是菲律宾选美文化的特点之一。

选美活动与节庆的结合源自天主教会所确立的乡镇节庆(Town Fiesta),它为本土化的庆祝方式提供了发挥的机会。作为菲律宾的文化习俗,乡镇节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班牙殖民时期。天主教会为菲律宾每一个村、镇规定了各自的主保圣人(patron saint),如圣彼得、圣约翰、圣地亚哥等等。① 天主教中,主保圣人来源多种多样,例如圣经里的门徒、天使,或是死后被教皇册封的圣人。一类行业可以拥有主保圣人(例如圣方济各会的创始人圣方济各热爱自然,所以他是生态学家的主保圣人);一个国家也可以拥有主保圣人(菲律宾的主保圣人是圣母玛利亚)。 乡镇节庆是菲律宾乡村地区每年在固定时间举办的以纪念主保圣人、感恩主保圣人保佑村镇而举行的节庆活动。许多巴朗盖(菲律宾村庄)、市镇、省都会举行年度节庆,所举办的活动包括选美比赛、宗教游行、社交舞会、传统舞蹈竞赛、政府雇员大游行等等,在文化娱乐活动纷纷上演的同时,乡镇节庆也是一年之中家庭团聚、表达思乡之情的重要时刻。从乡镇节庆活动中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选美活动。最符合外人对选美印象的是仿照环球小姐选美比赛而举行的乡镇“缩小版”选美比赛。单是乡镇节庆中的选美比赛就拥有丰富多彩的类型,除了本地版的环球小姐、世界小姐外,还有青少年的选美比赛、幼儿的选美比赛、老年妇女的选美比赛、易装和变性人的选美比赛等等。在菲律宾乡镇节庆里,还能看到非比赛性质的、以筹款为目的的选美,以及选美小姐加冕后进行的花车巡游等等。在节庆活动中,女性美以奢华、艳丽、壮观的方式被充分展现出来,人们对女性的推崇、爱慕、赞美在乡镇节庆中达到极致,成为菲律宾的一大特色景观。

1934年,克莱莉塔·陈江(Clarita Tan Kiang)加冕。她来自归化的华人家庭,其父与曼努埃尔·罗哈斯总统是好友。她不仅拥有菲律宾大学官方校报的支持,还拥有华商群体的支持。

二、选美活动的宗教起源

第一类是为国际选美比赛推举最有实力的选手而进行的前期选拔。1969年格洛丽亚·迪亚兹获得“环球小姐”殊荣的消息在菲律宾被看作是与人类登月一样地振奋人心的消息。菲律宾人这样对比这两个事件,说“当男性征服月球的同时,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地球美女征服了环宇(取自环球小姐的universe一词)。”除了菲律宾国际小姐、菲律宾地球小姐、菲律宾世界小姐外,国内选美界水平最高的比赛被认为是“菲律宾小姐”(Binibining Pilipinas)选拔赛,每年的冠军将代表菲律宾参加最被看重的世界“环球小姐”大赛。这些比赛采用国际比赛的惯例,设置泳装展示等相关环节。

另一方面,许多以女性美为展示内容的巡游活动、仪式庆典都源自教徒对圣母的崇敬和喜爱。在菲律宾天主教信徒中最受欢迎的形象有三个:扛十字架的耶稣、圣母玛利亚、圣婴,其中对圣母的崇敬是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菲律宾文化中的母性倾向。菲律宾天主教徒认为1571年5月,也就是黎牙实比所率领的殖民军队占领马尼拉的同一年,麦哲伦把一尊黑色皮肤的圣母像和圣婴像同时带到菲律宾群岛,那是圣母玛利亚以“引领圣母”(Nuestra Señora de Guia)的形象的第一次显现。此后,在菲律宾多地都出现了圣母显灵的现象。因此,大到城市、小到乡村,都有不同形式的圣母崇敬行为。较有名气的圣母像包括奎松市的圣多明我教堂的“海上圣母”、班嘉诗兰省的“马纳瓦格圣母”、黎萨省的“安蒂波罗圣母”等。在菲律宾各地大小教堂中人们所崇拜的圣母像,有的来源于当地,有的则是天主教会从来源国引入并正式册封的。在天主教中,圣母本身已经有很多头衔,在菲律宾当地又发展出更多的头衔和名号,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村落都可能有自己偏爱的某一尊圣母形象。每年的12月8日是“圣母无染原罪日”,在马尼拉殖民遗址西班牙王城内会举行圣母像大游行,全国各个教区都派代表参加,共有60~80尊圣母玛利亚雕像参加花车巡游。从下午4点开始,用时约3~4个小时,直到每尊雕像都被介绍一遍。① 圣母像大游行到了2018年已是第39届。广受尊敬的圣母像包括:来自卡加延河谷的探视圣母;伊莎贝拉省的吉旁圣母;怡朗省的圣灵圣母;路德圣母;法蒂玛圣母;胜利圣母等。 全国其它教区、城镇也有自己的圣母像巡游。无染原罪圣母同时还是1942年由教皇庇护十二世正式册封的“全体菲律宾人民的主保圣女”。按照天主教徒受洗时领受圣名的传统,菲律宾有太多女孩取名为玛利亚,以至于她们经常把Maria这个名字缩写成“Ma.”,而采用中间名以示区分。这些都是菲律宾尊敬圣母的体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菲律宾的选美活动被迫中断了一段时间(1940~1946年),全国性挑选菲律宾小姐的活动于1947年恢复。当年的选美初衷是推广菲律宾航空公司,它给战争废墟中的马尼拉带来了一丝和平氛围的抚慰。第二次选美发生在1952年,冠军作为菲律宾的代表前往美国参加首届环球小姐大赛。其后的1953~1959年,菲律宾小姐评选仍在继续进行。1960年诞生了世界小姐大赛,更多的菲律宾佳丽得以在世界舞台展示。

三、美国文化对选美比赛形制的塑造

1898年,随着主权落入美国,菲律宾进入美国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展示美国在菲律宾统治的和谐状况和菲律宾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殖民政府从1908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马尼拉嘉年华”(Manila Carnival)活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9年为止。起初,殖民地官员想要通过举行关于菲律宾山地猎头民族的展览,引起观众的兴趣,但总督詹姆斯·史密斯否认了这一提议,认为仪式应当以庆祝菲律宾的美国式进步为主题。于是,殖民政府商务部长卡梅隆·福布斯提出了开展“嘉年华皇后”评选活动的建议。① Ambeth R. Ocampo, "The Philippines’ First Beauty Queen," https://opinion.inquirer.net/101348/philippines-first-beauty-queen.马尼拉嘉年华的主要活动有小丑和马戏团表演、美国军队和童子军游行、学校花车游行(展示教育体制建设的成果)、工商业花车游行。除此之外,最大的亮点是嘉年华皇后的花车游行。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纯化后的菌株至装有100 mL已灭菌的2216E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锥形中,低温振荡培养 3 d(10 ℃,120 r/min)形成降解菌母液。

“嘉年华皇后”的参加者都是马尼拉富有家庭的女儿,场地位于华莱士广场② 黎萨公园的一部分至塔夫特大道的区域旧称华莱士广场。 ,为期两周,通过卖出的选票统计得票数而决定冠军。当时的《黎明》(Liwayway)、《响铃》(Telembang)、《快乐的水牛》(Lipang Kalabaw)等周刊杂志的内页都附有选票。

在早年的比赛中(1908~1927年),第一名被封“皇后”,由另外推举出的男士作为“国王”陪伴在侧接受加冕。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被封以“吕宋小姐”“比萨扬小姐”“棉兰老小姐”,喻指菲律宾群岛的三大岛屿。随着每年嘉年华的主题不同,皇后、国王、侍女团身着不同风格的服饰。除了菲律宾特色的“玛利亚·克拉腊”(Maria Clara)、“特尔诺”(terno,又称“蝴蝶袖”)外,还有古罗马式长裙、古希腊式长裙、泰式传统服饰和头饰。因此,马尼拉嘉年华同时也以世界博览为主旨,展现异域风情。1927年,西方皇后、东方皇后的评选合二为一,改由委员会通过全国选美比赛决定赢家,也保留皇后头衔。1929年,选美机制再次发生细微变化,改为从学校中挑选女学生参加评选。

1908年共有1位美国女孩和1位菲律宾女孩共同被授予嘉年华皇后的桂冠,分别被称为“西方皇后”和“东方皇后”。③ Ricky Lo, "A Gallery of Carnival Queens," https://www.philstar.com/entertainment/2006/02/13/321436/gallery-carnival-queens. 这位名叫普拉·维拉努埃瓦(Pura Villanueva)的西菲混血女孩后来嫁给了民族主义者、作家西奥多·卡劳(Teodoro M. Kalaw),她本人在文学界、商业界、慈善界也享有盛名,创立了菲律宾女性作家联合会,还担任过菲律宾女性选民联盟的首任主席。

其他一些嘉年华皇后还包括:

1909年的嘉年华皇后茱莉·阿格考伊利(Julia Agcaoili),来自北伊洛戈的总督之家。

1912年的嘉年华皇后帕姿·马奎兹(Paz Marquez),18岁,来自塔亚巴斯(现奎松省)的贵族家庭,在马尼拉师范学院就读期间已是殖民官员社交圈的常客,后来成为菲律宾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与菲律宾大学教育学院的创始人弗朗西斯·贝尼德斯(Francisco Benitez)结婚。

1914年的嘉年华皇后德洛丽丝·佩雷兹·卢比奥(Dolores Perez Rubio),西班牙人后裔。

20世纪60年代,为了给环球小姐输送佳丽,菲律宾专门举办了“菲律宾环球小姐”(Binibining Pilipinas Universe)推选活动,同时为了给“国际小姐”输送佳丽,菲律宾还举办了“菲律宾国际小姐”(Binibining Pilipinas International)推选活动。1970年,为了准备“青年国际小姐”比赛而增加了“菲律宾青年国际小姐”(Miss Young Pilipinas)推选活动、为了参选“国际佳丽小姐”而增加了“菲律宾佳丽”(Miss Maja Pilipinas)推选活动。这四项头衔在同一场晚会上揭晓。到了70年代中期,有的选美比赛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则冠以新的头衔继续比赛,比如1974年出现的“菲律宾少女公主”(Teen Princess Philippines)选美比赛、“菲律宾巴萨露曼小姐”(Bathaluman Pilipinas)选美比赛。1980年,马尼拉成为青年国际小姐的举办地,选美比赛和前期预选的活动越来越多。

1916年的嘉年华皇后马诺丽塔·巴雷托(Manolita Barretto),17岁,西菲混血儿。

1917年的嘉年华皇后梅拉·费尔查德(Mela Fairchild),16岁,父亲曾是夏威夷农场主、《马尼拉时报》的出版人,母亲来自波利尼西亚。

1918年的嘉年华皇后黑莉戈达·阿达内丝(Enriqueta Aldanese),她至少被加冕过3次。她还是1914年宿务嘉年华皇后、1915年三宝颜“西班牙日”女王。

从表2可以看出,加入H3PO4改性聚乙烯醇,较好地改善磷酸盐粘结剂的吸湿性,磷酸盐吸湿的原因主要是其结构中大量带有电负性的-O-基团容易与空气中水分里面H易结合形成-OH基团,H3PO4改性聚烯醇的加入能够和粘结剂中的硼类物质反应一定程度上封锁-OH基团,同时在粘结剂的某些节点上形成憎水节点,减弱了-O-与水分子的亲和机会,使得试样的抗吸湿性能得到提高。

二是加强智慧矿山建设,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提升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效率,努力建设一批生产智能化、运输清洁化、管理智慧化的现代化数字矿山。

1920年的嘉年华皇后特立尼达·德·里昂(Trinidad de Leon),来自布拉干省,在马尼拉的教会学校就读。当年的嘉年华被称为“胜利嘉年华”,以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民主胜利”。加上之前一年没有举办,“胜利嘉年华”仿照首届,选出了两位皇后:西方皇后弗吉尼娅·哈里森(美国总督弗朗西斯·哈里森之女)和东方皇后特立尼达。特立尼达是制宪会议参议员之女,在1921年嫁给了后来成为菲律宾共和国首任总统的曼努埃尔·罗哈斯,成为第一夫人。

高中阶段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的主要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11月12日至11月14日,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安排高一学生参加为期三天的职业体验,希望每一位高一学生了解一种职业,体验一个岗位。

(4) 试件抗震性能受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改变呈波动变化,变化幅度不大;随着受热温度的增加,试件承载力呈降低趋势,而延性和耗能能力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Te=300℃时的性能劣化最为突出。

1922年的嘉年华皇后弗吉尼亚·黎亚玛仕(Virginia Liamas),父亲是内湖省省长,自小就读于菲律宾女子学院。学校为支持她做了很多宣传,《菲律宾先驱报》也为她做了大幅报道(主编的夫人是女子学院院长),因此弗吉尼亚得以当选。授予桂冠时,《先驱报》指派年轻编辑卡洛斯·P·罗慕洛(Carlos P.Romulo)作为男伴站在旁边合影。两年后两人结婚。罗慕洛后来成为著名记者、作家和两届菲律宾政府的外交部长。

1924年的嘉年华皇后是特立尼达·费南德兹(Trinidad Fernandez)。之前的皇后都来自吕宋岛、比萨扬群岛(Visayas),这是第一位来自巴拉望的皇后。她并非完全出身乡野,相反,她是政府奖学金的领受人,在马尼拉师范学院、菲律宾大学接受过教育。嘉年华举办时她正在社会福利部工作。特立尼达的加冕不仅是因为美貌,还因为她与工人阶级、政府雇员阶层的亲近而赢得了投票者的喜爱。特立尼达后来还成为东南亚第一位女性驻外大使(驻老挝、柬埔寨大使)。

1926年的嘉年华皇后——索考萝·汉森(Socorro Henson),来自马尼拉的药材商人家庭。

1926年的首位“菲律宾小姐”——阿妮塔·诺布雷(Anita Noble)。这一年,除了嘉年华皇后加冕夜,还是菲律宾小姐举办的第一年。这一年的选美不再采取统计得票的方式,而是由每个省份派出代表参加全国比赛。阿妮塔是八打雁(Batangas)出名的美丽姑娘,来自启蒙知识分子家庭,在马尼拉接受教育。各省来的美丽女子在马尼拉的主干道上参加巡游,参议院议长曼努埃尔·奎松邀请她们在马尼拉大饭店共进早餐。在午餐会上,她们的餐桌举止也被纳入到评比当中。在“菲律宾小姐”当选结果宣布之夜,阿妮塔由“吕宋小姐”“比萨扬小姐”“棉兰老小姐”簇拥着接受加冕。阿妮塔后来嫁给了留洋建筑师胡安·纳科皮(Juan Nakpil),胡安·纳科皮的父亲是音乐家和革命者,母亲是博尼法西奥的遗孀。

1927年,路易莎·玛拉西甘(Luisa Marasigan)加冕。这一年的选美被合二为一,改由委员会通过全国选美比赛来决定“菲律宾小姐”的归属,同时保留皇后头衔。

1929年,帕西塔·德罗斯雷耶斯(Pacita de los Reyes)加冕。这一年的选美机制再次发生细微的变化,改为从学校中挑选女学生参加评选。帕西塔是菲律宾大学法律系的新生,因为身材高挑、肤色较白而被学校推举参加比赛。当选嘉年华皇后之后她还需要出现在5个场合:表演之夜、加冕之夜、菲律宾小姐之夜、盛会游行之夜和菲律宾大学之夜。其中,菲律宾大学之夜还包括农业展览,帕西塔装扮成“农业女神”参与展演。

在菲律宾,人们借助各类节庆仪式的机会表达对女性美的赞美。帕拉纳加市(Parañaque)有一场名叫“护花节”(Sunduan)的传统习俗。Sunduan来自词根sundo,本意是“接人”。按照传统,男子在心上人的家门口等待,陪同她一起走到乡镇广场,约会结束后护送她回家。护花节上,女孩们在各自男伴的陪同下、由镇长带领从村子的最远处步行到节庆场地,再竞争选美比赛的名次,居住在社区各处的女孩都可以参加。这是在向菲律宾的女性致敬,表明女孩应受到尊重和喜爱。对护花仪式更深层的理解是,男男女女参加的游行还象征着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升天。青年女孩的代表们代表耶稣和圣母,护花使者们代表天堂里接纳他们灵体的天使。这一解读的证据是,虽然护花节并不是明显的宗教节日,但通常都是由教会组织进行的。选美文化虽然源自节庆仪式,但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源,离不开西班牙人带来的天主教。

1936年,梅赛德斯·蒙蒂莉亚(Mercedes Montilla)加冕。梅赛德斯·蒙蒂莉亚当年仅20岁,是来自南部地区的美女。父亲是种植园农场主、菲律宾国民议会发言人,家族是西班牙后裔。梅赛德斯曾在香港的教会学校和菲律宾女子学院学习。她后来回忆说“竞选有助于父亲扩大知名度,因此得到全家上下的支持”。① 以上内容总结自Doris Nuyda. The Beauty Book, Manila: Mr. & Ms. Pub. Co., 1980.

在国家经济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法国政府对艺术与文化教育的专项经费却在逐年增长,预算额从2012年的3100万欧元增至2017年的6400万欧元,5年内增幅达108%,可见其在法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尽管比赛制度经历了不断的修改,但当选的姑娘无一不是出身名门贵胄的女子。嘉年华皇后评选的家族性体现在:1)大家族的女儿才有机会参选,因为若想赢得比赛需要各大报社、学校等机构的支持和宣传。2)当选者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当时的女性来说是很少见的。3)选美历史上曾有多次母女、姐妹等有亲属关系的女性在不同年份当选的现象,例如,1926年首位“菲律宾小姐”阿妮塔·诺布雷的两位女儿都曾当选:大女儿安妮是1951年的“八打雁小姐”、次女伊迪斯是1955年的“菲律宾小姐”。1930年的皇后莫妮娜·阿古尼亚和1937年的皇后卡门·扎达里戈是表姐妹。① Doris Nuyda, The Beauty Book, Manila: Mr. & Ms. Pub. Co., 1980, pp 24; 32; 36; 41.

四、地方发展需求对选美比赛的影响

菲律宾群岛上的人最先接受圣母的形象,因为它最契合人们对女性在精神世界中的作用的既有理解。在很多记录中,女性(有时是女性化的男性)保持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因为她们的角色是通灵媒介。从接生婆到萨满女巫,女性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社区人口的精神需求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当西班牙人千方百计地介绍圣父、圣子、圣人等一系列神灵和稀奇古怪的仪式时,发现圣母和菲律宾人心目中已有的形象最为接近。接受了圣母以及天主教信仰体系之后,菲律宾人发展出复杂的、以崇敬圣母为典型的民间天主教信仰形式,对圣母的种种崇敬活动展现了这个国家对圣母的偏爱。

1915年的嘉年华皇后康赛普西翁·麦迪娜(Concepcion Medina),来自马斯巴特的显赫农场主家庭,后来嫁给了阿尔拜市的第一任市长。

20世纪70年代至今,菲律宾大大小小的选美比赛遍地开花,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②DIP管道阴极保护。球墨铸铁由于电阻较大,通常电阻值为50~70 Ω,是钢的5倍左右,故不易产生电腐蚀,加上DIP管道使用橡胶密封圈封水,更加提高了其电阻值,所以不需要进行阴极防腐保护。

长达333年的西班牙殖民统治,使女性美在菲律宾以宗教展演的方式得到表达。菲律宾各地的节日巡游活动也是殖民经历影响的结果,是典型的民间天主教仪式行为。天主教的巨大影响让女性美经常得以群体性地展示出来。天主教宣扬女性的纯洁是天性、是家庭精神、道德康乐的根基,女性应当被男性守护。所以西班牙殖民时期女性不能单独出门,一定要有“护花使者”(madrona)的陪伴。在菲律宾天主教地区普遍庆祝的节日“圣十字架节”期间,人们模仿圣经中的人物,穿上华丽的服装,在人工搭建的竹编花朵拱门的衬托下依次走过大街小巷,亲身参与庆典游行。① 节日名称Santacruzan源自西班牙语Santa Cruz,意思是“神圣的十字架”。圣十字架节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圣海伦娜皇后在圣城耶路撒冷找到了耶稣被钉上的真正的十字架。圣十字架节被称为节日中的皇后,菲律宾全国各地均于5月底庆祝。 在圣十字架节期间,每个男伴为各自的女伴撑着伞一路巡游、或者女孩站在带穹顶的花车中央巡游,象征着女性羞赧、谦逊的美得到守护。女性美的群体性展演符合天主教所推崇的性别价值观。

第二类是商业企业为了自我宣传、提高知名度而举行的专门选美比赛,比如“加德士小姐”(Miss Caltex)、“马格诺里亚小姐”(Miss Magnolia)的选拔,这两个活动分别从1962、197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主办方分别为两大公司。

第三类是为了推广当地旅游业而举办的地方选美活动。例如,全国性的选美有“菲律宾缪斯”选美比赛,大小城市也乐于效仿,每年评选自己的“缪斯”,如武端市(Butuan)的“卡拉加区缪斯”(Mutya ng Caraga)、塔基市(Taguig)的“塔基市缪斯”(Mutya ng Taguig)等等,不一而足。

从以上几类选美比赛可以看出,到了当下,选美活动增添了明显的经济因素。

世界四大选美赛事已被证明是一场以电视媒体为载体的资本狂欢,其在菲律宾的各项预选赛同样是选美经济的展示场所。品牌冠名的专门选美和城市小姐的选美也同样充分利用了美女经济所带来的眼球效应。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菲律宾注重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菲律宾的选美更多地与旅游业挂钩。为了吸引游客,各地都开始借助节日大做文章。节日不仅展示了菲律宾丰富的历史文化,还为游客提供了参与式、融入性旅游体验的机会,甚至可以拉动本地土特产的出口。例如各种狂欢节、物产节,都把传统文化与美女经济结合在一起。因此,现如今菲律宾各地选美比赛盛行,乡村反而比城市更加流行举办选美活动。从2016年1月起,为了推进区域内的农业、商业和旅游业发展,包括5个省份在内的菲律宾民马罗巴区① 民马罗巴区(Mimaropa)是菲律宾的一个行政区,由马林杜克(Marinduque)、西民都洛(Occidental Mindoro)、东民都洛(Oriental Mindoro)、巴拉望(Palawan)、朗布隆(Romblon)5个省份组成。区名是从5个省份名称分别截取部分后合在一起形成的。 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节日庆祝活动,除了贸易展销会等活动外,还要举办一场“节日皇后选美之夜”活动,选手们代表各自的家乡争夺桂冠。更多人从中看到了美女经济的巨大潜力,把选美这个在菲律宾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现象进一步现代化,国际选美、国家选美、地方选美齐头并进。选美赛事的商业化运作逐渐完善,选美经济的商业链条得以形成,成为选美文化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选美成为菲律宾宣传国家和地方形象、以及文化旅游的特色名片。

对于一篇长文档来说,若想做到层次分明、版面规范、格式统一,我们就必须对文档的内容和格式进行精心编排和设计。对于比较简单的文档,我们常用格式设置的方式或“格式刷”来排版,但对于文档结构、格式要求复杂,同时又包含有多个章节或者多个部分的长文档,上述方法已经不能够适用了。要很好地组织和编排长文档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Word提供的“样式”等功能,高效率地统一格式,简化格式编排,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文档的一致性。

五、选美文化的复杂成因及其研究意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者一直在批判选美比赛对女性的物化作用,认为选美比赛是一种女性必须按照男性的偏好而着装、举止的规训。② Sandra Lee Bartky.Femininity and Domination: Studie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Oppression, New York:Routledge, 199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认为选美是一种性别歧视,是消费市场的公共媒体话语的衍生,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构建依然包含着男权意识的劣等部分。消费媒体系统默认女性为“被观赏者”,将文化消费品包装成性别文化中的绝对价值,然后输出给女性群体,忽视了女性本来的自主意识。① Iris Marion Young."Is There a Woman's World?—Some Reflections on the Struggle for Our Bodi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Sex—Thirty Years Later: A Commemorative Conference on Feminist Theory, New York:The New York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1979. 但是,在菲律宾的语境下,选美更多地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行为展现。在菲律宾,很少能听到对选美比赛的批评。参加选美比赛几乎从不被认为是低俗的事情,而是一件值得自豪、备受赞扬的事情。菲律宾人在成长过程中早已对这些生活习惯耳濡目染,谙熟于心。特别是在乡镇节庆中,选美的种类丰富,绝不仅限于年轻漂亮的女孩,还有少儿选美、老年选美、妈妈选美等等,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参加。选美活动深入到乡村,让菲律宾人从小就对它十分熟悉,无论喜欢或不喜欢,至少都对它了如指掌。近几年来,菲律宾人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在当地人看来更多的是励志故事,激励了更多的乡村女孩梦想依靠选美来改变身份地位。② 这是笔者与大学管理人员SL的访谈,SL,男,40岁。 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遇到过不少曾经参加过乡镇节庆选美的女孩,男女老少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参加过选美的亲友。菲律宾的选美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国民对世界各大选美比赛超乎寻常的热情上,更在于它本身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是节庆活动中的必备项目,是城乡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一)菲律宾选美文化的复杂成因

在菲律宾,选美比赛的含义更为丰富多元,其原因在于菲律宾的选美比赛拥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历史成因。

首先,拉美地区一些女性活动的习俗传播到菲律宾,对菲律宾选美文化产生了影响。天主教是这其中的传播载体。天主教习俗中的圣母崇敬仪式、宗教游行活动与菲律宾本地的节庆文化相结合,孕育出节庆皇后等选美活动。节庆皇后的评比活动与后来从西方社会兴起的选美比赛有所不同,它的基础源自西班牙殖民影响下的菲律宾节庆文化。

其次,美国殖民时期,现代选美比赛的形制传播到菲律宾,将这一文化活动以比赛的形式固定下来,并迅速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在菲律宾,包括男性、女性、跨性别者、老年人、孕妇等各类人群都热衷于展示美,针对特定人群的选美比赛应运而生、百花齐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到菲律宾的拉美、北美地区文化相互渗透,以西方社交文化中的礼仪礼节为具体形式综合影响着菲律宾的选美文化。例如,护花节、五月花节等节日选美活动结束后,常常还有绅士陪同参加舞会、男女两人为一组巡游大街小巷等习俗,这些都融入了西方舞会的习俗和宗教巡游的传统。又比如,菲律宾女孩的成人礼在18岁,通常会隆重举行,又叫名媛的节日,与乡镇地区的节日皇后评选有很多类似之处。成人礼形式是亲友共同参加舞会,标志着她告别女孩身份、正式在社交界亮相。当天,女孩要穿得像公主一样,与18位男性亲友分别跳一段华尔兹,男士依次向女孩送上1朵玫瑰。下一个环节,18位女性亲友分别向女孩送去祝福,18根蜡烛将插在蛋糕上,女孩许愿后一齐吹灭。接下来,包括女孩在内的9对男女跳起沙龙舞。最后,又有18位亲友向女孩赠送礼物。这一习俗是多种西方文化的混合:既与拉丁文化中女孩15岁成人礼(Quinceanera)相似,又拥有欧美现代社交文化的元素。同时,菲律宾人也在外来的文化习俗中加入了民间舞蹈等本土的传统文化元素。

国内资料表明先天性听力损伤其发病率高达2‰~6‰,在目前可筛查的出生缺陷中其发病率最高[1],轻中度听力障碍均能影响患儿的语言、认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2]。目前自动耳声发射检查(otoacoustic emission,OAE)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本所从2006年起利用耳声发射检查对本县出生的3个月内婴儿进行听力筛查,现将2006-2011年开展的听力筛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一)光伏发电在我国仍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光伏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减低成本将愈发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未来光伏发电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最后,近代以来伴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选美比赛越来越多地具有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地方节庆开始举办“节庆皇后”评选,将选美女孩作为地方推广的一张名片,既能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又能推广地方物产、带动旅游业发展,群众和游客的参与度也较高,因此才诞生了“香蕉节”“鲜花节”“兰撒果节”等一系列主题明确的节日和节日皇后评选。选美活动中的商业赞助和奖金让它更加具有比赛的性质,甚至孕育出一类长期专职参与各类比赛的选美常客。与此同时,随着菲律宾佳丽在国际选美比赛中的声名鹊起,国内民众愈发推崇追逐梦想、展现民族魅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选美精神”。选美的内涵逐渐提升、扩大到民族意识的层面,得到大多数国民的认可。

(二)菲律宾选美文化的研究意义

追溯选美文化在菲律宾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美的时尚文化与政治事件、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着辩证的互动关系。女性外表美的展示既有文化的渊源,受到历史的形塑,也可以影响到历史发展的进程。菲律宾历史悠久的选美文化,是一种对于美的推崇和展演。这种文化展演现象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本身就是典型的文化混合体。

从美国殖民初期的嘉年华皇后开始,美就已经与权力产生关联,历任嘉年华皇后大多出自贵胄。前文提供的史料证据已经表明,早期选美比赛中的家族性因素体现了美与权力之间的紧密联系。二战后至今的当代选美比赛门槛降低,吸引了更多女孩以此为梦想,从而催生出完善的产业链。有学者早已注意到,美来自权力,美也可以转化为权力。历史学家米娜·罗塞斯(Mina Roces)认为,女性美在二战后的菲律宾性别政治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得到运用。美可以是权力的来源,与权力的接近也可以是美的来源。① Mina Roces."The Gendering of Post-war Philippine Politics," in Gender and Power in Affluent Asia, ed.Krishna Sen & Maila Stiven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310. 从多位选美皇后嫁给政治家、金融家等各界名流的案例中,罗塞斯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其实是菲律宾妇女通过婚姻和亲属关系实现接触政治的目标。在男性垄断了政治、经济权力的情况下,女性可以在背后行使作为中间人的权力,她们是男性政客背后的妻子、女儿、姐妹、母亲、甚至非正式的伴侣。通过多位选美皇后的经历可以看出,菲律宾存在这样一种“亲属政治”(kinship politics)。在菲律宾人的政治概念中,权力不仅属于在位的政客个体,还属于他(她)的亲属群体。男性政客往往拥有声望更高的、正式选举出的职位,幕后角色则分配给了女性,包括竞选活动、筹款集资活动、游说活动、服务活动、市民和社区工作等。② Mina Roces, "The Gendering of Post-war Philippine Politics," in Gender and Power in Affluent Asia, ed.Krishna Sen & Maila Stiven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292. 这也能解释在菲律宾看似民主的选举制度下,何以出现了家族政治盛行的现象。许多学者结合东南亚其它地区的相似状况认为,家族政治、民主政治给女性掌权者提供了有利条件。诚然,东南亚的女性领袖之所以能够在民主化浪潮中脱颖而出,与诸多因素相关,但“政治替代者”的说法被广泛接受,即这些女性是由于男性亲属因各种原因中断了事业才顶替他们迈向权力地位的。③ 范若兰、陈妍《东南亚民主化浪潮中的女领袖现象探析》,《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1期,第5页。 学者范若兰认为,东南亚的女性领袖虽具有一定的个人能力,但都是利用父权制才得以接近权力。这种现象虽然说明性别差别在缩小,但她们的存在反而意味着父权制得到了更多的加强。④ 范若兰《当代菲律宾家族政治与女性权力政治参与的关系》,《南洋问题研究》,2014年第4期,第 87~96页。

我们从菲律宾选美文化复杂的社会历史成因中,一直能够看到美与权力之间的互动。选美比赛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仅是菲律宾城乡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还影响着当代菲律宾的年轻一代,同时也折射出菲律宾政治领域的一些世象。菲律宾的选美文化,不仅涉及审美,还是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可以挖掘的宝藏。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92(2019)05—0123—15

收稿日期: 2019-08-24

作者简介: 霍然(1988~),女,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菲律宾和东南亚社会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海上丝绸之路女神信仰:以东南亚为例”(项目批准号:19YJC73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国平]

标签:;  ;  ;  ;  ;  ;  

菲律宾民间选美文化的社会历史成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