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减轻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俯卧位舒适度及负性情绪影响的研究论文_廖柳月,陈雪梅,梁雪玲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眼科 广西 柳州 545005)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俯卧位舒适度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眼科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治疗的复杂性视网膜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过程中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2、3天遵医嘱保持特殊体位情况及焦虑(SDS)评分、抑郁(SA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2、3天遵医嘱保持特殊体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第2d、第3d 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感,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能够坚持正确的体位,克服烦躁心理,提高舒适度,促进术后的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视网膜脱离术;俯卧位;舒适度;负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477-02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疾病,由于视网膜组织中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导致视网膜脱离后无血液供应,引起色差上皮游离、萎缩[1]。视网膜脱离术后常出现眼压升高,视网膜下积液,葡萄膜炎,青光眼等并发症[2]。另外由于手术后长时间的俯卧位会使患者产生诸多不适,随着时间的延长,则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缓疾病的恢复。 本研究对行视网膜脱离术治疗的复杂性视网膜病患者45例加强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术后俯卧位舒适度及减轻其负性情绪,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眼科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治疗的复杂性视网膜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51.2±10.5)岁;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15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注气术3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1.8±10.1)岁;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13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注气术32例。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符合可比性原则。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俯卧位,头部垫有两个凹面的“凹”型、中空海绵枕。一个凹面垫额部,另一凹面垫下颌部。因头枕中间空隙可使眼、鼻悬空。将患者双臂置于头两侧,并在患者双肘、双膝、双足踝垫一软海绵垫,增加舒适度。

观察组除实施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措施外,增加以下护理干预措施

1.2.1 术后体位干预 采用俯卧位、床旁低头卧位、床上头低坐位交替进行。由护士协助移动肢体,每隔0.5~1.0 h更换1次体位。①俯卧位:患者取俯卧位,头垫“凹”型海绵枕,胸部垫5~10 cm海绵垫以缓解俯卧位后引起胸闷、心慌等胸部不适感。②床旁低头卧位:将一张小凳子放在床旁,并垫一海绵垫于凳子上,患者坐于凳子上,双手垫在额部,俯卧在床沿,头低卧位与床呈水平,以减轻其体力消耗。③床上头低坐位:患者坐在床上,双臂自然放松,面部垂直朝下。

1.2.2 放松干预 ①护士用手置于患者肩膀肌肉上,轻柔的按摩,2次/日,15~30 min/次。按摩可延长患者俯卧位的保持时间,减轻其肌肉疲劳和酸痛感,防止患者由于颈部不适而将头抬起。②深呼吸: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数秒后缓慢呼气,5~10次/日,15~20 min/次。同时指导其用舌尖顶腭部抑制打喷嚏、咳嗽等,以缓解紧张心理。③穴位按摩缓解头痛:患者出现头痛时可按头部太阳、百会穴、风池头维等,适度用力按摩,以转移其注意力。若为眼压力增高所致的头痛、眼胀、恶心等则向值班医师对症处理。

1.2.3 饮食和睡眠的干预 俯卧位易致肠蠕动减慢,食欲减退,易引起便秘。因此需指导患者多食富含粗纤维的饮食,如豆芽、韭菜、芹菜、菠菜及水果等,另外指导其家属帮助按摩患者天枢、足三里及大肠俞穴位,以增加胃肠蠕动,使大便通畅。为改善睡眠质量,可在睡前30 min用温水泡双足和饮用200 ml的热牛奶。

1.2.4 心理护理干预[3] 积极与患者沟通,获得其同意后,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强化对患者听、触觉的刺激,使患者能正常与外界沟通交流,避免患者因体位限制和视觉剥夺而出现不良情绪。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第1d、第2d、第3d遵医嘱保持特殊体位情况及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SAS、SDS评分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遵医嘱保持特殊体位情况用百分百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版本。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完全遵医嘱保持特殊体位情况 观察组术后第1d、第2d、第3d遵医嘱保持特殊体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科疾病,由于发病突然,入院后需包扎双眼,手术难度大,复发率高;术后需严格卧床,被动体位持续时间,患者往往因不习惯俯卧位等而产生心理与生理反应,如烦躁、不配合等。

玻璃体切割联合腔内气体交换或硅油填充手术患者术后需被迫卧位7~14d,主要是为了让裂孔在最高位,让气泡或硅油能顶压裂孔,利于愈合。若术后卧位不正确,则会引起气体或硅油流入前房致使眼压迅速增高而造成视力下降;此时,由于视网膜顶压作用下降也增加了再次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近年来,许多护理工作者开始尝试加强护理干预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将裂孔处于最高位,嘱患者按俯卧位、床旁低头卧位、床上头低坐位交替进行,如此可有效减少被迫体位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了舒适度,同时选择特殊的辅助卧具,从而增加了各部位舒适度。

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愿意接受有利于疾病康复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提示,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感,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能够坚持正确的体位,克服烦躁心理,提高舒适度,促进术后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程文惠,王家香,陈红.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体位的循证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91-92.

[2]李凤鸣,赵光喜.眼科手术并发症及处理[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5.

[3]徐月娥.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4):72-73.

论文作者:廖柳月,陈雪梅,梁雪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3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减轻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俯卧位舒适度及负性情绪影响的研究论文_廖柳月,陈雪梅,梁雪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