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接轨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严肃乃至圣洁的话题,只能用一种字正腔圆的声音来谈论它,任何不够纯正的声音都将视作噪音——也许问题正在这里。当一种事物,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不能从各个方位立体地去看,不允许同邻近的事物进行比照时,人们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很可能停滞。思考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接轨的有关问题,是我试图越出这一框架的努力。我发出的声音恐怕会有失谐调,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要我的思考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我想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概念的转换及其二重性
尽管对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还难以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它所指涉的内容,人们基本上还是达成了一致。从整体上来看,它具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也就是要在全社会维护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融为一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局部来看,它除了负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这些较为抽象的责任以外,还有参与日常管理运作的特性,成为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这一特性就更为显著。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政治学的概念,已经逐渐转换成管理学的概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协调关系”,使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由此来看,把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定位在管理学之中还是可以成立的,何况最近中宣部、国家经贸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们对这一概念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上,也可看出转换的轨迹。据党史专家介绍,我党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以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与它相近似的是“宣传工作”,这无疑是和当时我党的处境以及肩负的使命有关;建国以后,在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义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后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充分肯定和阐述了这一概念。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宣传工作无法包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文革时期,“政治思想工作”取代了思想政治工作,把政治排列在思想之前,显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作祟,带有“左”的色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思想政治”这样的组合,同样也是得益于拨乱反正。假如把它们当作并列词组,也就是肯定了思想和政治是两个概念,并理解成一种主次关系。在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与“政治”关系不大。
这里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管理学范畴,当然是中国的管理学,我们不能因为西方管理学没有这个概念就把它排斥在管理之外,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吸收、借鉴是不可少的,创造则是必须的。承认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实际上也就是认同了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管理学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了它的政治功利性,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管理学范畴,具有二重性,即管理应用性和政治功利性。
现状的描述
《若干意见》第3条里面, 有一段谈到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在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宝贵经验之后,明确指出:“从总体上看,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方式方法不新,政工队伍不稳,物质保障不足等问题,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出现了忽视、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作为公文,已经尽它的所能,描述出一个颇为严重的局面,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政治工作的过去是有成效的,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至于现在,我们在肯定其大有作为的同时,不能不看到这种“作为”远没有发挥出来,历史地看,目前已处于一种从未有过的“低潮期”。之所以会这样,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二重性认识不足,把握不住,时而使政治功利性掩盖了管理应用性,时而又让管理应用性淡化了政治功利性。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沿袭的还是以前的模式,难以跳出现成的窠臼,一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实,一边是突出政治功利性的运作,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种尴尬,而严肃的政治理论灌输,又总是被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困扰,理性思维受阻,通往真理的道路中断,思想政治工作也因此蒙上不白之冤。
近年来,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本是一批忧患之士对社会现状和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发出的呐喊,没想到立即得到举国上下的响应。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提出了“以改进求适应,以改进求加强”的口号,把“改进”放在首位。在《若干意见》中,对这一提法作了修正,“在加强中改进,以改进求加强”,这一修正是必要的,进一步阐述了加强与改进的关系,也更加稳妥。“以改进求加强”,实质上是回答了怎样加强的问题,改进是加强的前提,不改进,也就谈不上加强。
呼唤文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从“温饱”走向“小康”,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生活质量也发生明显变化,假如思想政治工作“以不变应万变”,那无异于放弃这项工作本身,这是从上到下都不会答应的,也是违背“中国特色”的。于是,在“改进”的旗帜下,汇集了一批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们,透过纷纷纭纭的表象,我感觉到了一种强劲的呼唤,一种对“文化”的呼唤。
前一时期,西方管理中的“行为科学”被引入了思想政治工作,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风靡一时。开始是报刊上进行介绍,大量的文章反复引用,后来又时常出现在一些领导同志的讲话中,再后来就被各个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接受并广泛运用;弄懂了和没有弄懂的,搞理论的和干实际的,大书记和小书记,专职的和兼职的,大家一窝蜂似的叮住了“行为科学”,饥渴和急迫表现得十分充分。有一位颇有建树的企业党委书记,好多年前主张“大企业的党委书记学者化”。不能肯定这位书记的主张是不是从王蒙的“作家学者化”受到启发,显然他的主张比王蒙的主张更具挑战性。作家与学者毕竟同属“文化界”、“知识界”,而党委书记与学者,在常人的心目中,可谓风牛马不相及。这确是一个大胆而又富有魅力的设想,遗憾的是,这位书记还未来得及实践,就调离了企业。我一直没有记忘他的设想,这绝不是异想天开,我深信,许许多多不曾谋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都和我一样,怀有这一美好得近乎虚幻的愿望。
企业文化是舶来品,近年在企业界乃至学术界闹得沸沸扬扬。在企业的人们,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新鲜感消失之后,仍然感觉到企业文化这一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妙用,并努力去掌握。问题是由于自身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的局限,很难深入其内核。众多的会议和大量的材料中,有关企业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但大多还是停留在相当肤浅的认识水平上。有意思的是,学术界也出现了企业文化小小的热潮,有不少人写文章,办刊物,办讲座;不用挑剔他们同企业套近乎的世俗目的,凭他们的学术功底,也确实是把握住了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只是他们缺乏一种对中国企业的深刻了解,宏论尽管精彩,但犹如隔靴搔痒。相悖的状况便出现了:有理论的没有实践,有实践的掌握不了理论。我认为这是企业文化在我国“热”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多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CI理论(企业形象设计),近年来也成了热点,不少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既对“形象”又对“设计”有了兴趣,特别青睐于包括企业哲学、理念以及员工素质的所谓“精神形象”。CI经常出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报刊上,在一些较高层次的会议上,与会者的口里也时而吐出这两个英文字母,尽管发音是那么的糟糕。
有人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化的问题,并著书立说,致力于建设一门新的学科,一些高等院校的哲学系、政教系也开设了思想政治工作专业。1991年,有一家出版社出了一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基础》、《思想教育艺术论》、《思想政治工作者修养》等等。从这些书名上,足以看出编者的匠心。那一长串的编委名单中,有中央主管意识形态部门的负责同志,有国家经济主管部门的干部,有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授,有大企业的党委书记;他们的劳动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的动机也是纯正的,而他们“学科化”的努力却没有多大效果。这套丛书的出版仅仅是一个例子,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去年,中央意识形态部门一位负责同志在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一次会议上,就政研会想建立新学科一事,发表了意见,他认为政研会不具备建立新学科的条件,无法承担这一学术性很强的工程,但他没有否定建立新学科的可能。我感觉到了他对“新学科”的钟情,只是他比别的人客观、清醒。
与“文化”接轨
“文化”是一个极广泛、极模糊的概念,好在它的指涉已到普遍存认,我无须为它再作注解,只是想提示一下,这里说的“文化”,除了指人文科学各学科之外,还包括文化意味、文化含量以及文化情怀。
把思想政治工作同文化扯在一起,一时的不习惯是难免的。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一种与文化隔绝的状态,尽管近年来的理论和实践都开始呼唤文化,但“文化”还没有加入实际的运作,对理论也没有带来足够的影响。我之所以产生“接轨”的想法,主要基于这样几点:第一,只要你承认思想政治工作是管理学的一大范畴,就不能否认“接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自然科学有关学科的参与外,本来就有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等众多人文学科的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文化“接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只要你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二重性,“接轨”的疑义也就迎刃而解。文化不隶属实际意义上的政治,但绝对受制于抽象意义上的政治,并为其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同文化“接轨”,政治功利性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以一种隐蔽的方式使之到得加强。至于管理应用性,那就更是如此。第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以人为对象”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命题,人文学者在书斋里研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感、驱动力、性格、情绪、心态等有关人的各种问题,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最终还是要回到这些问题;他们本来就是邻居,却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和历史上的某些误会,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了。
“接轨”的理由是充分的,还可以第四、第五的写下去,只是我觉得理由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面对的是怎样“接轨”这一难题。谁也不可能“立等可取”地拿出一整套办法来,我想只要“接轨”的问题能得到企业界、文化界的认同,并付诸各自的实践,其它的都好办。在思考之余,我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交织、融会的前景激动不已:理性之光普照着最实际的工作,日常的忙碌中弥漫着文化的韵味;人们勤奋、努力,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被溶入生命过程,为的是实现自身的价值;空洞的说教没有了,真理在朴素、生动的表述中变得娓娓动听;每个人都受到尊重、理解和关心,潜伏的能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思想敏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无愧地挤身于现代知识分子的行列……这与其说是乌托邦式的憧憬,不如说是未来的蓝图。
为了使蓝图早日成为现实,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多种途经,使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思想、文化水平有个大的提高,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宣传、解释中央的精神,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组织、策划各种通俗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注入普通群众可以接受的文化信号。一般来说,不是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不要文化,而是惯性乃至隋性使然。我们一直说要克服行政工作同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现象,其实,思想政治工作同文化也有一个“两张皮”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工作语境,这种语境接近于公文,像公文一样严肃、机械,甚至刻板,但又没有公文的严谨、严密;它接近于新闻,像新闻一样包罗万象,但又没有新闻的视野、新闻的敏锐;它更接近于外交,总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因而程式化倾向日趋严重。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中,传达和接受两方面都受到阻碍,造成了可怕的后果。我参加过不少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开始还以为只是我一个人材料看不下去,发言听不下去,想说的也说不下去;不久就发觉大多数与会者跟我差不多,一接触到那些词汇、语气以及表述方式就不耐烦,再好的经验,再生动的事实,一进入这种语境,就黯然失色,使人觉得索然无味。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是这样,作为工作对象的职工也是这样,他们一听到大道理就反感,就犯腻,我不认为问题出在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而出在“之外”,所谓工作语境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认为有必要让思想政治工作语境汇入当代文化语境,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接轨的标志之一。不能否认,近年来有许多诸如价值体系、参照系、座标、凝聚力、心理需要、心理承受能力、思维定势、心态这样的词语进入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但由于仍囿于过去的思想方法,即使使用了一些新概念,也很难以另一种方式展开思维。进入当代文化语境并不仅仅是引进一些词语、概念就够了,文化语境还包括对一些既有概念的重新注释和改造,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动态性的操作,而且要让操作者成为一种自觉,这就必然要求在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大的改变。我认为,跟踪社会文化的热点,同文化界对话,是进入文化语境的一种捷径。我不知道《中国青年》算不算思想政治工作刊物,它是团中央主办的,具有“思想政治”的属性则是无疑的。在它重点推出的栏目或文章中,其内容和文风,使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浑然一体,实在难得,冠之“先驱”当之无愧。
思想政治工作同文化“接轨”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是加强和改进的必由之路。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起码还要做一百年。也许会有人说,随着现代化的实现,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接轨”只是迟早的问题,耐心等待就行了。我不这样认为,我们不能等待,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做的事太多了,为了把要做的事做好,必须尽早的“接轨”,因为文化是一个时代的最高智慧、最高理性,无视、漠视甚至排斥文化,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