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十四冶金建设公司 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房屋建筑业、工程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与繁荣。而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其质量问题对整个工程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对国家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就如何更加有效地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房屋的灵魂就是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声誉有着一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人民生产财产安全。所以,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来说,应该始终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做好,只有这样,人民的生产财产安全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1.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对于工程建筑领域来说,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房屋建筑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动有着与其他工程建筑不同之处,如:复杂性与系统性等。所以,从整个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角度上来说,能够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好坏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施工组织、规划施工方案、规范施工技术以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而在以上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有一部分的影响因素是可以控制的,而有一部分的影响因素是无法控制的。房屋建筑工程作为一次性建设活动之一,不可能在其建设完成以后再进行返工检查与更正工作,这也就是说,施工单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这对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1]。
2.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分析
2.1人为因素
人作为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首要因素,首先应该不断加强控制人为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与作用。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该不断加强控制人为因素,要严格审核施工人员的资质,保证其是持证上岗,同时,还应该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与相关的技术操作水平,严厉杜绝发生无证上岗的情况。
2.2材料因素
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其核心因素就是建筑材料的质量。同时,建筑材料也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其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所以,在施工单位选购施工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材料的质量。不能为了节约建筑成本就选购一些不合格的施工材料,这样不但会大大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还会导致返工情况的出现,大大增加施工成本,得不偿失。
2.3施工机械与仪器因素
施工机械与测量仪器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检查施工机械与测量仪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做好控制施工机械设备与控制生产机械设备的相关工作。要对施工机械设备与测量仪器定期做好检查与维护工作,一旦施工机械与测量仪器出现了故障或者存在故障的隐患,要及时对其加以处理,进而更好地避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更大的问题与隐患。
2.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影响,而这里所说的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工程技术环境因素、劳动环境因素以及工程管理环境因素。只有对环境因素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为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营造更好的施工氛围,更有助于施工工作的开展。
2.5施工技术因素
施工技术因素作用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都缺少不了这个施工环节。所以,只有不断加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工作,并且将其细化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相关施工责任,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2]。
3.具体的管理措施
3.1全体员工应该树立质量意识
3.1.1不断加强质量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其质量问题是永远不变的话题。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所以,只有将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最大化地提高了,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保障。我们都知道,“实际“是由“意识”来决定的。因此,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与质量态度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来说,不断加强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是其首要的工作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让全体员工对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更好地掌握,同时,要将标准的施工程序与施工要求深深烙在施工人员心中,做到对施工标准严格遵守,只有这样,建筑产业才能更好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3.1.2如何有效地加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
多个环节才组成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所以,一旦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人作为质量的创造者,只有将自身的质量意识与责任感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才能得以提升。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筛选施工人员以及项目经理,始终坚持优势劣汰的选择标准;二是对全体员工普及质量意识,同时,还要对他们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活动,不断加强全体员工的技术素质与质量意识;三是施工人员应该做到科学化、组织化以及规范化地施工,不断增强自身的合作意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杜绝出现违章指挥与处罚不严等一系列问题,要确保所配备的技术人员是合格的,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在整个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落实做好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工作。
3.2逐步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要将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作为整个质量管理工作的主体,同时,要从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与业主方的施工要求出发,尽可能地实现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在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是在施工管理的范围之内的,并且要从实际的工程特点出发,建立合理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详细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体系;二是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业务职能部门要做好分工工作,做到各尽其职;三是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制度与主要工作流程要更加地合理与有效;四是制定合理的现场施工质量计划与施工组织设计相关文件;五是高度重视现场施工质量的相关控制点,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六是做好与落实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外沟通协调工作以及相关的运行措施。
3.3以制度为重要基础,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不管是任何一个行业,只有行为规范上升到了标准化的层次,才能更加有助于推广应用规范化操作行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领域来说也是如此。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想制定出更加适合自身管理的质量管理制度,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应该着重强调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质量手册以及相关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不断强化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与质量控制职能;二是逐步建立健全细致的质量考核评优制度,针对不同的等级,要制定合理的赏罚依据;三是逐步建立完善质量检查制度,将合理的质量检查值班表制定出来,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派遣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了问题,要及时上报;四是高度重视建立问题分析讨论制度,对于一些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经理应该组织相应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来加以处理,要尽快地将解决方案制定出来,避免问题的扩大化与严重化。对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来说,要想保证其更加地规范化与合理化,不但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还需要管理人员切实的践行活动来支持与保障。
3.4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
3.4.1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
安全隐患是我们无法消除的,但是,安全隐患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与解决。要想这项工作落实做好,就需要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化与规范化。一是在施工工作开始之前,应该做好质量策划工作。质量策划不但是质量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有效地预防质量缺陷的重要基础。二是不断优化和完善预防控制措施,对细部构造进行仔细地审查工作。由于整个建筑工程的灵魂支柱就是设计蓝图,所以,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之前,要对设计图纸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并且做好相应的会审工作,对设计图纸精雕细琢。因为这项工作不但能将设计部门的差错与遗漏之处及时找出来,还能找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后期施工工作来说十分重要。
3.4.2对建筑材料的质量严格控制与筛选
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来说,建筑原材料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严格把关。一是采购部门要在采购材料的时候,对工程所需要的材料质量标准加以明确,同时,还要保证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都是具备产品合格证明的。另外,在验收原材料的时候,要采取多次抽检的方式,坚决杜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原材料;二是如果不能合理管理原材料,如随意堆放原材料等,也会降低原材料的质量,同时,还会给施工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施工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施工单位应该逐步建立健全原材料的管理体制,加强原材料的管理工作。
3.4.3不断加强监督每项工序
只有每一项工序的质量得到了保障,整个施工质量才能有所保证。所以,施工单位应该不断加强监督施工工序的检查工作,严格验收每一道施工工序,并做好相应的结果统计工作,一旦发现检测不合格的情况,要及时加以处理[3]。
4.结束语
总之,要想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更好地促进建筑产业的发展,就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措施,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这样一来,建筑工程的质量才能得以保障,建筑领域才能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小坤.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J].工程与建设,2010,04:559-560+563.
[2]李浩明.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科学管理[J].科技信息,2012,29:343.
[3]高炜,刘贵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进展[J].工程质量,2007,11:20-24.
论文作者:赵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9
标签:质量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因素论文; 工作论文; 施工质量论文; 施工单位论文; 建筑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