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带“言”,“文”“言”融合论文_刘姝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论文_刘姝

摘要:传承民族文化,吸取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可当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精讲细析,学生却雾里看花,想说爱“文言文”不容易,文言文无法体现出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价值。如何将文言文字词的落实与文章内容的理解两者并举,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以“文”带“言”,“文”“言”融合,让学生走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文”“言”融合;语感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也是全人类最丰富的文化宝藏。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语文新课标指出,初中生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文言文中有价值的内容,从学习先知先哲们经典美文中看到文言,还有文章,乃至文学、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遗憾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教学文言文时无法体现出这类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语文教学规律,主要是在“文”和“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看似务实的细枝末节和斤斤计较的关注“言”的积累而没有“文”的学习,或是务虚地只从文章内涵和思想感情讲“文”而放弃“言”,也有简单呆板的先讲“言”后析“文”。

怎样才能将“言”与“文”融合在一起,将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得基本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知“文”释“言”

如同掌握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语感和思维方式一样,学习文言文也应是如此,词义和句子语法结构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往往在课前自读的基础上,基本能疏通文意,但个别词句在文章中找不到相关注释而无法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语言学习的规律将每个句子所提供的信息连接起来,进入读者的思维轨道,用已知推导未知,通过“猜”和“推知”“言”来深入理解“文”,达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后,普遍仍对“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字理解不准确。此时,教师可让学生把文章前后联系起来,感受到村民的民风淳朴和热情好客之后,通过猜词及代入句子,推测“延”的意思为“邀请”,这样的释“言”远比教师在课堂中的生硬说教要灵活有效得多。

二、“文”中习“言”

文言文教学,教师要能让学生产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的兴趣,从整体上感悟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与作者、作品对话。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设置“文”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然后再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句,解决语言问题。比如教《狼》这篇课文时,第一步可进行文言知识的梳理,集中直接的解决“言”的问题;第二步,可让学生复述狼的故事,复述其实就是一个文言文的言语的活动,它不同于简单的一一对应翻译的呆板的形式,是学生将内化的“言”再表达出来;最后一步是抓住一个句子——“狼亦黠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抠住其中“亦”和“耳”,让学生从文本去发现、去品味、去思考,把握文章主旨。通过以上三步,“文”中习“言”,“文”“言”融合,学生对课文词语的体味、狼的形象、小说的主旨就十分明晰了。

三、 析“言”味“文”

时空距离是文言文教学的最大困难,古今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处境还是语言,差异甚大。学生要通过文本走进古人的世界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高超的设计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触动思维、激发情感,否则,就算教师对字词句段分析得再细,学生听起来也是味同嚼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答谢中书书》中,笔者首先抓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让学生来寻美、赏美,通过这一环节来深化字词的理解,体味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再让学生通过议论抒情句“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大胆猜测谢中书写给陶弘景的信中可能涉及的内容。学生十分有兴趣,讨论热烈,咬文嚼字,很快便从文章的注释一中,从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赞叹之情和领略到自然无尽乐趣的自豪之感中,推测出身为中书的谢徵也许是写信请陶弘景出仕,陶弘景只好写一篇山水小品文委婉回信拒绝,表露无意仕途心迹,此时再相机补充作者被称为“山中宰相”等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对“言”与“文”的领悟,甚至对陶弘景人格精神的把握会更深入到位。又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笔者抓住“痴”字披文入境,落实字词,将赏“痴”贯穿整个课堂。这样,既落实了字词解释、翻译,同时还赏析了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体会了张岱那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从“年份”“月份”“时辰”“独往”“交往”这些信息密码中,解读了张岱的山水之痴,性情之痴,脱俗之痴,怀旧之痴,伤痛之痴,诠释其心灵密码,甚至有学生学完此文后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题为 “张岱,我想对你说”的文质兼美的散文,这是“文”“言”融合达到的理想效果。

四、借“文”积“言”

“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的教方法,让学生自觉积累“言”,运用“言”,终身受益。例如《岳阳楼记》“翔集”“游泳”是属于反义复词,“沙鸥翔集”中的“集”字,理解起来非常不容易,但从字的表意角度分析,上面是“隹”,下面是“木”,“隹”是鸟的意思,这样“集”字译为栖息、停歇就好懂了。与之相对的“翔”自然就容易理解成“飞翔”了;同样“锦鳞游泳”中的游是“浮在水面”,那与之相对的“泳”便是“潜在水底”。这样两个例子,也能让学生理解课外类似的反义复语,如荣辱、向背、乾坤、毁誉等这一类的语言现象。又如意动用法“不耻下问”“父利其然也”,可让学生课后寻找生活中有意动用法的现代汉语,如 “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其中第一个“悲伤”、“幸福”就是“以……为悲伤”“以……为幸福”的意思。这些鲜活的语言现象理解文言文中的“言”,会深化学生的记忆,并将对“文”与“言”的理解积累延伸至课外甚至生活中。

五、读“文”会“言”

形成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素养的必由之路是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诵读。因为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铿锵的音韵、抑扬的语调、含蓄的言语、整散的句式等,大都是只宜“意会”不宜“言传”。显然意会是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只能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琢磨、感知、体察、心领神会,从而完成理解文本,融入文本的过程。实际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把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时,文章虚词较多,简古陌生,翻译障碍较多,我们可以通过范读知停顿、自读明句义、细读析结构、美读品气势这几个环节,读准节奏,读懂意思,并理解课文中排比句、骈句、反问句对增强气势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体会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相信在文言文教学中坚持多形式地诵读,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语感,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

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在课堂的各种活动中,以“文”带“言”,两者融合统一,真正让学生亲近文言文,走进文言文,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唯其如此,才能彰显文言文的真正魅力,形成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梓元岗中学 510000)

论文作者:刘姝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论文_刘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