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从发达国家的环境产业发展实践中学到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发达国家论文,中国论文,环境论文,实践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什么发达国家称为“环境产业”
“环保产业”是中国环境界与经济界流行的用法。然而,在国际上,规范的使用术语是“环境产业”(Environmental industry)。在国际上,“环保产业”一词,即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仅在其早期或特定的产业内容条件下(主要是污染防治意义上)部分地使用过。“环境产业”可一般化地定义为“满足用户的环境需求并从而创造出经济价值的产业”。由此,可以透视“环保产业”与“环境产业”之间的概念差异:前者是从防止环境破坏来满足用户的环境需求的;而后者不仅包括防止环境破坏问题,而且包括发挥和利用正面环境效能的问题。更准确地说,“环境产业”概念将环境视为“资源”,因而,不仅有保护问题,而且有开发和利用问题。可见,“环保产业”一词不能全面地反映“环境产业”概念的内容。
二、环境产业的驱动机制
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发展受四种机制的驱动。它们是:机制Ⅰ,政府为捍卫公众环境利益而制定的环境法规以及有关政策;机制Ⅱ,政府对公共环境事业的投入;机制Ⅲ,环境企业的成本——效益型驱动机制;机制Ⅳ,社会大众对更高生活质量追求而形成的消费需求驱动机制。这些机制中,部分来自环境产业外部,部分来自环境产业内部。
机制Ⅰ和机制Ⅱ,尤其是机制Ⅱ,在环境产业发展的初期,即以末端污染防治为主的狭义环境产业阶段,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机制Ⅳ代表环境产业发展的方向与潮流。随着公众整体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绿色消费将不仅是时尚,而且成为社会消费需求的主流。
三、环境市场的开拓
环境市场,尤其是狭义下的环境市场的形成,与一般消费市场是不一样的。它最初主要是由政策驱动的。发达国家在形成这种环境市场时,除通过制定与推行严格的环境法规外,一切都借助现已成熟的市场制度来进行。
然而,中国的环境市场,在环境产业发展已达10年的今天,也不能说是完善的、成熟的、稳定的,其原因有三:(1)中国的环境法规及其执行没有发挥出驱动环境产业发展的应有作用。(2)中国长期以来没有找到一条能适合中国特点的能确保环保设施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3)政府对环境市场的不恰当的多部门的介入。不仅有国家机械工业系统,还有国家环境保护系统;不仅介入环境市场准入的审批,还介入环境产品的销售,加之地方保护主义。
在制度转型期的中国,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为了振兴中国的环境市场,采取下面“三位一体”的举措是必要的。(1)要有效地发挥环境法规的制约作用。(2)要有效地提高现有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3)要纯洁政府对环境产业的管理职能。
四、环境投入
如果说环境法规是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动力,那么环境投入则是其发展的物质动力。在发达国家的环境产业发展中,环境投入主要来自两个部分,即政府的投入和企业的投入。
政府的环境投入主要用于公共环境问题的治理,用于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
企业的环境投入主要用于企业本身的环境污染治理。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承担自身的污染治理费用。
中国当前的环境投入政策,应重点强调多元化、商业化与国际化。
环境投入的多元化,是指应鼓励和促进中国各级政府、国内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共同对中国进行环境投入。政府投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国家环境投入的重要部分。
环境投入的商业化,就是保证投资者能获得有吸引力的商业利益。然而,目前中国在环境投入方面的现况是环境投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是按商业化条件进行的。
环境投入的国际化。可以相信并期待,随着中国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大以及环境产业商业化经营的成功,来自国外的环境投资会逐渐增加。
五、环境技术创新
环境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有极高的依赖性。可以说,技术创新是环境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环境技术创新的成败,取决于两种要素:即技术发展路线和R&D经费支持。
六、环境贸易
为协调国际环境贸易与环境产业的关系以求得它们之间相互促进,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考虑将以下内容纳入政策思考之中:(1)中国的国际环境贸易中的进口,应以引进先进的中国短缺的环境技术为主,在引进方式上,应重视和推进“以市场换取技术”的策略的实施。(2)在开发中国的环境技术和产品时,应考虑国际环境市场的需求和规范,并为产品和技术的国际适用性和再开发能力留有一定余值。(3)中国的国际环境贸易应根据不同类型国家的特点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