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之抗日大刀论文

论中国之抗日大刀论文

论中国之抗日大刀

耿绍玮,刘定一

(中北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选择大刀作为抗战武器的原因,梳理出抗日大刀的演进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士兵害怕抗日大刀的原因。通过对实物研究,归纳了抗日大刀的特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更加注重实用性; 对比分析了在肉搏战中大刀相对于刺刀的明显优势。结论部分论证了选择大刀作为抗战武器的客观必然性,说明抗日大刀并不是一种简单刀法,而是多种刀法的统称,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武林人士智慧的结晶,抗日大刀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 抗日大刀; 抗日战争; 中华武术

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至1945年8月15日结束。在众多战役中,赵登禹将军于1933年3月11日深夜突袭日军,成为抗日战争史上的第一胜仗[1],抗日大刀正是因为这场战役引起了广大抗日民众的关注。为此麦新谱写的《大刀进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士气。抗日大刀作为一种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激励了人民必胜的信念,在抗战中创造了奇迹,其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究。

裂纹尖端塑性变形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而应力集中的释放是产生声发射信号的主要因素[13-15]。裂纹扩展就是不断重复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释放→裂纹扩展→裂纹尖端应力的再集中再释放→裂纹的再扩展这个过程,直至最终断裂。因此,在试样进行加载的同时,可采用声发射仪器(图3(b),美国PAC公司DiSP32通道检测系统)进行断裂过程检测、起裂载荷捕捉。试验采用两个R15型传感器,传感器的共振频率为150kHz,前放增益选为40dB。

抗日大刀在本文中指的是冷兵器时代的一种兵器,形状酷似单刀,分量比单刀重,手柄比单刀长一些,便于双手抓握。刀背也比普通的刀要厚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较为普及的一种用于杀敌的武器。

1 抗日军民选择大刀做为武器的原因

1.1 中国当时军队装备情况分析

在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中国刚经历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生产力落后,国家部队装备都不能保障齐全。兵工厂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广大抗日军民的武器装备需求,因为没有技术,即使有充足的原料也无法生产成可用的武器。抵抗外敌侵略刻不容缓,为此中国军民只能选用一些替代品作为武器来对日作战。

1.2 大刀在中国军旅中有良好的应用基础

中国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冶炼、 锻造技术也很普及,随处可见的“铁匠铺”都能够打出刀、 剑等冷兵器,可用以抵抗日本侵略的需要。大刀制作工艺简单且使用方法易学,所以大刀被广泛推广。当时武器装备的客观状况,使白刃战成为有效的战术方式。冯玉祥的西北军就以精湛的大刀术来弥补装备方面的不足。[2]

1.3 大刀与刺刀使用特点之比较

刺刀轻便、 快捷,攻击时以刺、 挑、 顶为主,同中国的“百兵之贼”长枪[3]很接近,只是长度不及长枪,在实战中主要靠灵活来克敌制胜。在中国武术中,单刀正是破长枪的首选武器,抗日大刀有其独特之处,近似宋代的手刀[4],但刀柄加长,刀环酷似汉环首刀,所以,抗日大刀是集各种传统刀的特点于一身的综合型刀种。因为它的分量比传统刀重了很多,单手使用不便,需要双手持握,以便发挥其刚猛有力的特点,在使用方法和效果上能够很好地克制刺刀。

1.4 大刀威力的发挥很好地利用了敌方心理的因素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佛教,相信灵魂的存在。[4] 有一个说法,如果日本人死时尸体不完整,他灵魂就无法回到家乡,不能轮回。日本士兵都受过严格的训练,多数在战斗中并不怕死,如果在战争中战死,他们会认为是对天皇的尽忠,轮回后能够恩泽后世; 但他们担心战死时身体不完整,就会使自己的魂魄无法返回故乡,最终成为孤魂野鬼,漂泊在外。所以在肉搏战中,日本士兵看到自己人被大刀砍成几块后就会胆怯,进而丧失斗志,使部队的战斗力下降,这使得中国军队大刀的震慑力在战争初期显示出来。

2.2.2 大刀套路练习简化阶段

2 抗日大刀的发展过程

2.1 倡导抗日大刀的代表人物

这个阶段基本处于军阀混战后期,这个阶段为大刀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部队训练士兵的最终目的是杀敌制胜,因此开始将套路中杀伤力最大的招式提炼出来进行相应的串编,这就避免士兵用大量的时间练习实用性不强的招式,大大提高了刀法的实用性。代表套路为《军劈十二式》。

2.2 抗日大刀的研发分为四个阶段

1) 根据下级指标Ai,将上级指标A的决策数据集成为(a1,a2,…,ai,…,an),将数据按由大到小重新排列,得到新数列B=(b1,b2,…,bj,…,bn).

老师课前导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然后设定龙虎榜(评分表)用以记录每个组的得分,激发学生胜负欲望。接着邀请各组派代表对收集到的产品资料进行介绍,老师在黑板上把学生提及的产品信息点列出来。最后由老师进行划重点和归纳,就形成了产品说明书的基本要素。

2.2.3 实用招式研发阶段

2016年3月,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案,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24个省市,举国震惊。

严酷的战斗,鲜血的经历,生命的代价,使人们认识到大刀的使用不仅要力量,而且要熟练,更加注重实用性。力争一刀毙命,慑敌魂魄。[5] 于是,简单实用的大刀刀法就在一批志士仁人研发下应运而生了,代表人物有:李尧臣、 张之江、 马凤图、 张自忠等。

这个阶段基本处于军阀混战阶段,各军队为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选取现有的、 容易练习的、 较为实用的套路进行训练。由于当时大部分军队装备较为落后,因此采取这种方式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事实证明切实可行。代表套路为《无极刀》。[6]

本阶段处于抗战初期,套路的简化使得士兵训练效果大大提高,但是针对性却不是很强,日本侵略中国后,日军先进的武器和普鲁士式的训练使得中国军队屡屡受挫。为了真正能够破解日本的刺刀技术,武林人士对其刺刀的攻防技法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日军刺刀技术的不足之处,并研发出了专用于攻击其弱点的招式,在以后的对日作战中显示出了这些招式设计的巧妙性和实用性。代表套路为《破锋八刀》。

2.2.4 抗日大刀形成阶段

本阶段处于抗战初期至中期,抗日大刀发展到这一阶段已经不再重视每一招式之间的联系,完全将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在训练中也不再注重基本功练习。其最大特点便是经验决定刀法,传授给战友的都是同日本士兵拼杀时所得的经验。这时抗日大刀看来没有章法,无规律可循,但抗日大刀的杀伤力却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令日寇闻风丧胆。

从那天起,老闻头儿真的不敢再抽烟了,他害怕极了,真的要决心戒烟,他终于明白击败自己的不是对手,自制自律才是重要的,抽烟就是一个坏习惯,它毒害青少年,影响了身体健康。生命只有一次,只有身体健康,才是最幸福的啊!

2.3 抗日大刀的特点

2.3.1 抗日大刀重量与长度的设计

3.2 利用CaCO3透明圈法可以筛选出产酸菌,然后再结合革兰氏染色以及代谢产物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分离所得菌株为乳酸菌,但要确定其种属还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在重量上,抗日大刀比日本刺刀要大得多,使用时不如刺刀灵活、 快捷,所以就攻击速度方面要比刺刀慢一些,如果采用直接进攻的方式,不仅杀伤效果不佳,而且还容易使自身处于危险之中,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使用大刀时通常先做防守,借助于防守动作就势发力,加快大刀的砍击速度,利用对方刺杀之后的回撤时机完成致命攻击。

2.3.2 “先破后击”是抗日大刀的突出特点

抗日大刀较普通刀更重一些,约为2千克,刀背厚实,刀头前锐后方,刀身较宽长约80厘米。原因分析:由于抗日军民武器装备落后,在战争中取胜的方式多以伏击战为主,这就需要战士们长途跋涉,以便占据地理优势。士兵背着2千克的大刀长时间行军不会过多地消耗体能,所以保障了士兵的战斗力。刀身宽厚,能更有效地格挡日本刺刀的进攻,刀头前锐使大刀不仅能砍杀敌人,还可以直接刺击对方,增强了大刀的实用性。刀长约80厘米,便于携带且不影响身体动作。刀柄加长,使用时双手握刀更利于发力。

2.3.3 “弧线攻击”是抗日大刀的技术特点

2.2.1 传统大刀套路练习阶段

抗日大刀招式的设计不再像传统的刀谱讲究动作过程,对于练习者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简化到能将大刀舞动起来即可。由于刀身较重,所以在出刀时不走直线,而是让刀走弧线,利用刀的惯性,使其在高速运动中攻击目标,加大了砍杀面,使敌人更难躲避,因此弧线攻击成为抗日大刀的基本特点,在防守时先给大刀以初速度,完成格挡后,主动发力使大刀获得较大的惯性力量,再借助旋转的速度加上适当的位移来完成攻击。

2.3.4 抗日大刀的经典招式

抗日大刀的经典招式是:双手握大刀,当敌方刺刀刺过来时,用刀背格挡刺刀,这时刀在头上方,顺势劈下就完成了对敌人攻击。另一经典招式为,在敌人刺刀刺来的时候用大刀架偏刺刀,顺势沿枪杆方向推进,那样正好可以砍伤对方。

3 结 论

3.1 广大抗日军民选择“大刀”做为抗战武器是在当时客观条件限制下的正确选择

在当时中国生产力落后和用于武器装备的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大部分军队装备都不健全,在此条件下,只能寻找一些购置费用低廉、 易于生产,且有实用性的替代性武器来保障部队的战斗力。中国军队中多数军官都是武术好手,他们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才选择了“大刀”作为军队的武器装备,随着中国抗战情况的变化,这种做法很快流传到民间,成为民间抗日队伍的重要武器之一。

3.2 抗日大刀成为肉搏战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在对日的肉搏战中,广大武林人士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按照日本士兵刺刀拼杀技术逐一分析研究加以破解,最终精炼成为特色鲜明的抗日大刀,所以抗日大刀的针对性很强,单和刺刀相比,本刀法自出现后便在多次肉搏战中证实了它的实用性。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等。”和普通中学相比,职业中学学生的智能往往带有较强的专业色彩,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对风俗民情、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风光景物很感兴趣;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强,对编程、归类感兴趣;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身体运动智能强,善于动手实践、革新创造……职中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多样而复杂的,这为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条件。

3.3 抗日大刀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它是中华武林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

抗日大刀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军旅武术”为此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刀的特点使其成为抗日军民的最终选择。它并不是一种简单刀法,而是多种刀法的统称,是中华武林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招式通过他们的改进成为克敌制胜的妙招。

4 结 语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刀”作为一种抗日形象已升华到精神领域。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永不低头的气概和不可战胜的气节; 大刀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广大抗日军民的信念。随时间的推移,大刀作为武器装备已渐渐地退出,但它的精神却依然激励着人们。我们之所以研究抗日大刀,目的在于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同时也应当知道选用大刀作为武器在抗战中的无奈。

参考文献

[1]亦雯.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访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女赵学芬《北京档案》[J]. 2005(10): 6-8.

[2]陈宝强. 西北军“破锋八刀”考[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2): 35-38.

[3]傅亚光. 中华古代兵器辑录[J]. 体育文史, 1995(4): 33-36.

[4]朱棠. 日本人人生礼仪中“死亡”的忌讳语探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育),2007,(36): 187+224.

[5]雷雨. 文胆的结局[J]. 中外文摘, 2011(15): 56-58.

[6]胡振国, 张力. 燕尾单刀[J]. 精武, 2005(5): 46-47.

China ’s Anti -Japanese Broadsword

GENG Shaowei ,LIU Dingyi

(Sports Institute,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the anti-Japanese broadsword,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broadsword as a weapon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reasons that broadsword was afraid by Japanese soldier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urther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the anti-Japanese broadsword such as the practic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bayonet used by Japanese soldier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exist a variety of arts and skills in using the anti-Japanese broadsword, reflected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all Chinese martial artist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anti-Japanese broadsword should be treated as a symbol of national spirit and developed by people in modern time.

Key words : anti-Japanese broadsword; anti-Japanese war; Chinese martial arts

文章编号: 1673-1646(2019)06-0150-03

收稿日期: 2019-06-24

基金项目: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三晋武术文化研究”子课题

作者简介: 耿绍玮(1973-),男,讲师,硕士,从事专业: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K26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1646.2019.06.028

标签:;  ;  ;  ;  

论中国之抗日大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