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对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刘喆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对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刘喆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6)

【摘要】目的:探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在肩、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肩部和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30例,应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术中无痛,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安全简单,有效,适合于肩部和上肢部手术中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073-01

肩部和上肢手术中最适宜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途径。肌间沟可同时阻滞臂神经丛和颈神经丛,对于上肢制动或活动受限的患者,肌间沟臂丛阻滞不受影响[1]。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应用广泛,简单经济,应用麻醉药量小,可有效对肩部和上肢手术达到麻醉效果。现对我院收治的应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30例,麻醉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肩部、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7~82岁,平均年龄41.5±2.5岁;体重40~90kg,平均60.5±2.5kg。手术部位:右侧16例,左侧14例。

1.2 方法

患者仰卧,颈中立位,头偏向对侧约30°。嘱患者抬头拉紧胸锁乳突肌,触及其后缘,然后手指向后外侧滑动,可触及胸锁乳突肌后缘下方的前斜角肌和后侧的中斜角肌,其间即为肌间沟穿刺点,相当于环状软骨水平(C6)。在此水平,颈外静脉穿过肌间沟,可辅助定位。嘱患者尽力吸气有利于定位,因斜角肌为呼吸辅助肌,先于胸锁乳突肌收缩,可辨别出前斜角肌。此处按压可触及C6横突或引出异感。Meier改良法从胸锁乳突肌后缘、甲状软骨上切迹高度穿刺,向尾端,稍向外侧[2]。常规消毒,穿刺点做皮丘,术者手指紧压肌间沟,垂直皮肤进针,略偏向尾、向后、向内,出现异感或触及颈椎横突面时,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流出即可注药,注入30~40ml局部麻醉药。如无异感可沿C6平面探寻,但要避免进针过深。

1.3 观察指标与麻醉效果评价

观察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及术后VAS评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麻醉效果:优:麻醉效果满足需要,阻滞范围完善,术后无疼痛和烦躁;良:麻醉效果较理想,阻滞范围不完善,术后稍有疼痛,需要镇痛药辅助完成手术;差:阻滞不完善,术中疼痛明显、有明显的烦躁感,肌松效果差,需要增加镇静或镇痛药物,但还不满足手术,需要修改麻醉方法[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数据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百分率(%)表示,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例行肌间沟法臂法神经阻滞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5.5±3.5)min,持续时间(505.5±183.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6.3±5.5)min,持续时间(305.5±155.5)min,镇痛时间(635.8±220.5)min。术后VAS评分,术后4小时0分,术后8小时(0.5±3.2)分,术后12小时(5.1±3.1)分,术后24小时(4.8±2.9)分。30例患者麻醉效果,优22例(73.33%),良7例(23.33%),差1例(3.33%),优良率96.67%。

3.讨论

肌间沟法是最简便易行的臂丛阻滞技术之一。在肌间沟内单次注射局部麻醉药可同时阻滞臂丛上部的所有分支和颈丛下部的部分分支。肌间沟阻滞易于定位,对肥胖和不合作患者亦适用,对上肢位置要求低[4]。适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对桡侧阻滞好,但常常有尺侧阻滞不全,对前臂和手部手术效果并不可靠。在肌间沟上部将穿刺针刺入皮内,进针方向应与患者身体的长轴相平行,通常是在进针深度达2.5cm时患者即可有异感或出现神经刺激反应,如果未探测到臂丛,应稍向外侧调整穿刺针,并重新进行穿刺操作。采用的穿刺进针角度和穿刺进针点均与单次肌间沟臂丛阻滞技术相同(垂直于皮肤进针,穿刺方向稍向下、向后)。当将穿刺针刺入正确位置,并能以低于0.5mA的刺激电流诱发出合适的上肢肌肉颤搐反应,在回抽试验后缓慢注入局部麻醉药液20~40ml。然后将穿刺针妥善固定,经穿刺针置入导管3~5cm。退出穿刺针,并用无菌透明敷料将导管妥善固定。有膈神经阻滞可能,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对于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慎用,如复合全麻则无此顾忌。避免进针过深,一般1~1.5cm即可达到神经丛,过深会导致椎管内阻滞的可能,椎动脉也有可能受到损伤。穿刺针定位准确时,注药一般不出现局部的皮肤隆起,如果出现隆起,有可能未注入鞘内。出现膈肌刺激征说明穿刺针位置偏前;出现斜方肌刺激征则表明臂神经丛位于穿刺针前方。注药后可能出现Horner综合征和声音嘶哑[5]。肌间沟途径药物吸收较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长时间手术可选择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等。此途径亦方便追加药物。误入椎动脉注药可导致大量局部麻醉药快速进入神经中枢,可能引起惊厥。

采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对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是临床常用麻醉方法,操作容易,安全经济,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高兴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3):54-55.

[2]孙俊丽.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23):146-147.

[3]杨建平,张亮,吕治全,等.718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3):1728-1730.

[4]朱珂.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2):150-150.

[5]宋和平.简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法30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16-217.

论文作者:刘喆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对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刘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